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
第一课时
雷 雨
曹 禺
目标领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4.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学习重难点
5.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6.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课堂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一大江健三郎先生。
课堂导入
《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有人说,《雷雨》是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课堂导入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 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文知基础
曹禺(1910一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剧作家。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刷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作者简介
文知基础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之后创作了《原野》《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选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1.作者简介
文知基础
曹禺在青少年时代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2.写作背景
文知基础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3.作品简介
文知基础
(1)现代戏剧(话剧)
以演员的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欧洲各国通称戏剧(英文drama)。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4.戏剧知识
文知基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借助这些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剧本就是戏剧文学,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戏剧知识
文知基础
(2)戏剧的特点
舞台性。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是便于演员表演剧情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直观性。话剧在它每一次展现的过程中,演员都是要直接面对观众的,(与影视不同)演员要通过自己的现场的表演,亲自把话剧一次一次的展现给观众。
4.戏剧知识
文知基础
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人物语言和动作来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4.戏剧知识
文知基础
(3)戏剧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4.戏剧知识
文知基础
(4)戏剧的三要素
戏剧的三要素主要为:语言、人物、戏剧冲突。
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舞台说明是-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布景的设计、环境、人物的动作、心理、表情和上下场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4.戏剧知识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
第二部分: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如小说《药》的环境描写。
合作探究
2.第一场戏是围绕怎样的中心展开矛盾冲突的?这场冲突中最引人入胜的“戏”在哪里?
是围绕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旧怨与新恨展开矛盾冲突的。通过历史的爱情纠葛揭露了一个封建地主少爷丑恶的灵魂,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最精彩的“戏”在前半场,周朴园与鲁侍萍从相遇到相认前的矛盾冲突波澜迭起。
合作探究
3.找出文中周对鲁的前后态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
【对“死去”的侍萍】
到处打听“梅小姐”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墓。
保持侍萍住过的房间原样,记着她的习惯和生日。
【对活着的侍萍】
“不,不,不用”。“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从前的旧恩怨,又何必再提呢?”
合作探究
3.找出文中周对鲁的前后态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周朴园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是因为侍萍是他的罪恶历史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她的意外出现,事实上成为周朴园的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名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立刻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
这一切都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私生活和卑污的灵魂。
合作探究
4.第二场戏是围绕怎样的中心展开矛盾冲突的?
围绕周朴园与鲁大海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展开冲突。通过现实的阶级斗争揭露周朴园一家血腥的发家史。
合作探究
5.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
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合作探究
6.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合作探究
7.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一)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分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滑的周朴园相比较,确乎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大海之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时,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
合作探究
7.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二)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合作探究
8.有人说《雷雨》是“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你怎么理解?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文章主旨
《雷雨》中人物关系密切却展现出不合常情的样貌,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这些反常的冲突正是为了揭示戏剧的主题。《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了解了《雷雨》的大体内容,梳理了所节选的部分的情节结构,探究了文章的重要问题。下节课我们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戏剧语言。好,下课。
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一)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
第二课时
雷 雨
曹 禺
目标领航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4.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学习重难点
5.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6.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雷雨》的大体内容,梳理了所节选的部分的情节结构,探究了文章的重要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戏剧语言。
形象分析
周朴园形象分析
形象分析
1.周朴园是怎样认出鲁侍萍的?请用词语概括鲁侍萍和周朴园的见面时周朴园的心理历程。
两人相见是不期而遇,而鲁侍萍首先认出了周朴园,随之,鲁侍萍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在言语上顺着周朴园的话,试探周朴园对于梅侍萍的感情。然后再透露自己的身份,从而相认。两人的见面经历了以下变化:
形象分析
1.周朴园是怎样认出鲁侍萍的?请用词语概括鲁侍萍和周朴园的见面时周朴园的心理历程。
随着鲁侍萍的试探,周朴园的心理历程是:奇怪——疑惑——慌张——惊惧
形象分析
2.在交谈中他多次询问鲁侍萍的身份,我们可以从这些语言中看出他什么样的情绪呢?
