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散文包括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单元教学目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宋·周敦颐 《爱莲说》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 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探寻美的历程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告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毅然拒绝美援面粉的行为,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朱自清不吃嗟来之食
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盛赞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1898-1948),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的作品《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
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
,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
,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
,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a、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b、抓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
作者情感路线。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自由朗读课文,标清段落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找出文中显示作者情感的句子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失宁静)
(不再宁静)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文章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小径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赏析第四段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找出这些
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的妙处。(描
写手法、修辞手法)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婀娜,灵动飘逸的风姿,富于动态美。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
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袅娜”、“羞涩”本是形容女子的,在此用于
荷花身上,把荷花写活了,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花饱满
盛开和含苞待放的姿态,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感情。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的特点,突出了荷花的清新淡雅和冰清玉洁。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比喻(博喻)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运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了意境,烘托出了环境的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人们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转化。通感就是移(联)觉。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e、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河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颤动,肩并肩 挨着——拟人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将叶子“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这样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
f、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是将其拟人化,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流水的无声、静谧。
——拟人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
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请找出来,
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赏析第五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泻——既照应了上句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一种素淡的状态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有“人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名曲
光、影
将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地描摹出了河塘上的月光。月影虽浓淡不一,却和谐之至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
通感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赏析第六段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 ,同时节奏鲜明、韵律协调,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赏析第七、八段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江南采莲”中热闹、自由、欢快的生活场景,是一种没有任何精神羁绊的自由,体现了作者的精神向往与追求。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怜子情如水
痛苦
惦记江南
采莲盛况《采莲赋》
《西洲曲》
热闹 风流
低头弄 子
子 如水
怜
怜 情 (双关)
轻轻推
门进去
少年女子看的人多
拓展延伸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清华园西院。文章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拓展延伸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1)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现实的愤懑不满,对个人前途的忧虑;
(2)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感;
(4)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5)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总结:
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的荷塘月色,可以说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心情是难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感受诗人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心情。荷塘月色这杯清茶,历久弥香,时时散发慰藉心灵的清香。
寄语:
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感知的心灵,不是缺少感知的心灵而是缺少表达的才情。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学习本课写景抒情的方法,做到我手写我心!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