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1 14:5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1)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  )
A. 土地归国家所有 B. 土地归集体所有
C. 土地归农民所有 D. 土地归乡镇所有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 农村停产闹革命 D. 农村实行“大包干”
有农民在一场运动后编了“地主地主别狂,运动让你灭亡”的顺口溜。这场运动的法律依据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侯永禄的《农民日记》中写到:“1952年春节,我花一万四千元(注:相当于现在1.4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村(  )
①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②农民分到了土地
③实现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小说《活着》里写道:“我回来的时候,村里开始搞土地改革了,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材料描述史实的作用是(  )
A. 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废除了地主阶级的所有制,实行农民的所有制
C. 标志看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走上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 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
A.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C. 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D. 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公社→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土地改革运动的成果不包括(  )
A. 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 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
A. 土地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 D. 农业生产合作化
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 土地改革 B. 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C. 抗美援朝 D. 和平解放西藏
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 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下表是1952年农产品产量变化情况,造成1952年比1949年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品种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产 比历史最高年增产
粮食 1.6亿吨 42% 11.3%
棉花 130万吨 143% 58%
A. 土地改革的进行 B. 万隆会议的鼓舞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 改革开放的实施
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 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 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 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 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下列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描述最准确的是(  )
①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④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新中国成立前,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这表明当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
A.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比例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2) 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相比,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 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
(4) 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土地改革的依据及有什么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材料一:1951年3月1日山东莱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2) 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四: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 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经济发展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材料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2) 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谁?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这部法律是我国进行什么改革的依据?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因为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实质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制,因此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土地归农民所有。
故选:C。
本题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为切入点,考查土地改革.
本题以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内容主要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A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3.【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相关史实。“地主地主别狂,运动让你灭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解析】根据“1952年春节,我花一万四千元(注:相当于现在1.4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可知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1950年我国开始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1950年我国开始土地改革。
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5.【答案】B
【解析】据题干“我回来的时候,村里开始搞土地改革了,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结合所学可知,是对土地改革的描述。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农民的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本题以“小说《活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土地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结合所学可知是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结合所学可知是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以极大发展;A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解析】据题干“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实现了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1956年底,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土地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8.【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D。
本题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9.【答案】A
【解析】题文中农民给毛主席写信,可判断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联系所学可知,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梦想得以实现,选项中A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土地改革的主要史实。
10.【答案】A
【解析】由题干时间“1950年6月28日”结合所学,1950年6月,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了,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可知这件大事应该是土地改革运动。
故选:A。
本题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土地改革运动.
本题以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将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私有制,A表述不合史实。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
本题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2.【答案】A
【解析】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而且调动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
掌握土地改革及意义.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3.【答案】D
【解析】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属于二手史料;排除。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虽然是一手资料,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排除。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属于二手史料;排除。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属于一手资料,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全貌,最有价值,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史料的的判断和运用。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相关知识,注意史料的甄别和判断相关知识。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①②③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①②③正确。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故④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前,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可知,反映了旧中国留下来的土地分配不合理现象。因此当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史实。掌握土地改革的背景。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6.【答案】【小题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小题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小题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小题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1.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土地改革的目的、内容、意义、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土地改革的目的、内容、意义、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3.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土地改革的目的、内容、意义、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4.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土地改革的目的、内容、意义、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建国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土地改革;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小题2】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小题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小题4】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等。
【解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的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18.【答案】【小题1】开国大典。毛泽东。
【小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小题3】中国人民志愿军。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结果: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小题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小题5】主题名称: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解析】1. 本题考查开国大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因此材料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毛泽东。
2.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结合所学可知,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结果是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4.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的法律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是我国进行土地改革的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5.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权的巩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主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