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广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1 16:35:49

文档简介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1~10题每题3分,11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  )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下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开     B.绽          
C.盛      D.展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lù chuò B.lòu zhuì
C.lòu chuò D.lù zhuì
3.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生活中会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诱惑__________你,扰乱你的思绪,如果你没有非凡的毅力,那你将会被它控制。
②获得国家奖学金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__________,更是一种鞭策,甚至是一种责任。
③“乡愁”是这两年用得极多的热词,其红火之势完全__________了此前“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
A.干预 荣誉 掩饰 B.干预 声誉 掩盖
C.干扰 声誉 掩饰 D.干扰 荣誉 掩盖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断桥残雪”景点,游客们摩肩接踵,争相一睹难得的雪中断桥美景。
B.近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一大批志愿者不顾个人得失,为群众致富呕心沥血,奔波忙碌。
C.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时常谈及从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辛,以致冬日里席不暇暖。
D.隋代玻璃瓶采用无模吹制技术制作而成,表面光滑,玲珑剔透。瓶口处有一精雕的凤首,倍显精致。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种盆景最好放在案头上比较合适。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在“最炫文言风”的热潮中,使一些流行语和英语被翻译成了文言文,颇添语言美感。
7.下列对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②树缝里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像瞌睡人的眼睛。
③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
A.①比喻 ②通感 ③反问 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问
C.①拟人 ②拟人 ③夸张 D.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欣闻贤伉俪喜得千金,明珠入掌,特此拜贺。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醍醐灌顶啊。
C.今日迁居,承蒙各位拨冗光临,蓬荜生辉。
D.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9.把下列各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 ②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③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 ④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 ⑤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
A.①④⑤③② B.①②④③⑤
C.②④⑤①③ D.②⑤①④③
10.下列作者、作品、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陆谦
B.施耐庵—《水浒传》—林冲、高俅
C.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华连卡
D.沈从文—《边城》—翠翠、天保
1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蜀道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木直中绳,INCLUDEPICTURE"车.tif" INCLUDEPICTURE "F:\\学考\\语文\\车.tif" \* MERGEFORMATINET 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INCLUDEPICTURE"车.tif" INCLUDEPICTURE "F:\\学考\\语文\\车.tif" \* MERGEFORMATINET 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3)鹏之背,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二、本大题6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徐光启传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①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称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③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注:①杨镐:明末将领,时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辽东,在与建州女真战斗中大败。②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家,制定《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在我国沿用了三百余年。③经济:经世济国,指治国之才干。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累疏请练兵自效 效劳
B.时帝以日食失验 察看
C.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 按照
D.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使……羞愧
1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
②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③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
A.①因 ②则 ③其 B.①乃 ②且 ③于
C.①因 ②则 ③于 D.①乃 ②且 ③其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光启曾经跟从西方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屯田、水利等,他完全掌握了这些学问的方法。
B.明熹宗时,徐光启抱负得不到伸展,请求辞去官职,没有获得批准,随后他便以生病为由回家。
C.崇祯四年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徐光启献上测候四说,其中辨别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应皇帝要求进献遗著《农政全书》六十卷,朝廷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发布此书。
15.将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题。(11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作者和读者,催生了丰富的文学类型。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类型小说做出了重大贡献:制造了大众文化热点,开创了付费阅读机制,探索了粉丝经济模式,打造了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了创意产业新业态。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但唯点击量是求的量化标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文学网站根据市场原则“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配制作品”,虽然使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但也使一些小众类型很难突破重围。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伤作者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此外,每日大量文字的更新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结构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学声誉。应当说,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制造诸多传奇,但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以保证持续发展。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学的新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今只有“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能突破创作瓶颈,提高创作质量,贡献更多精品。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网络作家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呈风生水起之势。这固然与政策引领、作协倡导以及网站策划等因素有关,更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结果。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再为网络文学走出类型化困境起到破冰船与开山斧的作用。为突破陈陈相因、套路连连的困局,大批成熟网络作家放下得心应手的类型化书写,移师现实题材领域,改进艺术创作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从创作方法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创作者不仅能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式的创作自由,而且更容易进入激情飞扬、灵感四射的创作状态,这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不断深化。对网络文学来说,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伟大作品离不开作家对其时代的深刻体察和忠实记录。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毛泽东同志称《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习近平同志认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说到底,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是文艺创新最根本、最关健、最牢靠的办法。对于遭遇类型化困境的网络文学来说,走出幻想天地,阅尽现实世界,理应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最佳路径。
(摘编自陈定家《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
世界——从网络文学创作谈起》)
17.下列关于类型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类型小说凭其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就促进了网络文学大繁荣。
B.类型小说围绕着市场需要,准确定位,量身定做,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
C.类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受点击量影响创作压力大,就会创作出低俗作品。
D.早期类型小说多取材玄幻、修真,题材狭窄,最终陷入了沿袭套路的泥沼。
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肯定网络文学取得成就的同时,又指出了网络文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B.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主要论证了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新亮点的观点。
