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1 19:13:30

文档简介

贵池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C B C B A C C
题目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5分。
16.(1)时期和依据:图一春秋;图中反映都城在洛邑,以及晋、宋等诸侯国;(2分)图二战国;图中反映七国(韩赵魏),或图例中有公元前350年标注;(2分)图三秦朝;图例中有公元前221年标注,或图中反映郡制(桂林、南海等)。(2分)
(2)政治特征: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2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变法运动成为历史潮流,封建制度逐步确立;(2分)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2分)
(3)趋势: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2分)
17.(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3分)
(2)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任答4点得5分)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分)
18.(1)制度:察举制
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 (4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4分)
(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6分)
19.(1)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3分)
(2)方式:武力统一、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领袖、平定地方分裂势力;(4分)
新变化: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2分)
(3)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分)贵池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 一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 意 事 项 :
1. 答 题 前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
2.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用 2B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
3.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某遗址“距今 6000 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炭化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
该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元谋人遗址
2、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
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
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3、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
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4、“朕”在先秦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就是“我”的意思。但自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
专有自称。这一现象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 C.皇帝独尊 D.皇权神授
5、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
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6、《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下
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7、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
8、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
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
这些举措( )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
9、2021 年10 月,将“神十三”成功送入太空用的火箭是长征 2 号 F 火箭,现在的火箭与中
国早期“火箭”虽然相去甚远,但原理却是一样的。如果你要查找火箭作为火药武器最早记录。
应该翻阅( )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宋史》
10、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下列民族与所建政权
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西夏 B.突厥—辽 C.女真—金 D.鲜卑—大理
11、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
思巴 (吐蕃的大喇嘛)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
构是(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刺史
1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
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诸侯争霸 C.民族政权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3、中国戏曲从原始歌舞发展而来,逐渐走向成熟。推动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是( )
A.元杂剧 B.昆曲 C.京剧 D.越剧
14、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
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
15、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
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3分,共55分。)
16、(14分)观察下列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4页)
请回答:
(1)请观察三幅地图判断其所处的历史时期,
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个时期的政
治特征。(6分)
(3)概括以上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
17、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
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
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
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
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
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
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
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5 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 分)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 分)
18、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
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察举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
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高一历史试卷·第3页(共4页)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
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
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
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否
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
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4分)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1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
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
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
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 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
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
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并指出与唐朝相比的新变化。(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4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4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