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20: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咏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2.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培养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五言律
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
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
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
寂静的环境。
资料链接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
麓兴福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
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南齐
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
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
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唐懿宗咸通九年,敕赐大钟及“兴福
寺”额,因名“兴福寺”。
作者简介
常建(708年—?),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有《常建集》,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
学习目标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整体感知
自读诗歌:注意读音停顿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chán
lài
qìng
翻译
清晨,我漫步走进这座古寺,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林深处,
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
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
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课文精读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联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时间;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 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显静,形象地描绘了破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通幽” 这个成语出自本诗,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颈联进一步渲染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欢悦,实际上,也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抒发了寄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这两句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破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俱寂” 这个成语出自本诗,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动衬静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自然高远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主要作品有《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整体感知
自读诗歌:注意读音停顿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廓的北面,
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廓的东方。
在此地我们相互分别,
你就像孤蓬随风飘荡,踏上远行之路了。
就像天上的浮云,游子行踪不定;
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离去,
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课文精读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交代告别地点。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即写成工整的对偶句;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传神。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山的静默,水的远去,暗示离别的情景,未见“送别”二字,笔端已包含依依惜别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颔联写情。“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意。“孤蓬万里征”一句,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此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巧妙以“浮云”“落日”作比,表明心意:友人会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我”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
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廓背景,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心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手”写分别时的动作。“萧萧马鸣”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课堂小结
《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创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幸免一死。被贬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思。这首小令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整体感知
自读诗词:注意停顿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
一弯残月挂在树叶稀疏的桐树上,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渺身影。
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有幽恨却无人知晓。它拣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课文精读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片选择缺月、疏桐、漏断这类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谁见幽人独往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什么意思?
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了一个“独”字。
3.“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有何相似之处?
“孤鸿”是作者自喻,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恨”很关键,为什么?
“恨”在作者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及无人理解的忧愤。
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无良木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运用了比兴、象征等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A.寒枝:隐喻朝廷高位。
B.沙洲:犹如作者被贬的荒凉黄州。
C.幽人:本为幽居者或隐居之士的简称,便就整首词意来看,实指幽禁的居士,是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比拟。
主旨归纳
此词上片写寓居禅院的环境,下片写寓居的心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被贬黄州时孤独的心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志趣。
看了以上图片,请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诗概括你对梅的认识。
梅花正是因为傲寒独放、冰清玉洁的品格,才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卜算子·咏梅》。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词人。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整体感知
点击图片播放
自读诗词:注意停顿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翻译
驿站外的断桥旁边,梅花孤寂地开着,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分,独自愁苦,却又遭受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本无意苦苦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嫉妒。即使凋零飘落化成泥、碾作尘,只有清雅的幽香仍像从前一样。
精读文本
1.找出描写梅生存状况的句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生长环境恶劣
无人欣赏寂寞
风雨黄昏愁苦
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
烘托
2.下片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格精神?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孤傲高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矢志不渝


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凄凉的境遇、愁苦之情)
喻陆游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的政治打击。
陆游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
陆游即便粉身碎骨也还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当权的投降派
环境
品格
主旨归纳
这首词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咏梅,上片集中写梅花的生存状况,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也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表现了词人虽终生坎坷却孤高傲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