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一、单选题单 (每小题2分 共70分)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2.“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问题。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4.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6.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8.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10.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下表为某村土地利用相关资料表。该村1930年时,以蒙古族人为主,汉族人只占总人口的10%;2000年时蒙古族人和汉族人各占5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草地/% 耕地/% 林地/% 荒地/%
1930 60 5 10 25
2000 40 45 5 10
11.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景观应为( )A.旱作耕地 B.缓坡梯田 C.草原牧场 D.水田景观
12.1930—2000年该村文化景观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技术提高 B.民族构成比例变化 C.自然环境变化 D.人口逐渐减少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14.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16.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下题。
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7.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18.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示意某大城市主干道沿线的房价变化,图中住宅小区均为普通楼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与其它住宅小区相比,M小区( )
A.占地广 B.楼层低 C.楼间距大 D.出租率高
20.P、Q两个公共区域中( )
A.P最可能是铁路 B.P最可能是河流 C.Q最可能是学校 D.Q最可能是外环路
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22.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23.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在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25.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功能配套是( )
A.养老院 B.医院
C.职业学校 D.小学
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27.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读某特大城市距离市中心4千米范围内城市各功能区占土地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8.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商业区
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及绿化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及绿化区
29.科学规划城市,有利于
A.合理利用土地,使每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B.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C.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重点建设某一功能区
D.完全摆脱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
下图是某市旧城区商业街改造前后建筑布局及功能分区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改造前,该街区商业布局的特点是( )
A.商住混合 B.功能分区明确
C.零星分散 D.呈放射状分布
31.改造后,该街区( )
A.服务范围变小 B.居民生活不便
C.特色街区消失 D.商业趋于集中
32.该商业街的改造主要体现在( )
A.产业结构调整 B.环境污染治理
C.空间格局优化 D.交通网络变更
33.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中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问题。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4.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35.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二、综合题(共30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京津冀地理位置相邻,但经济和城市发展差异明显,三地协同发展势在必行。北京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分散城市职能是一项重要举措。
材料二 京津冀区域简图及京冀1980年、2012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1)简述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2)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两方面,指出1980年~2012年北京和河北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差别。
(3)说明北京将部分职能迁往河北的举措,对缓解北京城市问题的积极影响。
37.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路径(图中数据经某种标准化处理所得,数据并不是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绝对数据值)。图乙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图,图中将二者关系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读图甲,简述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的特点。
(2)结合图甲、图乙,判断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说明该类型的主要特点。
(3)评价1995年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措施。
38.阅读下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1)比较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大小并简要说明理由。
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
(2)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C
4.D
5.B
6.C
7.C
8.B
9.B
10.A
11.C
12.B
13.A
14.C
15.D
16.B
17.C
18.D
19.D
20.B
21.B
22.C
23.A
24.C
25.D
26.A
27.D
28.C
29.B
30.A
31.D
32.C
33.C
34.D
35.B
36.(1)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生活条件(医疗、教育等条件)较好。
(2)城市化水平北京高于河北;城市化速度河北快于北京。
(3)分散大城市主城区的职能、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减轻主城区的人口压力,住房压力;缓解交通拥堵;减轻主城区的环境污染等等。
37.(1)1965~1975年,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处于下降状态,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缓慢。1975~1995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稳步回升。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城市化进程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速。
(2)低级协调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经济发展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经济发展。1995年后城市化速度远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导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地价过快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措施: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8.(1)广州服务范围最大,其次是东莞,麻涌最小。原因是广州的城市等级最高,其次是东莞,麻涌最低。
(2)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②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③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④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
(3)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城市用地紧张(或住房紧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