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人的一生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听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
新课导入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走近作者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写作背景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铭”的文体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
文体知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xīn)
(hóng rú)
(tái)
(dú)
听范读课文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xīn
tái
rú
dú
shǔ
2、注意押韵
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本文韵脚词: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3、朗读时,还要根据内容、情感调整语调、语速、重音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大意: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德行美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陋室铭
出名,有名
灵验
指示代词,这
散布很远的香气,
这里指德行美好
简陋的屋子
理解大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意: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映入
长到
大
博学的人
平民,这里指没
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大意: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不加装饰的琴
指佛经
指管乐器
指弦乐器
官府文书
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意: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诸葛亮隐居时住的草庐
杨雄在西蜀的屋舍
出自《论语·子罕》: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谈笑有鸿儒( )
惟吾德馨( )
无案牍之劳形( )
古义:大 今义:鸿雁
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1、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是
名
斯是陋室( )
当是时( )
有仙则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判断动词,是
代词,这
动词,出名
动词,说出
◆2、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 )
何陋之有( )
花之君子者也(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惟吾德馨( )
无丝竹之乱耳( )
名词做动词,出名,有名
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名词做形容词,德行美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3、词类活用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德馨
(品德高尚的“我”)
龙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山 水
比喻起兴
山
仙
水
陋室
合作探究
2、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静。
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才。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形。高雅脱俗。
陋室不陋
3.作者在本文提到诸葛亮、扬雄有何作用?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的高尚志趣和抱负,以此类比,证明“陋室”不陋。
4.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以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6、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美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7、这种借他物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
8、本文几乎通篇对偶,请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调素琴,阅金经。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有什么看法呢?
拓展延伸
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
写法探究
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的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课堂小结
1、背诵短文。
2、仿照《陋室铭》的文体,写一篇《 铭》的铭文,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要求: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可参考的题目有:《教室铭》
《宿舍铭》《吾家铭》《朋友铭》《学习铭》《旅游铭》等。
布置作业
陋室铭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点明题旨
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
陋室不陋
具体描述
清幽的环境
博学的有人
高雅的生活
乐在其中
总结全文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