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
【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间:参与。间:空隙。B都是“倒下”C动词,击鼓。名词,打击乐器。D信:信用。信:随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B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B项应是重点写曹刿站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作战经过。对战后取胜原因的是略写,而非是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什么”;
B项,解释正确;
C项,“狱”指诉讼事件;
D项,“虽”在句中意思是“即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4.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不能察 B.弗敢/加也
C.公问其/故 D.肉食者/谋之
【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
5.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BD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C项“以”译为“把”,其他为“凭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③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B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A代词、代指这件事;B助词、的;C代词,代指齐师;D代词,代指齐师。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于”字与例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答案】C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于”的意思是“在”。ABD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句中“于”是“对”的意思。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词、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文进行归类记忆。如实词可以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而”“以”等此分别归类记忆。
二、语言表达
8.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据《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这两个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 ”。结合这两句话并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这种观点是赞同,但也可不赞同,只要阐述的理由令人信服即可。
故答案为: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何以战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案】(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D
(4)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福”这里是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A狱:古义是诉讼事件;今义多指监狱。B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C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 。D古今意思相同,都是战争的意思。故选D。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在齐国攻打自己的国家时请见鲁庄公的,他要向鲁庄公献计献策,目的是打败齐国保卫自己的国家,结果鲁庄公听取了他的正确建议,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机关头,每个人都有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责任,而曹刿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表达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⑵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⑶ D
⑷ 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⑷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齐襄公之弟,公子小自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②尝与鲍叔贾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4)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这一形象: 。
(5)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鲍叔牙的特点?
【答案】(1)C
(2)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3)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知人善荐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BD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中的“于”是“向”的意思。故选C。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囚”“耻”“禄”都属于词类活用,“贾”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尝:曾经。穷困: 使动用法,以之贫困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既:已经。进:推荐。身:自己的位置。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尤其是文中管仲的语言进行分析,这篇短文主要叙述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事。从管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鲍叔牙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鲍叔牙认为管仲有治理国家的才华,于是才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据此可知鲍叔牙这一形象可以用“知人善荐”来概括。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既直接描写了鲍叔牙如何推荐管仲,也通过管仲的话表现鲍叔牙知人善荐的特点,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故答案为:⑴ C
⑵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⑶ 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⑷ 知人善荐
⑸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于”的掌握情况。“于”在文言文里可用作动词,往,在。但更多的是作介词用,意思角度:①到,在;②向,对,对于;③自,从;④由于,因为;⑤与,跟;⑥比;⑦被,受。答题时要结合句意判断其用法和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⑸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附参考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是有才干的人。管仲生活贫困,时常欺骗鲍叔牙,鲍叔牙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也不因为这件事发议论。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会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执掌政事,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钱财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好有坏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当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我被囚遭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感到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在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常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贤人。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②彼竭我盈
③皆初气过锐
④渐就衰竭之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下列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个对于军事一无所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士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对在战争中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1)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2)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3)B
(4)【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驰”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靡:倒下。逐:追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气:士气。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ACD理解正确。B 【甲】文“将鼓”“将驰”只能说明鲁庄公对军事一无所知,但不能说他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做到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做到了取信于民,得到人们的支持。
(4)结合两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甲】文鲁国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就是因为鲁庄公听取了曹刿正确的建议,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因此【甲】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然后举孙仲谋、诸葛武侯和荀罃、陆抗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证明。据此可知这段话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故答案为:⑴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⑵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⑶ B
⑷ 【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
【附参考译文】
【乙】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在心里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巧妙之处,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没有了士气的缘故。只有苟罃攻克逼阳时,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时,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气衰力竭。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四、默写
12.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 ”。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背诵及理解答题,注意“鄙、辙、靡”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五、综合题
13.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答案】(1)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2)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3)敢说敢做有担当;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观点;②理由要充分,要让人信服;③最后要有结论;④语言要准确、连贯、简洁。此题答案只要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2)图上这两个人物分别是鲁庄公和曹刿,由此可想到他们的故事:曹刿论战。叙述故事时要把事件、地点、事件的原因进过个结果交代清楚,语言要简洁,故事要完整。
(3)围绕活动主题曹刿论战的故事对下联。①上联“能文能武”属于并列短语,“迎挑战”属于动宾短语。曹刿就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和担当的人,面对鲁庄公他敢说敢做,从而最后帮助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据此可对出下联:敢说敢做有担当。②“苏武牧羊”属于主谓短语,正好“曹刿论战”可以和它相对,“不辱臣子使命”属于动宾短语,可以用“无愧匹夫担当”来对。形式上要符合对联要求,内容上要紧扣本次活动主题。
故答案为:⑴ 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⑵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⑶①敢说敢做有担当;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点评】⑴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活动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图片上的人物确定要叙述的故事,然后要把故事的几个要素交代清楚。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4.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不能察 B.弗敢/加也
C.公问其/故 D.肉食者/谋之
5.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于”字与例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二、语言表达
8.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据《史记·项羽本纪》)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何以战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齐襄公之弟,公子小自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②尝与鲍叔贾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④子孙世禄于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4)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这一形象: 。