C.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以领袖的观点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D.文章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序展开论证。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跳出了类型小说狭隘的题材范围,突破了这个创作瓶颈,作者就能发挥个性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B.如果文学网站只讲点击率和经济效益,不重内容和质量,即使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学也会陷入困境。
C.大批成熟网络作家移师现实题材领域,重新调整创作思路和方法,这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D.文章“伟大作品要反映时代”这一思想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相通的。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吗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作“马路”。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这的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
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鹤。
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
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吗?(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
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C.“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
D.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声、水流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
21.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吗?”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受,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出真情实感。

PAGE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卷(五)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共36分。(1~10题每题3分,11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  )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下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开     B.绽          
C.盛      D.展
B 此处应用“绽放”。故正确答案为B。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lù chuò B.lòu zhuì
C.lòu chuò D.lù zhuì
D “露 ”是多音字,此处读音为lù。“缀”的读音为zhuì 。故正确答案为D。
3.下列填入文中“(  )”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C 此处应用分号,表示复句间的分句之间的并列。故正确答案为C。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生活中会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诱惑__________你,扰乱你的思绪,如果你没有非凡的毅力,那你将会被它控制。
②获得国家奖学金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__________,更是一种鞭策,甚至是一种责任。
③“乡愁”是这两年用得极多的热词,其红火之势完全__________了此前“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
A.干预 荣誉 掩饰 B.干预 声誉 掩盖
C.干扰 声誉 掩饰 D.干扰 荣誉 掩盖
D ①干扰:扰乱;干预:过问别人的事,一般是给对方一定的压力和影响,根据语境,应选“干扰”。②荣誉:指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声誉:某种事物在他人看来的印象、声望,根据语境,应选“荣誉”。③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掩盖:遮盖,指掩盖住了光芒。根据语境,应选“掩盖”。故正确答案为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断桥残雪”景点,游客们摩肩接踵,争相一睹难得的雪中断桥美景。
B.近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一大批志愿者不顾个人得失,为群众致富呕心沥血,奔波忙碌。
C.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时常谈及从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辛,以致冬日里席不暇暖。
D.隋代玻璃瓶采用无模吹制技术制作而成,表面光滑,玲珑剔透。瓶口处有一精雕的凤首,倍显精致。
C A项,摩肩接踵:指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使用正确。B项,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使用正确。C项,席不暇暖:形容事务繁忙。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项,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使用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种盆景最好放在案头上比较合适。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D.在“最炫文言风”的热潮中,使一些流行语和英语被翻译成了文言文,颇添语言美感。
C A项,“最好放在案头上”和“放在案头上比较合适”句式杂糅,保留其一。B项,两面对一面,可在“具有”前加“是否”,或将“成败”改为“成功”。D项,成分残缺,介词结构“在……中”和“使”同时使用,造成主语残缺,可删除“使”。故正确答案为C。
7.下列对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②树缝里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像瞌睡人的眼睛。
③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
A.①比喻 ②通感 ③反问 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问
C.①拟人 ②拟人 ③夸张 D.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B ①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河水“也似在笑”拟人的情态;②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灯光”比作“瞌睡人的眼睛”;③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答案在问句中。故正确答案为B。
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欣闻贤伉俪喜得千金,明珠入掌,特此拜贺。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醍醐灌顶啊。
C.今日迁居,承蒙各位拨冗光临,蓬荜生辉。
D.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A项,此句是用来祝贺对方喜得千金,“伉俪”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符合语境。B项,此句表示对对方话语的肯定,“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是敬辞,使用正确。C项,此句用于欢迎别人参加自家的搬迁宴时说的话,“拨冗光临”是指推开繁杂事务,抽出时间前来参加的意思。特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属于客套的书面用语。用在此语境中没有问题。D项,“家严”是称自己的父亲,不能用于别人,应改为“令尊”。故正确答案为D。
9.把下列各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 ②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③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 ④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 ⑤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
A.①④⑤③② B.①②④③⑤
C.②④⑤①③ D.②⑤①④③
A 根据语境,句①可作为首句引出话题,接着语句④承接句①的“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介绍动物单独游戏喜欢做的事情,为第二句;句⑤列举单独游戏的例子进一步进行说明,语句③再列举猴类单独喜欢做的事情;最后介绍动物单独游戏的基本特征,所以句②应放在最后一句;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句之间的排列顺序为①④⑤③②。故正确答案为A。
10.下列作者、作品、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陆谦
B.施耐庵—《水浒传》—林冲、高俅
C.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华连卡
D.沈从文—《边城》—翠翠、天保
A A项,陆谦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1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蜀道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木直中绳,INCLUDEPICTURE"车.tif" INCLUDEPICTURE "F:\\学考\\语文\\车.tif" \* MERGEFORMATINET 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INCLUDEPICTURE"车.tif" INCLUDEPICTURE "F:\\学考\\语文\\车.tif" \* MERGEFORMATINET 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3)鹏之背,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1)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2)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3)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4)一弦一柱思华年
二、本大题6小题,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徐光启传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①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称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③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注:①杨镐:明末将领,时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辽东,在与建州女真战斗中大败。②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家,制定《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在我国沿用了三百余年。③经济:经世济国,指治国之才干。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累疏请练兵自效 效劳
B.时帝以日食失验 察看
C.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 按照
D.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使……羞愧
B B项,验:效果。故正确答案为B。
1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
②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③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
A.①因 ②则 ③其 B.①乃 ②且 ③于
C.①因 ②则 ③于 D.①乃 ②且 ③其
D D项,①乃:才,表条件关系;②且:尚且,表让步关系;③其:他的。故正确答案为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光启曾经跟从西方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屯田、水利等,他完全掌握了这些学问的方法。
