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单元课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导入新课】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拉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帷幕。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微生物学、基因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等生物学的分支突飞猛进一个个“生命之谜”被科学家从分子的角度予以解释。这些科学研究也广泛的运用到医药卫生领域。医药卫生领域的发展不但改善了人们的健康,更极大的改变了现代人类的社会生活。
——《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2》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构成:
意义:
2、世纪概况:
3、中国概况:
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 与 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①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②影响: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体系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医疗保障体系 ①推广: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如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和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②影响: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2、世纪概况: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课堂探究】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受到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患病人数激增,国家开始重视疾病的防治,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尤其是电与化学工业的发展的应用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走向完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科技进步、国家政策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3、中国概况: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工作视为重要工作。
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国家逐渐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药品供应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状况。
医疗保障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历史影响 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堂探究】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低下,表现在婴儿死亡率高达 200‰,孕妇死亡率为 15‰,人均期望寿命只有 35 岁。
据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落后;
社会公众健康水平低。
【课堂探究】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卫生事业处于百废待兴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向社会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对医疗服务实行统一管理,对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卫生机构实行全额拨款。这一时期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从 195‰降到 41‰,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 65 岁。
据材料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何特点?
起步晚,水平低,基础薄弱;政府统一管理;成就显著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堂探究】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延长。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同时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医疗服务人才。在科技上,国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医学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形成的因素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群众医疗健康意识增强
医学人才增加;医学技术进步;医疗器械发展
借鉴西方医疗卫生体系成果
文革使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遭到破坏
【课堂探究】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材料五: 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暴露的决不仅仅是应急医疗系统问题,而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常规医疗卫生体制的失效问题,有专家认为:我国过去十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
材料六:由于市场逐利机制作用下,大型公立医院扩建,公益性不断被弱化;特需服务快速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被弱化。“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等现象普遍存在,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平性下降。
材料七:2005 年,WHO 提出了全民覆盖,认为“全民覆盖”与“人人健康和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是一致的,并积极倡导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
据材料分析21世纪后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背景
常规医疗卫生体制失效;
应急医疗体制存在弊端;
医疗事业中不公平现象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建立全民覆盖的医疗体系。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9世纪中期
20世纪初
二战后
20世纪中期
20世纪80年代
21世纪初
世界
出现
中国
形成
逐步完善
萌芽
逐步完善
形成
医疗体系发展历程小结
通过中西医疗体系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国家独立是实现民生的前提
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阅读第二子目、概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促进了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促进了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 世界
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②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彻底的消除,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③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到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
中国 ①中国的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8年的77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80-2020)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世界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
②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③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中国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并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②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表现 ①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②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③在现代社会,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
④普通人要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堂探究】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材料八: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针对现代烈性传染病能做到有效防控;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5年的76.3岁。
材料九:
材料十:
结合文字及图片材料,总结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课堂小结】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构成:
意义:
2、世纪概况:
3、中国概况:
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医疗服务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
与 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
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促进了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
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通过中西医疗体系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国家独立是实现民生的前提
不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敬请指导
做一个有思想从容
而又有智慧的老师
【课堂探究】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现阶段医疗发展存在的问题
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看病难,看病贵
第15 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堂探究】
一直以来,学界、政界对医改的是是非非争论不断,总体而言,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市场派”,主张我国学习美国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政府派”,主张医改应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派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系能解决公立医院垄断导致的效率确实问题。政府派认为市场化以利润最大化为动机,淡化了其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了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
在医改中,你支持以上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医疗改革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观点:我认为我国医改应以政府为主导。
理由: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医疗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主导有利于保证人民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人口多,需要国家的扶持与帮助,国家在医改中起主导作用是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体现。
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有人民共享。政府在医改中起主导作用可以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也更有动力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