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1 18:2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堂练习
选择题
1.“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2. 1980年5月,邓小平对安徽的包产到户予以肯定和支持,他对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业生产方式评价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上述材料中“发明”指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包括 (  )
A.商品化 B.社会化
C.专业化 D.集体化
4.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时刻关注“三农”问题,先后四次调整农业政策,极力促进农业发展。下列农业政策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土地改革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6.1984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 (  )
A.农村 B.城市
C.边疆地区 D.少数民族地区
7.1986年,邓小平将一张蓝色印钞纸当作礼物赠送给来访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范尔森。在印钞纸正面印着“创制年份:1984年11月”。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B.上海浦东新区开始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正在进行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8.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的改革目标是(  )
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C.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 (  )
A.政企职责不分 B.分配制度“大锅饭”
C.企业没有自主权 D.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10.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11.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对其共同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2. 1991年,山西老字号“双合成”兼并了濒临倒闭的享堂商场,开创了太原市商界“小鱼吃大鱼”之先河,随后对享堂商场进行了改造扩建,建成了双合成享堂生产基地。1997年,双合成作为食品界试点单位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为民营企业。2009年9月,双合成工业园开园,引进多条国内一流生产线,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双合成”的发展趋势体现了(  )
A.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热词”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列属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的“热词”的是( )
A.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B. 大包干、万元户、高考、深圳速度、下海
C. 菜篮子工程、超市、手机、计算机
D.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下海创市场”则成为很多中国人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为顺应这一发展,中共十四大(  )
A.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做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C.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5.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
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二、非选择题
16.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个月里,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在这个制度下,土地仍然是公有的,但每个农户得到一块田地用于耕种,并与公社的生产队或经济合作社签订一份合同。合同上写明耕种庄稼的产量和上缴给生产队或者合作社以支付土地使用费用的产量指标。
政府也鼓励农村劳动者进行庄稼、牲畜、家禽或其他各种副业的专业化生产,“专业户”逐渐出现了,他们并不耕种田地,而是完全从事非庄稼生产。
1987年,稻麦产量比公社制度时期的产量增长了50%,更重要的是,农民现在每年平均在庄稼上只花60天时间,而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他们一年要在田里劳动250~300天。空余的时间花到了旨在盈利的副业上。现金收入翻了两番,参与改革的农户盖起了新的砖房,购置了新的电视和家具,穿上了色彩更鲜艳的新衣服,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农村的变化及其主要成因。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变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3)结合材料二两幅图片,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应采取哪些对策?
材料三 乡村振兴“冀”结号响彻河北大地。邯郸市临漳县西五岔口村村民一边操纵无人机为自己田地喷洒农药,一边感慨现代科技的力量。邯郸馆陶“粮画”小镇、衡水武强周窝音乐小镇、枣强大营裘皮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极大带动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保定易县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开展了“易县好人”“乡贤名宿”、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传承文脉、挖掘历史、引领文明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4)乡村振兴“冀”结号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
17.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共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确决策】
材料一:中国党史专家正确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它是 1949年以后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写出年月)及其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性决策。
【实践探索】
材料二:“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结构图
(2)请根据提示完成上面结构图中A、B、C处的内容:
A.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
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材料三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为对外开放“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我国首先实施了怎样的伟大举措?这一举措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理论引领】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核心人物 理论名称
邓小平 D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E
(4)D、E处的理论名称分别是什么?这些理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重要作用?
【当代开放】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 5)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5DDDAB 6-10BCDDD 11-15BDBCC
(1)实行责任制;出现了生产专业户;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花在农业生产上的时间减少;农民经营盈利的副业;生活水平改善。政府的正确决策;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城乡居民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建设科技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7、(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增强企业活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设立经济特区;推动了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4)D:邓小平理论;E: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5)经济特区建立时,主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带一路”侧重于对外输出商品、技术、设备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