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1 17: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卷(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 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
①元朝政治腐败     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 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草根”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语,它的基本含义是群众的、基础的、乡村地区的这一词语适合描述下列哪一位称帝(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马铃薯现在是世界公认的吃饱吃好吃健康的主粮食品,这个原产美洲的食物,被引进中国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在(  )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学完明朝的历史,李明感慨道:“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感慨的是(  )
A. 八股取士制度 B. 厂卫制度 C. 皇帝制度 D. 行省制度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布政司、府、县。上交户部的黄册,收贮在都城南京的黄册库。黄册制度的作用是(  )
A. 用八股考试禁锢思想 B. 扩大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C. 设立锦衣卫监督官民 D. 统一管理全国户籍赋税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那么,明太祖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  )
A. 御史大夫 B. 御史台 C. 锦衣卫 D. 东厂
朱元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的举措有(  )
①废除丞相
②设立“三司”
③分封诸子为王
④提升六部职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 安徽、山西等地商人形成商帮
C. 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能迅速致富 D. 政府不再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 注重考查诗赋 B. 打破门第限制
C. 采用八股取士 D. 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东厂起初只负责侦查、抓人,后经皇帝特许能够越过司法机关任意逮捕臣民。这一改变可能(  )
A. 改善社会风气 B. 激化各种矛盾 C. 缓和君臣关系 D. 提高刑审效率
《明史》中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材料反映了(  )
A. 明朝科举完全沿用唐、宋旧制 B. 明朝重视科举考试的形式
C. 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 明朝较宽考试内容的范围
明朝统治时期,经济有所发展。下列哪一项不是其表现(  )
A. 引进南美洲农作物
B. 棉纺织业由南向北推广,苏州成为棉纺织中心
C.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D. 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商帮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 不利于皇权的加强
C.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 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2) 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个部门?
(3) 材料一中“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做法有何作用?
(4) 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机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可知,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是元朝政治腐败。据“惹红巾万千”可知,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是农民起义。①②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元朝的建立与灭亡.
2.【答案】D
【解析】依据“草根”“称帝”可知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贫贱而起,坚持奋斗,克服无数困难,打倒无数敌人,最终建立大明王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故选:D。
本题以“草根”“称帝”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建立。
本题以明朝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D.分析题干图片可以看出,改革前皇帝下面是丞相,统领六部;改制后丞相被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D正确。
A.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废除丞相,而秦朝设立丞相,故A错误。
BC.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西汉和唐朝时都有丞相,故BC错误。
故选D。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故C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解析】明太祖时,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明成祖时设立东厂特务机构,这此厂卫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对官员和百姓进行密秘监视,因此学完明朝的历史,李明感慨道:“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
故选:B。
本题以学完明朝的历史,李明感慨道:“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为切入点,考查明朝强化皇权措施。
本题以明朝强化皇权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D
【解析】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户部、布政司、府、县。上交户部的黄册,收贮在都城南京的黄册库。黄册制度的作用是统一管理全国户籍赋税。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黄册制度的作用是统一管理全国户籍赋税。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举措。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为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其职责是保护皇帝,镇压臣民,C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立的监察百官的官职,排除A项;御史台是元朝设立的机构,排除B项;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锦衣卫的设立,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本题考查锦衣卫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为加强君权,明太祖把众多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还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①、④是在中央采取的措施,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太祖强化君权的措施。朱元璋即位后大力加强君权。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锦衣卫、明成祖设置东厂、加强君权措施。
9.【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故选:C。
本题以材料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强如坐知县、不羡七品空堂皇”,可判断经商可以致富,没必要羡慕做官,故C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
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11.【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明朝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的制度,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是导致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明朝的科举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12.【答案】B
【解析】明朝时期,明太祖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明成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题干中东厂起初只负责侦查、抓人,后经皇帝特许能够越过司法机关任意逮捕臣民。这一改变可能激化各种矛盾。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厂卫制度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厂卫制度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其文体采用八股文。这样考试带来的弊端是: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选拔有用的人才,不利于科技进步,只是培养了忠实于皇帝的奴仆。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八股取士,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4.【答案】B
【解析】明朝统治时期,经济有所发展。表现在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知道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为切入点,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
考查了科举制度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叙述的是明朝时期的事,文中的“帝”指明太祖。
(2)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的变化是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材料中的“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3)材料一中“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说明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强化了皇权。
(4)材料二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锦衣卫。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保护皇帝,镇压臣民。
故答案为:
(1)明朝时期;明太祖。
(2)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吏、户、礼、兵、刑、工。
(3)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强化了皇权。
(4)锦衣卫。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