(5)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鲍叔牙的特点?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②彼竭我盈
③皆初气过锐
④渐就衰竭之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下列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个对于军事一无所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士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对在战争中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
四、默写
12.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 ”。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 ”。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
五、综合题
13.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间:参与。间:空隙。B都是“倒下”C动词,击鼓。名词,打击乐器。D信:信用。信:随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2.【答案】B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B项应是重点写曹刿站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作战经过。对战后取胜原因的是略写,而非是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3.【答案】B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项,“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什么”;
B项,解释正确;
C项,“狱”指诉讼事件;
D项,“虽”在句中意思是“即使”。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4.【答案】C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
5.【答案】C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ABD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C项“以”译为“把”,其他为“凭借”。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③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6.【答案】B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A代词、代指这件事;B助词、的;C代词,代指齐师;D代词,代指齐师。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7.【答案】C
【知识点】曹刿论战;常用文言虚词;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于”的意思是“在”。ABD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句中“于”是“对”的意思。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词、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文进行归类记忆。如实词可以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之”“而”“以”等此分别归类记忆。
8.【答案】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知识点】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认真阅读这两个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句“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 ”。结合这两句话并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这种观点是赞同,但也可不赞同,只要阐述的理由令人信服即可。
故答案为: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点评】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注意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让人信服,语言准确、连贯。
9.【答案】(1)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D
(4)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福”这里是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A狱:古义是诉讼事件;今义多指监狱。B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C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 。D古今意思相同,都是战争的意思。故选D。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刿是在齐国攻打自己的国家时请见鲁庄公的,他要向鲁庄公献计献策,目的是打败齐国保卫自己的国家,结果鲁庄公听取了他的正确建议,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国家危机关头,每个人都有保家卫国的使命和责任,而曹刿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表达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赐福,保佑
⑵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⑶ D
⑷ 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参政议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⑷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0.【答案】(1)C
(2)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3)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知人善荐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BD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中的“于”是“向”的意思。故选C。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囚”“耻”“禄”都属于词类活用,“贾”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尝:曾经。穷困: 使动用法,以之贫困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既:已经。进:推荐。身:自己的位置。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尤其是文中管仲的语言进行分析,这篇短文主要叙述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事。从管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鲍叔牙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鲍叔牙认为管仲有治理国家的才华,于是才把他推荐给齐桓公。据此可知鲍叔牙这一形象可以用“知人善荐”来概括。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既直接描写了鲍叔牙如何推荐管仲,也通过管仲的话表现鲍叔牙知人善荐的特点,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故答案为:⑴ C
⑵被拘禁或被关押;经商或做买卖;以……为耻;享受俸禄
⑶ ①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②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位。
⑷ 知人善荐
⑸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于”的掌握情况。“于”在文言文里可用作动词,往,在。但更多的是作介词用,意思角度:①到,在;②向,对,对于;③自,从;④由于,因为;⑤与,跟;⑥比;⑦被,受。答题时要结合句意判断其用法和意思。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⑸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附参考译文】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经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他是有才干的人。管仲生活贫困,时常欺骗鲍叔牙,鲍叔牙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也不因为这件事发议论。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会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执掌政事,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钱财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的处境)更加窘迫。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好有坏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当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纠自杀,我被囚遭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感到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在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常常有人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贤人。
11.【答案】(1)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2)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3)B
(4)【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驰”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靡:倒下。逐:追逐。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气:士气。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ACD理解正确。B 【甲】文“将鼓”“将驰”只能说明鲁庄公对军事一无所知,但不能说他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做到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做到了取信于民,得到人们的支持。
(4)结合两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甲】文鲁国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就是因为鲁庄公听取了曹刿正确的建议,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因此【甲】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然后举孙仲谋、诸葛武侯和荀罃、陆抗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证明。据此可知这段话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故答案为:⑴驱车追赶;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都;缘故
⑵ 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⑶ B
⑷ 【甲】文论述了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
【附参考译文】
【乙】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在心里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巧妙之处,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没有了士气的缘故。只有苟罃攻克逼阳时,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时,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气衰力竭。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12.【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背诵及理解答题,注意“鄙、辙、靡”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⑷(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点评】此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13.【答案】(1)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2)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3)敢说敢做有担当;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明确的观点;②理由要充分,要让人信服;③最后要有结论;④语言要准确、连贯、简洁。此题答案只要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2)图上这两个人物分别是鲁庄公和曹刿,由此可想到他们的故事:曹刿论战。叙述故事时要把事件、地点、事件的原因进过个结果交代清楚,语言要简洁,故事要完整。
(3)围绕活动主题曹刿论战的故事对下联。①上联“能文能武”属于并列短语,“迎挑战”属于动宾短语。曹刿就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和担当的人,面对鲁庄公他敢说敢做,从而最后帮助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据此可对出下联:敢说敢做有担当。②“苏武牧羊”属于主谓短语,正好“曹刿论战”可以和它相对,“不辱臣子使命”属于动宾短语,可以用“无愧匹夫担当”来对。形式上要符合对联要求,内容上要紧扣本次活动主题。
故答案为:⑴ 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⑵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⑶①敢说敢做有担当;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点评】⑴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活动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图片上的人物确定要叙述的故事,然后要把故事的几个要素交代清楚。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