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1 07:0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2022.3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48分每题2分)
1.《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该史料所载事件可能发生在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770年
2.“方里而井,扎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因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兴起
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西周建立之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到了东周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井田制的破坏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变动
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井田制度逐渐瓦解 B.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该思想
A.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B.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体现了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 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6.下列属于孟子主张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秦朝实际上没有灭亡 B.秦朝皇帝改称秦王
C.秦始皇的后代犹存 D.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影响深远
8.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故其亡可立而待。”由此可知
A.治国理念要强调德政 B.治国之道要尊重传统
C.治国政策要因时而变 D.治国之策要以民为本
9.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就。由此可知,刺史的设立旨在
A.协助管理州县事务 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强化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0.西汉初年,“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了汉文帝时期则出现“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募民能输及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这一.变化说明汉文帝时期
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民间工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D.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11.如表为有关汉代社会生活的相关记述。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文献 作者 内容
《韩诗外传·菜茹部·卷四》 韩婴 鲁监门女,相从绩,中夜而泣。其偶问其故,曰:宋司马得罪于宋,出于鲁,马佚,食吾园葵,是岁,吾园亡一半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迁 (相如)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注:当垆即卖酒)
《后汉书·选民列传》 范晔 高凤少为书生,专精读书。妻尝之田,曝麦于庭。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论衡·程材篇》 王充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A.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 B.豪强实力增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经济区域分工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D.察举制推动了重学风气的形成
12.唐代草原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的共主。这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
A.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B.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蕃和亲,促进了藏汉的友好关系
13.唐代经皇帝批准的宰相政事堂会议形成要点即“词头”,“词头”交中书省的低级官员舍人起草。若“词头”有误,舍人可以将其封还,并附状说明理由,“奏而改正之”。这主要说明(  )
A.中书省侵夺了门下省之权 B.政令的草拟有固定的程序
C.三省内部决策彰显民主性 D.舍人理政对皇权形成制约
14.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控制禁军
15.以下“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税收单位:万贯)”反映了
A.南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北宋出现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气象
C.重农抑商政策得以改变 D.北宋政府的财政状况得以根本扭转
16.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A.A B.B C.C D.D
17.(北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先生语五》记载:“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其求理的方法是
A.致良知 B.内心反省 C.心即理 D.格物致知
18.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
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
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
19.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选项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
A.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 B.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 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20.清初对皇权有—定制约作用的是( )
A.内阁 B.南书房 C.首辅 D.议政王大臣会议
21.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
22.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
A.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
C.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23.北宋在科场考试中,命题并不以儒者为限,多杂出老庄之书,且在思想、学术、文学及艺术上对各个流派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正统发生动摇 B.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C.学术氛围较为宽松 D.理学不受政府重视
24.下表为唐代不同时期户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唐朝
公历 唐历 户数 资料来源
652年 唐太宗永徽三年 380万户 《唐会要》卷84
726年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00多万户 《唐会要》卷84
754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900多万户 《唐会要》卷84
A.均田制将难以为继 B.安史之乱必然爆发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户籍管理走向成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文正公集》卷七《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也;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
——(《范文正公集》卷八《上执政书》)
材料三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如能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xi)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修穆穆于王庭矣。
——(《范文正公集》卷九《上时相议制举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什么问题?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二概括范仲淹的改革思想。(不得照抄原文)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的教育思想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为什么?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 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材料二 关于明代总督制度,《春明梦余录》记载“正统而后,或变生于腹里,或衅起于边陲,而诸边诸省一时抚臣多不能振联属之策,兴讨师之罪,保境以自全”,故“列圣振长策而议联属,边防腹里多设总督,以联属而节制之。明代总督辖区大于巡抚的原则也是相当清楚的,如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三边总督、宣大总督、蓟辽总督等等。《明史,职官志》虽然把督抚列入中央监察系统,但对于督抚总领一方,凌驾三司的事实也直言不讳,“凡有大兴革及诸政务,会都、按议,经画定而请于抚、按若总督。”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初期总督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
地区时间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阅读以上史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10 CDADB BDCDC 11-20 ACABB CDBCD 21-24 CCCA
25.(1)文风、学风不正,导致通过科举做官的人“士无廉让”“官乱于上,风坏于下”的吏治腐败问题。
(2)稳固国本,慎选县令、择郡守;积聚民力,减少冗官,减轻民力;谨授官职,慎重选举,注重教育;防备外敌,培育将材,充实边郡。
(3)变化: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重视实学教育;人才的选拔不仅要具有“王佐之器”,更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能够经世济民。
原因:宋代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6.(1)原因:分封制度的根深蒂固;汉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高祖刘邦审时度势;汉初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主要区别:汉朝的封国制度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政治上实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2)特点:跨省设置;辖区大;逐渐演变为地方官员;权力不断扩大。
作用:有力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提高地方政务处理的效率。
27.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