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专
题
二第一课识记基础知识理解核心要点把握热点考向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应用创新演练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课1.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掌握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认识孔子思想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3.理解孔子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一、孔子其人
1.圣人出生
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 。
2.青年勤学
30岁时已精通礼、 、射、御、书、数六艺。
3.收徒授课
35岁时无意从政,便收徒授课,弟子日多,影响日甚。陬邑乐 4.政治生涯
(1)从政: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后升为 ,执掌鲁国的治安、司法事务。
(2)显名:夹谷之会使孔子名望大增,孔子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
5.周游列国
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 主张,但终未被采纳。
6.晚年活动
68岁回到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其言论由其弟子辑录在《 》一书中。 大司寇政治论语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时代背景
(1)春秋时代,社会长期动荡。
(2)西周以来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讲学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3)春秋晚期“ ”,孔子对此十分不满。礼崩乐坏 2.主要思想
(1)礼:即周礼。
①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 。
②亲亲: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③贵贱有序: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 。
④“正名”思想:就是要用 所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尊君贵贱有序周礼 (2)仁:
①“爱人”:认为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亲,最爱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
②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礼与仁相结合:
①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
。
②一方面,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 和上下尊卑的界限;另一方面,社会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己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理想社会等级[探究升华]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提示:孔子的儒家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1.教育方面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他主张“ ”,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促使文化教育下移。
2.社会政治方面
孔子在政治上要求施行仁政,提出理想贤人的标准就是“ ”,这一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有教无类内圣外王 3.意识形态方面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思想界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1)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传承。
(2)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积极意义。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2)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3)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
(5)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特别提醒]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例] 材料一 仲尼①曰:“君于中庸②,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③,小人而无忌惮④也。……”
注释:①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②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③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④忌惮:顾忌和畏惧。
——《中庸》 材料二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探究]
(1)材料一、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提炼出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主要观点。
(3)孔子的中庸思想目前是否有现实意义?结合事实说明。 [解析] 本题围绕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容及评价展开考查。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孔子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答案] (1)中庸思想和因材施教思想。
(2)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待人处世做到既温和又严厉,既威武又不猛烈。
(3)有。说明:我们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孔子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仍有可借鉴之处。[基础随堂巩固]点击进入[知能综合提升]点击进入课件23张PPT。专
题
二第二课识记基础知识理解核心要点把握热点考向基础随堂巩固知能综合提升应用创新演练第二课1.知道古希腊哲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背景,理解
民主政治与思想文化繁荣之间的必然联系
2.掌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著作,认
识二人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古希腊人先哲一、古典文化的辉煌时代
1.古希腊文化的地位
是整个 文化的一个重要起源。
2.辉煌时代
(1)军事上:希波战争中战胜 帝国。
(2)经济上:希波战争后,雅典经济繁荣,步入黄金时代。
(3)政治上: 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
(4)文化上:雅典文化走向繁荣。欧洲波斯伯里克利 3.走向衰落
(1)军事失败: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失败,之后希腊城邦被马其顿帝国所统治。
(2)文化未灭:希腊哲学达到顶峰,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 三大思想家,他们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 二、柏拉图与《理想国》
1.主要生平
(1)出生: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古希腊 附近的伊齐那岛。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
(2)游历:公元前399年,先到麦加拉,后到埃及和南意大利游历,丰富了知识,增长了阅历。
(3)讲学:40岁时返回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收徒授课。
(4)逝世:公元前347年,以80岁高龄逝世。
(5)著作:《理想国》。雅典 2.主要思想
(1)一个理想的国家应由少数的统治者、武士和 三个等级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时,这个国家方能达到正义。
(2)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的统治者—— 。
(3)实现理想国的办法:一是为统治者从小提供严格的教育,直到他们掌握 的知识;二是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过一种集体生活,使统治者一心为公。劳动者哲学家王哲学 3.评价
(1)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被称做最早的 。
(2)其思想对世界影响巨大,其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
三、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1.主要生平
(1)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北方的色雷斯。
(2)公元前343年担任马其顿帝国王子 的老师。
(3)公元前323年,在希腊掀起反马其顿的浪潮中,他被控“不敬神”,逃离雅典,一年后客死他乡。 乌托邦亚历山大 2.主要贡献
(1)教育方面:建立自己的讲坛,经常与学生边散步边讲学,被称为“ ”。
(2)科研方面:根据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对知识进行归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追求真理,挑战权威,提出
“我爱我师,我更爱 ”的思想。
(3)哲学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 。认为彻底自我实现的人是善人,也是幸福的人。
(4)政治方面: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公民依托于城邦而存在;在政体上,倾向于 ,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逍遥学派真理理性民主制3.历史影响
(1)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2)其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
(3)其对正义与 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民主[探究升华] 在阿卡德米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跟他的老师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述都像是同柏拉图对话,但师徒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持什么态度?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提示:尊敬但不盲从。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柏拉图与孔子有哪些异同点?二、中西方“中庸”思想有何异同?[特别提醒]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生活在奴隶社会,代表的都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相同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二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中庸”思想只是二人相同思想的一部分,这种思想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例] 材料一 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
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
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文雅是滑稽和呆板之间的中庸。
高尚是卑屈和顽强之间的中庸。
娇柔是坚韧和病态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好奇心(curiosity)是人类了解自己及周围环境的一种基本需要,如果没有好奇心,人类仍将停留在懵懂无知的状态。问题(questions)是引导好奇心去寻求答案的想法。如果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旨在了解世界和人自身,那这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甚至可以说,技术专家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便可称做哲学问题。例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等等。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探究]
(1)材料一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一种什么观点?他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三,谈一谈你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解析] 本题围绕亚里士多德组织材料,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中庸”来回答。第(2)问答案是开放性的,可结合“性善论”“性恶论”及自己的见解回答。
[答案] (1)中庸之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
(2)仅提供参考性答案,可有以下三种观点:①人性本善;②人性本恶;③人是理性的。[基础随堂巩固]点击进入[知能综合提升]点击进入课件15张PPT。专
题
二专题小结专题脉络梳理专题归纳整合阶段质量检测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一、正确认识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了解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能够形成对儒家思想的全面认识。
2.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是孔子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连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3.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思想,孔子树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6.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对近代欧洲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1.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中写道:“韩国
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糅合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历史上能体现“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的有 ( )①汉朝以来儒家典籍传入朝鲜 ②朝鲜建有孔庙、文宣王庙等 ③实行以儒学为主的科举考试 ④孔子的思想引发了朝鲜社会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④表述是错误的,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A 二、正确理解西方先哲柏拉图的“理想国”
1.理想国:由于对现实政治不满,柏拉图不断探究、设计理想社会,在中年和晚年分别创作了《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部著作在西方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理想国》中的“理想国”: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中,居民分成三部分——统治者、武士和平民。这三类人有不同的职责。如果他们各自恪尽职守,国家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否则国家就会变得不义并趋向毁灭。要实现理想国,必须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民主,也不是自由,而是和谐与效率。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体现,其中提出的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广泛接受,具有深远历史影响。2.柏拉图的理想国理念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
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 ( )
A.在阶级社会中,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解析:奴隶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说明了理想的阶级性。
答案:A 三、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认识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个物体都不可分割,每一个物体都是由形式和物质组成。他也批评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3.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他的研究都是从大量搜集材料开始,经过严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不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把希腊哲学的智慧与好学深思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包罗宏富的文化遗产。3.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
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 ( )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亚里士多德认为意识第一,物质第二,这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答案:B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