你,你贵姓 似曾相识,感到奇怪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感到意外,疑惑
(忽然立起)你是谁? 更疑惑,有点慌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不知所措
哦,侍萍!(低声)是你? 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恼怒,害怕
形象分析
3.相认后,周朴园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责问
你可以冷静点。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了。 稳住
你的生日,每年我都记得。 安抚
关窗户的习惯,我都保留着。 安抚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收买
形象分析
4.朴园对鲁侍萍是否还怀有真情?
周朴园心中的侍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梅侍萍”,他所感怀的是青葱少年时期的那段美好的爱情,而绝非现在站在他眼前的是“鲁侍萍”。他知道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以前他的行为会昭然于天下。
周朴园是虚伪的,但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
形象分析
4.朴园对鲁侍萍是否还怀有真情?
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惶恐暴怒,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他这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彼时彼地和在此时此地的特殊表现。
形象分析
5.面对三十年未见的儿子——鲁大海,周朴园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为什么?
冷酷、傲慢、嘲讽、开除
两人之间的冲突不是父子矛盾,而是阶级斗争。
形象分析
6.小结:周朴园的形象
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
梅侍萍形象分析
形象分析
1.侍萍多次隐瞒自己的身份,又多次用往事试探,她究竟想不想与周朴园相认?
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前三次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但侍萍的话步步都在引导,处处设玄机,句句都带有暗示性,说明侍萍希望被认出,希望谈话能继续下去。
这样矛盾的行为实际反映出她复杂的心理,30年前的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有对当年大少爷的复杂感情,也有三十年来积累的痛苦与怨愤;想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如果知道她就是当年的侍萍,会以什么态度对待她。
形象分析
2.三十年后的鲁侍萍是否认清了周朴园虚伪的爱?
当她感觉到周朴圆对侍萍的思恋和怀念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体现了她的冷静和清醒。
当她面对周朴圆的声色俱变的责问时,叱责周朴园的始乱终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展现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形象分析
3.小结:鲁侍萍的形象
旧中国受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形象。善良、屈辱而刚毅、倔强、有自尊。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鲁大海形象分析
形象分析
1.在与周朴园的斗争中,鲁大海展现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分子,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滑的周朴园相比较,确乎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会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大海之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时,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
鉴赏语言
鉴赏语言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铺垫情节,渲染气氛)
鉴赏语言
2.剧作题名为“雷雨”,这个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①交代故事的背景和环境气氛。②预示着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③“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的事物的象征,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写作特点
1.个性化的语言。
在课文中,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而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后的对话,更表现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另外,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两句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作者把三十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众多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浓缩在一个夏天午后的客厅里,通过主要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既写了过去的事,又写了当时的事。可谓巧于安排、精于布局,而笔墨之经济、条理之清晰,又令人叹为观止。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主要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冲突以带动其他内容;二是采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通过事后人们的侧面介绍,追溯以往的故事。
3.含义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内涵,韵味无穷,耐人咀嚼。
比如,当侍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而生疑,忽又释疑,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
3.含义丰富的潜台词。
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分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自禁地挑出以丝线绣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怎么,是你 ”的话语。以上这一段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浓缩在简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塞,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雷雨》(节选)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也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和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拓展延伸
戏剧语言中最具魅力、最耐人寻味的就是潜台词。它是推动戏剧情节、展示戏剧冲突和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
《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丰富的潜台词充满了言说不尽的艺术魅力。课文节选的第二幕“周鲁相认”的全过程,联系上下语境,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从对死去的侍萍的温情怀念,到对活着的侍萍的惊恐不安,再到对眼前的鲁侍萍的严厉责问,直到以一纸支票快速打发了结,语言表层的冻土逐层融化,戏剧冲突层层撕开,隐藏在人物灵魂深处的垢
戏剧语言中最具魅力、最耐人寻味的就是潜台词。它是推动戏剧情节、展示戏剧冲突和表现人物形象的灵魂。
层层裸露:一个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周朴园昭然若揭。正是这些韵味无穷的潜台词,展示了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自身内心紧张激烈、令人窒息的矛盾冲突,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人性自身的弱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
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二)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