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西蒙诺夫
二战风云
阅读要求:
①注意标注出重点字词的读音;
②圈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重点字词: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fú lì jiào jūgōng chàn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晚上到第二天拂晓。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一个方场上。
人物: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五个苏联红军(包括烈士契柯拉耶夫)
五个红军要去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而其中一名战斗(契诃拉耶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
起因:
经过:
结果:
老妇人掩埋士兵。
一位有斯拉夫母亲的喜烛点在苏联士兵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烈士。
2、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老妇人憎恨法西斯,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
.
.
3、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
①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③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祈祷和平
哀思
生命之光
两国情谊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西蒙诺夫是前苏联作家,《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fú lì jiào jūgōng chàn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并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后概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德军的战火前去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并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并彻夜为其守灵。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找出的描写片段。
3.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年老体弱,行动吃力,但老妇人不顾生死前去保护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战士的遗体,并献出珍藏的蜡烛——这是一份深切的母亲的关怀之情,一种无畏赴死的牺牲精神。
4.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补写一段老妇人坐在坟前默默守灵时的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形象。然后在班级内交流。(如果课堂上时间不足,就作为课外作业)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她的国土上,使她无比沉痛。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她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使她能不怕艰难,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安葬烈士,并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5.文章非常感人,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片段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何感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遗体,情同母子;燃起蜡烛,寄托哀思。
6.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思考:
(1)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红军烈士的宝贵生命像烛光一样不畏炮火而燃烧;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国界,情同母子,是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揣摩语句,探究涵义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明确:突出其非凡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围巾的黑色有什么特殊意义?
明确: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环境描写有何好处?
明确:勾画出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五、讨论烛光的象征意义
1.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六、课外延伸:课外查找与“蜡烛”有关的诗句和歌曲、影视作品,体味“蜡烛”各有怎样的寓意。
例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坚贞的爱情或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情。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七、家庭作业
1.摘抄文中精彩的描写:(1)对老妇人的神态、外貌、动作的描写;(2)环境描写。
2.发挥想象,进行续写:两年后,牺牲的战士契柯拉耶夫的母亲来到这里祭奠儿子的亡灵,并探望老妇人玛丽·育乞西。两位妇人相见,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不少于300字)
板书:
蜡烛
红军的生命之光 南斯拉夫人民的哀思 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