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1 17: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2)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在拉萨金珠路一座纪念碑上写着:“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高原公路,亘古奇迹。”与碑文中提到的史实直接有关的是(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青藏铁路的开通
C. 西藏的和平解放 D. 抗美援朝的胜利
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  )
A. 均衡发展工业项目
B. 大力发展了重工业
C. 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 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56项工程”已开工的达135个,钢材自给率已达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这说明一五计划(  )
A. 改变了工业体系 B. 培养了大批工业化建设人才
C. 完善了工业体系的框架 D. 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
据《新中国60年》统计,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工业产量的增长率,高于近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京津、江浙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  )
A. 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调整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大炼钢铁”
C. 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针对工商业的改造已经顺利完成
在“一五计划”的成就中,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的项目是(  )
A. 青藏公路建成 B. 兰新、包兰铁路
C. 武汉长江大桥 D. 青藏铁路通车
新中国成立时,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间运输依旧需往返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来转接。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  )
A. 鹰厦铁路干线 B. 沈阳飞机制造厂
C. 武汉长江大桥 D. 长春一汽制造厂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家根本大法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平等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下列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召开于1953年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④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70年来,全世界没有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编制实施计划规划。“一五计划”实施的重点是(  )
A. 发展重工业 B. 发展农业
C. 发展轻工业、商业 D. 培养建设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政治局面,政权得到巩固,经济逐渐恢复,整个国家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开始着手编制和实施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以推动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展开。
一一章向平《“一五”计划: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材料二:“一五”时期的部分成就:
时间 成就
1953年 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3年 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
1955年 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 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一汽生产出来。
1956年 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材料三: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1954年9月,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编制的背景。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表格中“一五”成就涉及的工业部门。(至少写出两个)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4)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建设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共产党中国的工业成长是迅速的、动人的,而且也是可怕的,比任何一个不发达的亚洲国家都快。它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8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美国与中国》费正清(美)
材料四:鞍山钢铁公司工人,全国劳动模范李绍奎,曾经创造过班组钢产量的最高纪录,他经常说:“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有史以来,中国人没有像现在这样,把国家看成是自己的国家,他们奉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是为了自己和国家的未来,这是中国人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次新生,也铸造了一代中国人理想和信念的根基。
——《复兴之路》解说词
(1)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有何历史意义?
(3) 你是否认同材料三的观点?请列举一则实例印证。
(4) 综合四则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在拉萨金珠路一座纪念碑上写着:“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高原公路,亘古奇迹。”反映的是青藏公路。一五计划时期,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促进了西藏的发展。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答案】B
【解析】据提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一五计化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答案】D
【解析】由“‘156项工程’已开工的达135个,钢材自给率已达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在工程开工率、钢材自给率、机械设备自给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D符合题意。ABC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A
【解析】由“据《新中国60年》统计,一五计划期间,东北、陕西等地区的人均工业产量的增长率,高于近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京津、江浙地区”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陕西等工业落后地区得到发展,说明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程度调整。A符合题意。BCD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A
【解析】A:青藏公路是一五计划成就,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符合题意。
B:兰新、包兰铁路不是一五计划成就。
C: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了长江两岸的交通。
D:青藏铁路不是一五计划成就。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C
【解析】A:鹰厦铁路是是连接鹰潭与厦门的铁路。
B:沈阳飞机制造厂,位于东北。
C: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长江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连接了长江两岸交通,结束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间运输需往返于武昌和汉口的驳船和轮渡来转接的历史。符合题意。
D:长春一汽制造厂,位于东北。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掌握一五计划起止时间、背景、成就、意义。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D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家主席为毛泽东,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为刘少奇,第一届国务院总理为周恩来,②③④表述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可知,A符合题意。.B、C、D选项与题意不相符。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小题1】新中国成立,政权得到巩固,经济逐渐恢复。
【小题2】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煤矿业、机床制造业等。
【小题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小题4】经济建设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进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
本题以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小题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目的: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小题2】成就: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题3】认同;观点一:工业成长是迅速的;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重工业快速发展,开始改 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观点二:苏联提供帮助;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助兴建156个项目。观点三:建国最初的8年是成绩斐然的时代;重工业建设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 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 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答出任意一个即可。)
【小题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和智慧;苏联的帮助,借鉴 了苏联的发展经验;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计划;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 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