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核心素养
知识与技能:筛选信息,梳理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文化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焕理解与传承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难点: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文化内涵;
疑点(易混易错点):建筑的“文法”与“词汇”的关系。
课程导入
欣赏一组建筑图片
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作者简介
梁思成和林徽因
1924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前往美国留学,而且都选择了建筑学,四年后,两人在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成婚。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结合,被认为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更是新与旧的融合。 两人的家世相当,崇尚西式爱情生活,同时也遵从了传统的父母之命。 梁思成与林徽因修成正果并非一帆风顺的,因为林徽因跟徐志摩有过一段情。 在结婚当天晚上,梁思成问林徽因选择自己的原因,并表示就问这一次,得到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建筑的,一起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古建筑遗迹。 在空闲的时候,梁、林二人的婚姻生活也是颇具情趣的。 两人会在一起考问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较量记忆力,充满了文化方面的乐趣。
科普文
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1)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
(2)科学小品文:多用文学笔法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内容科学,文笔生动。
科普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简洁、平实是科普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2)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①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②叙述生活感受,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③适当描写,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
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的事物来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
②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③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解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⑤引资料:引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更有趣味性。
⑥列数字:引用准确无误的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
⑦作比较:用具体的或熟悉的事物和说明对象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⑧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头绪。
题目解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个偏正短语,“特征”是中心词,“中国建筑”是定语。
“特征”是重点,“中国建筑”是研究对象。
(幻灯片: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研究方向)
文章的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中国建筑的地位;
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第四部分: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立体构成:台基、主体、屋顶
2、平面布置:建筑群左右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3、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墙壁不负重,门窗自由设置
4、斗拱: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减少剪力,与装饰性
5、举折、举架:举架形成屋顶的斜坡弯曲面,是四角翘起
6、屋顶:屋顶四角翘起。装饰性
7、用色:朱红彩绘
8、装饰部件
9、用材:琉璃转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装饰性
合作探究: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合作探究: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合作探究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合作探究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拓展延伸,启发思考
03
学生畅所欲言
讨论
02
继承与发展
预设
01
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在建筑,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思考
课堂小结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是什么) 九大特征
(为什么) 使用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
(怎么做) 继承发扬
感谢您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