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1 15: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东欧八国
亚洲四国
拉美一国
一、成也萧何——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何表现?
拉美一国:古巴
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东欧八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
1.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增多
2. 推广苏联模式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互会旗帜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①经济: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②政治: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一、成也萧何——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1950年中苏缔结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
中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3.中苏建交
一、成也萧何——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重工业发达
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农业、轻工业落后
改革!!!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没了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推广种植玉米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重心:农业
材料一: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八年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改革失败原因:
①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三: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重心:重工业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军备上赶上美国
国民经济比例进一步失调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先经济,后政治
戈尔巴乔夫
人们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有学者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里边就会有好心子,于是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二、病无良医——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材料: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根据材料,说出东欧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1.东欧剧变
“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三、败也萧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时间
表现 经济
政治
实质
1989年下半年开始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东欧剧变:波兰
三、败也萧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三、败也萧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1)导火线:
1991年8月19日,正当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目的),但不到三天,即宣告失败。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
(2)标志:
(3)实质:
(4)影响:
八一九事件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辞职。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①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遭到失败,只能说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启示:
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
4.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三、败也萧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3.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