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单选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之一是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位于图中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的理念以及其背后凸显的历史文化意识,促使新中国开国领袖们创造宁性地实行了将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产物
C.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D.与时俱进地获得了新发展
3.1947年4月至5月,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等重要文件,选出临时参议会,并经参议会选出内蒙古自治政府,乌兰夫任主席。这次会议
A.落实了中共中央对内蒙的基本方针
B.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次成功实践
C.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指导下召开的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截止 2005 年,共有 44 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地方自治。另外,有 9 个人口数少、聚居区小的少数民族建有民族乡,作为民族自治的补充形式。以上举措旨在
A.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B.完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C.增进各族人民祖国认同 D.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5.下表为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对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986 10326 11868 15693 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627 1091 2294 2354 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干部 B.宁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C.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决策 D.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6.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A.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7.右图分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币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币。这两枚纪念币共同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有效推行 B.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C.直接民主充满活力 D.民族交融共同繁荣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10.阅读下面“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的GDP增速对比"图可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GDP增速逐渐高于全国GDP增速。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府
A.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基本政策
B.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C.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D.坚持和完善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1955年,国务院做出决定,西藏地方政府、班禅堪布会议厅委员会、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三方面的地方财政开支如有困难,可由各个方面直接向国务院请求给予补助。这一决定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
B.中央政府对西藏事务进行直接管理
C.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
D.中央政府积极支持西藏地区的建设
12.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邦联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内地与边疆政策相同
14.下表是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法律规定,这些规定
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实现了内地和边疆共同繁荣
C.奠定了民族共治的法理基础 D.提供了解决历史问题的范例
15.1936年西征红军进军宁夏后,成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随后区、乡、村都建立了回民解放委员会。1947年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 B.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小的自治社会当中的,也就是小共同体当中。在这些小共同体中,各地诸侯大夫的权力是世袭的,不是上面的天子或者国君赐予的,因此也不能被他们剥夺。统治者的经济来源是自己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上一级给的工资。……小共同体和大共同体的区别,或者说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组织形式变了,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摘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材料二 (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
——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把采取多种举措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作为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主要方略。
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的主要含义。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秦朝“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指出赵天麟奏议中认为行省制形成“审力之形”的核心观点,并概括元代行省制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边疆是国内与国际的联络带,是国内安全稳定的防护栏,司马迁曾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请以清朝为例,分别概述中央政府在“东南”和“西北”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意义。
②习近平说:“治国必治边”。写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而确立的重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扼要说明该制度实行的意义。
17.地方治理措施反映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大事记摘录(如下表)
时间 措施 名称
1947年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1)依据表格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三个区地方治理各有什么特点?
(2)关于三个区的设置有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A
6.D
7.B
8.C
9.C
10.A
11.D
12.A
13.B
14.C
15.A
16.(1)含义:从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原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核心观点: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扩大了有效的统治范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3)选择①。东南:措施--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西北:措施----收复新疆;设立新疆行省。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选择②。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机构;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7.(1)特点:民族自治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或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和高度自治权(或“一国两制”)。
(2)启示:地方治理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促进社会进步;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