B.明熹宗时,徐光启抱负得不到伸展,请求辞去官职,没有获得批准,随后他便以生病为由回家。
C.崇祯四年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徐光启献上测候四说,其中辨别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应皇帝要求进献遗著《农政全书》六十卷,朝廷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发布此书。
A A项,文中说“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没有说“屯田”“水利”是师从利玛窦,也没有说屯田、水利的技术他完全掌握了。故正确答案为A。
15.将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当时正值辽东战事紧急,皇上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②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他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建议或陈述主张。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题。(11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B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理解不准确;原文“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指受恩一定要自己有所凭借,绝不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恩惠,也并未表达“受恩必报”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B。
(2)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作者和读者,催生了丰富的文学类型。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类型小说做出了重大贡献:制造了大众文化热点,开创了付费阅读机制,探索了粉丝经济模式,打造了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了创意产业新业态。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但唯点击量是求的量化标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文学网站根据市场原则“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配制作品”,虽然使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但也使一些小众类型很难突破重围。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伤作者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此外,每日大量文字的更新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结构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学声誉。应当说,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制造诸多传奇,但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以保证持续发展。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学的新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今只有“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能突破创作瓶颈,提高创作质量,贡献更多精品。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网络作家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呈风生水起之势。这固然与政策引领、作协倡导以及网站策划等因素有关,更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结果。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再为网络文学走出类型化困境起到破冰船与开山斧的作用。为突破陈陈相因、套路连连的困局,大批成熟网络作家放下得心应手的类型化书写,移师现实题材领域,改进艺术创作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从创作方法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创作者不仅能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式的创作自由,而且更容易进入激情飞扬、灵感四射的创作状态,这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不断深化。对网络文学来说,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伟大作品离不开作家对其时代的深刻体察和忠实记录。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毛泽东同志称《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习近平同志认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说到底,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是文艺创新最根本、最关健、最牢靠的办法。对于遭遇类型化困境的网络文学来说,走出幻想天地,阅尽现实世界,理应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最佳路径。
(摘编自陈定家《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
世界——从网络文学创作谈起》)
17.下列关于类型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类型小说凭其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就促进了网络文学大繁荣。
B.类型小说围绕着市场需要,准确定位,量身定做,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
C.类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受点击量影响创作压力大,就会创作出低俗作品。
D.早期类型小说多取材玄幻、修真,题材狭窄,最终陷入了沿袭套路的泥沼。
D A项,理解表述不全。“凭……就……”错,由原文“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可知,还要“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B项,以偏概全。“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错,由原文“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但也使一些小众类型很难突破重围”可知,并不是成就了各种类型的作品。C项,推理绝对化。受点击量和创作压力影响,一些作者会给作品“注水”,不一定会导致创作出低俗作品的结果。
1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肯定网络文学取得成就的同时,又指出了网络文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B.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主要论证了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新亮点的观点。
C.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以领袖的观点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D.文章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顺序展开论证。
B B项,“主要论证了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新亮点的观点”不正确,论证观点表述偷换概念,应是“主要论证了网络文学要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的观点”。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跳出了类型小说狭隘的题材范围,突破了这个创作瓶颈,作者就能发挥个性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B.如果文学网站只讲点击率和经济效益,不重内容和质量,即使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学也会陷入困境。
C.大批成熟网络作家移师现实题材领域,重新调整创作思路和方法,这是顺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D.文章“伟大作品要反映时代”这一思想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相通的。
A A项,推论表述不合逻辑。“作者就能……”错,“跳出了类型小说狭隘的题材范围,突破了这个创作瓶颈”并不是“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的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左边便是菜地。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看他们浇粪,浇水。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像萝卜了。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看见芝麻。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你们干吗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作“马路”。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他看见过割麦子。看见过插秧。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芦秫。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下面,是护城河。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他捉摸不透。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空气非常凉爽。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不过,这的确是一只鹤。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
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鹤。
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
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吗?(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
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C.“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
D.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声、水流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
B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错误,对插秧人无细节描写,只是一处动作描写。
21.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小龙是一个正值青春,对什么都好奇,心思敏感细腻的少年。文中通过李小龙的视觉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他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成长经历,最后再通过对鹤的描写写出了李小龙心思的敏感细腻。(合理即可)
22.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吗?”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表达出了少年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想法是大人们无法捕捉的,哪怕再好的诗人也不能将其描述出来。文中的李小龙长大以后,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过很多鹤,但是这都不是他少年时候看见的那只了,这足以说明一个少年的心理成长历程。(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五、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受,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出真情实感。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