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数量、总价”教学设计
马鲁集小学 刘燕
一、 教材分析:
购物中有关的“单价”的问题是在生活与教材中大量存在的,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单价×数量=总价”这样一个数学模型,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需要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这样,虽然减轻了些许学生的记忆负担,却加大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加重了学生的思维负担。致使解决此类问题的速率慢、效率低。
二、 学情分析:
数量关系的教学承载着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质的飞跃。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核心概念是单价,学生最难理解的概念也是“单价”。而教材中却设置有关“单价”这一概念的教学内容。虽然大多数学生在生活对商品的单价有一些感知,但认识还非常模糊,对单价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够理解。作为四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归纳、概括的能力,所以如果引导得法,学生应该能结合大量的实际素材来理解“单价”的本质意义(毕竟这在他们生活大量存在,在他们的经验范畴之内)。但学生完全自主地抽象、概括出“单价是指一个数量单位商品的价格”应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含义;理解这一组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萌发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掌握“单价×数量=总价”,并推出求单价与数量的另两个数量关系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这一组关系式,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术语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常见数量——单价、数量、总价各自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课的类型 : 新授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导学互动
六、教具学具: 课件制作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吗?今天老师也带大家一起到超市去看一看。有些什么呀?当我们付完钱后,收银员会给我们出示一张什么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张超市购物清单,请看大屏幕。
师:从这张超市购物清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张超市购物清单中有商品的单价、数量、总价。师板书课题《单价、数量、总价》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
2、出示例题
例1:解答下面的问题。
(1)课桌椅每套108元,买62套要多少元?
(2)书柜每个215元,买14个要多少钱?
依据导学提纲,自学课本18页例1内容:
(1)认真观察这发票都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2)你能独立列式解答这两道题吗?
(3)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买了多少叫做-----;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4)通过列式解答你发现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3、自学设疑
自学导纲后,你遇到什么新问题吗?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1)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要求小组长做好记录,记录本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
(3)学生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购物,结合例题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及其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组1: 这两道题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了多少件商品,求一共用的钱数。
组2: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组3:108×62=6696(元) 215×14=3010(元)
组4 :单价×数量=总价。
小组代表每展示一个问题,教师或者学生及时做出评价奖励。引导鼓励学生。
通过问题解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推导出“总价÷数量 = 单价,总价÷单价 = 数量”这两个数量关系式。
3、质疑解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指导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1、填空(多媒体出示)
(1)( 一 )件商品的价钱叫它的单价。
(2)买了3件衣服花的钱可以看成( 总价 )。
(3)已知总价和单价,可求出( 数量 ),
它的数量关系式是( 总价÷单价=数量 )。
(4)10元钱买了5本练习本,分别可以看成是(单价)和(数量)。
2、编题自练
请你当一次小老师,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给出条件,自选编一道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