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7.4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31 10: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课题 宇宙航行 课型 新课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重点介绍了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和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同时渗透了力与运动的思想,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教学 目标 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和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人造地球卫星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关系。
教学难点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为导向,采用理论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实现人类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登陆,开启我国对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展示图片:通信卫星、探测卫星、气象卫星、侦查卫星...... 过渡语: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卫星,那么卫星是如何被发射到天空的呢?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认真观看视频、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体现立德树人,为探究卫星发射原理铺垫。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教学 宇宙速度 (一)卫星发射原理 问题1:怎么样才能把物体发射上天空,且不再落回地面?(可以想一想平抛运动) 牛顿的设想 在高山上水平抛出一个物体,初速度越大,平抛距离越大。当平抛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而是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播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原理动画) 问题2:人造地球卫星稳定运行时做什么运动?满足什么条件? 人造地球卫星稳定运行的条件: 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即:F引=Fn (二)宇宙速度 问题3: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至少达到多大才能绕地球做稳定的圆周运动 解法一: 带入数据,得:v=7.9km/s 解法二: 带入数据,得:v=7.9km/s 第一宇宙速度:v=7.9km/s。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也称为“最小发射速度”. 【说明】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火箭的初速度。假若卫星发射后不再补充能量,那么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其发射速度就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当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11.2km/s时,它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 【说明】若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物体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不是圆,是椭圆,但还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 3.第三宇宙速度:v=16.7km/s。当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16.7km/s时,它会挣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到太阳系外。 小组讨论后回答 观看动画演示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主推导 观看图片 引导学生从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介绍牛顿关于卫星发射原理,体会猜想、外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了解发射速度大于7.9km/s时卫星的三种情况,了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以图片形式展示,更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新课教学 人造地球卫星 (一)探究卫星轨道条件 问题1:哪条轨道可能是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并说出其理论依据。 师生归纳总结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的条件:二心重合(二心指地心与圆心) (二)探究卫星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半径关系 问题2: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已经有几千颗了,这些卫星运行的快慢不同,那么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问题3:我们将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绕地球运动都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推导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表达式 (1) (2) (3) (三)近地卫星 近地卫星是指轨道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卫星,计算时轨道半径可近似取地球半径。根据上面的推导结果试分析近地卫星的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有唯一值。 最大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小周期。 (四)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人造卫星,它在轨道上跟着地球自西向东同步地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T=24h. 问题1:同步卫星的轨道应该是哪一个? 问题2.根据上面的推导结果试分析同步卫星的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 1.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有唯一值。 2.轨道唯一。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主推导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 加强学生对天体动力学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推导、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新课教学 三、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 1.从从“万户飞天”到载人飞船 2.从“嫦娥奔月”到“玉兔号” 3.从美国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到我国自主研发北斗卫星系统 在胜利大阅兵中,我军已使用了北斗系统来进行辅助。北斗系统既可实时显示每辆车的精确位置和速度,提供的坐标数据误差小于2厘米,速度数据误差小于0.03米/秒,方向数据误差小于0.1度,横滚数据误差小于0.2度。 阅读教材,观看图片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会科技力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加以阐述 知识上:三个宇宙速度,卫星运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关系...... 方法上:大胆猜想、理论探究...... 情感上:坚持不懈、不畏失败、科技强国......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作业 阅读书后STSE和科学漫步 2.完成书后习题1.2.3.4 完成课后作业 对本节知识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情感。
板书设计 宇宙航行 宇宙速度 二、人造地球卫星 牛顿设想 1.轨道条件 第一宇宙速度:推导 2.卫星v、w、T与r关系 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 3.近地卫星 第三宇宙速度 4.同步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