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1 07:3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60分)
1.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事件后又收回了这个口号。10月,157座城市的苏维埃有118座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化,摆脱了孟什维克等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干预,列宁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这反映出,列宁( )
A.认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B.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注重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D.重视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2.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连年战争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④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933年美国成立“资源保护队”植树造林、以防范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至1935年共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公园。此举的直接背景是
A.世界经济危机 B.战争危险迫近
C.罗斯福“新政” D.自然灾害严重
4.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C.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5.1921年,列宁会见美国青年企业家阿曼德.哈默时说:“我们希望建立--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列宁的这一举措
A.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C.丧失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属性 D.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6.1921年10月,列宁在文章中表示苏俄之所以不能立即消灭资本主义,反而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应该从它文化落后的事实中找原因。据此可知他认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未适应苏俄需要 B.苏俄急需提高自身的文化发展水平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苏俄国情脱节 D.苏俄尝试新经济政策消灭资本主义
7.《全球通史》中对某一条约评述如下:“……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下列各项与该条约信息相符的是
A.条约签订后,苏联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
B.条约的签订,使“新生政权”粉碎了同盟国的军事干预
C.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赢得了战略主动权
D.一战结束后,“新生政权”宣布废除了该条约
8.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事件后又收回了这个口号。10月,157座城市的苏维埃有118座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化,摆脱了孟什维克等小资产阶级政党的干预,列宁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这反映出,列宁( )
A.认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B.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C.注重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D.重视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9.十月革命后,列宁通过“文化下乡”,引导文化人才到农村教授知识,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同时,还适时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这一做法
A.确立了苏俄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导地位 B.推动了苏俄国内工农联盟的快速形成
C.增强了农民保卫新生政权的自觉意识 D.凝聚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
10.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长们坚持认为,土地重新分配这样的重大改革必须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权决定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宪会议召开时才能进行。同样,政府也不愿意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据此反映出,俄国临时政府垮台的原因在于
A.沙皇政府的困境不被民众理解 B.临时政府的决策失误失去民心
C.土地问题成为革命斗争的焦点 D.战争政策使革命时机日渐成熟
11.1928年8月签订的《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一些大国在签订时,提出保留条件:如英国提出在对自己有特殊重大利益关系的地区进行自卫时,不受条约约束。这说明《非战公约》
A.作为国际法的效力有限 B.能够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规定明确废弃战争职责 D.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12.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这次战役
①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②挽救了巴黎
③是一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
④宣告了西线战事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3.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的指南
B.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先后领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D.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中国改革开放
14.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15.“如果和平不能在我们周围,在整个印度和巴基斯坦得到恢复,那么我将了此一生。由此可见,甘地此次绝食的主要目的在于
A.谴责英国当局在阿姆利则的暴行
B.要求释放同他一同坐牢的印度民众
C.迫使丘吉尔接受印度自治的请求
D.调解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
16.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次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这次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是指(  )
A.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的计划 B.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与合作
C.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17.19世纪末,欧洲主要列强都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从西非的佛得角向东非的索马里扩张;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些计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在侵略非洲问题上,列强争夺激烈 B.英法德都想帮助非洲开发
C.非洲战略地位重要 D.埃及是英法争夺的焦点
18.1919年,苏俄由国家按人口定量分配粮食,并取缔市场,城市居民悄悄到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的“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苏俄
A.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B.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C.新经济政策引发粮食危机 D.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19.胡佛政府在1931年下令美军从尼加拉瓜撤退,放弃对尼加拉瓜的干涉政策。1933年1月,美国撤出了最后一支侵略军,尼加拉瓜反美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B.罗斯福政府的组建
C.桑地诺领导的斗争 D.法西斯势力的上台
2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一条“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实行土地改革,退出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21题12分 22题12分 23题16分 共40分)
21.英美“特殊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特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由一个荒无人烟土地贫瘠的蛮荒地带发展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农、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兴经济区。而且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也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了不满,一部分先进的人们开始起来进行反抗。……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希望能够重夺霸权。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材料二 他们的国家不寻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以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
——《大西洋宪章》
材料三 战后初期的反共反苏、反对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及维护各自世界地位的共同战略需求及抱团取暖是英美1946年提出并渲染英美之间“特殊关系”的特定战略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被认为是冷战的宣言书,而丘吉尔则被认为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吹鼓手”。
——林利民《试析英美“特殊关系”的内涵、实质及其前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属北美殖民地“一部分先进的人们开始起来进行反抗”的原因。结合所学,从美国独立战争性质演变的角度,说明“英法争霸”带来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指出发表《大西洋宪章》的美英首脑并概括其核心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美英共同发表该主张的根本原因。
(3)阅读材料三,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角度,分析战后初期英美两国“抱团取暖”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的内容,并一句话概括该演说发表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就同农民的关系而言,也确实是一种让步、妥协。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有退却,就有进攻。因此,新经济政策实行不久,特别是农民造反的威胁略为减轻之后,停止退却、发动进攻的呼声就不断高涨,逼得列宁一年之后,不得不在党的十一大上宣布停止退却,开始进攻。
——郑异凡《苏联春秋:革命与改良》
材料二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他号召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新经济政策对农民“退却”的主要表现,说明“退却”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斯大林提出上述看法的原因。
23.材料 很多人对战争期待已久。当他们的政府宣布正式参战时,欧洲各国首都的民众在街头跳舞以示庆贺。当第一批士兵开往前线时,欢乐的人群向他们抛撒鲜花,以为他们很快就会凯旋归来。现实毁灭了人们对短时间内取胜的期盼。在前线,冲突很快陷入僵局,转化成消耗战,现代武器屠杀了成百万的士兵。在历史上第一次,交战国卷入了一场总体战。政府采取独裁统治,以调动持续战争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劳动大军的一部分。帝国组带把亚洲、非洲和英联邦自治领上的数百万人都卷入了战争,充当士兵和劳工。在广大殖民地上的斗争进一步扩大了战争的范围。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战争从局部冲突演变为全球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的角度,说说这场“世界大战”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B
6.C
7.D
8.C
9.C
10.B
11.A
12.C
13.B
14.A
15.D
16.C
17.A
18.A
19.C
20.C
21.(1)原因: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统一民族形成促进民族意识的滋长;英国高压政策激化了矛盾。
影响:法国同意与北美人民并肩作战,英美战争扩大为国际性的战争。
(2)首脑:罗斯福、丘吉尔 核心主张: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
根本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3)原因: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内容:主张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遇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影响: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22.(1)表现: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理论意义: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2)看法:以重工业为中心;追求高速度。原因: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的需要;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苏联原先的工业基础薄弱。
23.(1)原因:各国领导者和民众对战争的“速决”盲目乐观,轻率投入战争;新式武器的应用,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政府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导致战争旷日持久;殖民地的广泛参战;美、日等相继参战。(任答三点)
(2)影响:战争削弱了英、法等老牌强国,德国战败投降;新的苏维埃俄国诞生;美、日力量增强;殖民地民族独立意识增强,民族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任答两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