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溶液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01 08:4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溶液》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 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2.如图是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要将B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常采用的方法是冷却结晶
B. 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冷却到t1℃,所得的三种溶液中质量分数的关系为C>B>A
C. 若要将组成在M点的A溶液转变为N点的溶液,只能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 将t2℃时组成在M点的A的溶液降温到t1℃,可得到A的饱和溶液。
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种物质的溶液
C. 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4.室温时,从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 g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  )
A. 还是饱和溶液
B. 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C. 硝酸钾质量没变
D. 硝酸钾和水的质量没变
5.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 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6.如果把厨房中的①食盐、②料酒、③豆油、④白糖、⑤面粉、⑥面酱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②⑥
C. ④⑤⑥
D. ③⑤⑥
7.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30 ℃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B. 升温能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 3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溶解度大
8.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 浓硫酸
B. 医用酒精
C. 生理盐水
D. 碘酒
9.10%的KNO3不饱和溶液100 g,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下列方法中,最可行的是(  )
A. 再加入12.5 g KNO3溶解完
B. 再加入10 g KNO3溶解完
C. 再加入100 g 10%的KNO3溶液
D. 恒温蒸发掉45 g水
10.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 水银
B. 碘酒
C. 石灰浆
D. 甘油
1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
12.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
C.t2℃时,60 g物质a与100 g水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60 g
D. 将t1℃ b、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b溶液
13.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取等质量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 恢复至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b=c
C. 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 若继续降温至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 在t2℃时,a、b两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仍为饱和溶液
D.t1℃时,a的饱和溶液60 g中含有溶剂50 g
15.小红在配制50 g 5%氯化钠溶液时,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会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5%的是(  )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在称量前,指针稍向左偏移便进行称量
C. 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中已有少量水未倒干净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
17.碘酒中的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医用酒精中的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18.以下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1)用以上仪器名称填空:溶液蒸发、结晶应选用的容器是________;量取液体药品应选用________;制取O2、H2和CO2都可选用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
(2)用以上仪器来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实验步骤是计算、________和________。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0.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1.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选项,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是错误的叙述,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选项,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是错误的叙述,面粉不溶于水;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能溶解其他物质;D选项,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2.【答案】D
【解析】A项,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若要将B从溶液中结晶出来,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错误。B项,由于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即在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由于A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降温至t1℃时,A和B的溶液中都会有晶体析出,溶液都还是饱和溶液,由于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才C>B>A,而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至t1℃时,它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由图可知,A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还是最小,所得的三种溶液中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C>A,错误;C项,若要将组成在M点的A溶液转变为N点的溶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等方法,错误;D项,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M点溶质的质量大于t1℃的溶解度,故t2℃时M点为A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正确。
3.【答案】D
【解析】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有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的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的受温度影响不大;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4.【答案】A
【解析】A项,室温时,从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 g 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正确;B项,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C项,剩余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减小了,错误;D项,剩余的硝酸钾溶液中硝酸钾和水的质量都减小,错误。
5.【答案】C
【解析】A项,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错误;B项,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仍为不饱和溶液,错误;C项,甲乙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正确;D项,由于甲乙两饱和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无法比较所含溶质的质量,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面粉、面酱不溶于水,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豆油不溶于水,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食盐、料酒、白糖等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故选A。
7.【答案】C
【解析】A项,据图知: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即3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甲物质25 g;所以此温度下50 g水最多只能溶解甲物质12.5 g,错误。B项,据图知:温度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所以,随温度升高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不能变成饱和溶液,可以说是变得更不饱和,错误。C项,曲线图显示,在温度为20 ℃时两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此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D项,在温度为30 ℃时,图中乙物质曲线处于甲物质曲线下方,说明此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A项,浓硫酸的溶剂为水,溶质为硫酸;B项,医用酒精中的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C项,生理盐水中的溶剂为水,溶质为氯化钠;D项,碘酒中的溶质为碘单质,溶剂为酒精,故选D。
9.【答案】A
【解析】如果采取加溶质的方法来实现,设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则
×100%=20%,x=12.5 g
如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实现,设需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则
×100%=20%,y=50 g。
A项,加入12.5 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项,加入10 g硝酸钾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C项,加入10%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为10%;D项,蒸发掉45 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故选A。
10.【答案】B
【解析】A项,蒸馏水是纯净物,错误;B项,碘酒是碘溶解于酒精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项,石灰浆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错误;D项,甘油是纯净物,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解析】A项,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项,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漏掉了单位,错误;C项,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为在该温度下甲和乙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正确;D项,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错误。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项,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B项,要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须限定温度,否则无法比较,错误;C项,t2℃时a的溶解度是50 g,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的a,故60 g a物质加入到100 g水中,不会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为150 g,错误;D项,由图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b、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1℃升温至t2℃,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b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A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b=c,正确;B项,因为t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所以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析出溶质的质量为a>b=c,正确;C项,蒸发水分,都析出晶体,故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正确;D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降温至t1℃,它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故选D。
14.【答案】B
【解析】A项,由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B项,t2℃时,由于不知a、b两溶液是否饱和,故无法比较a、b两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错误;C项,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时有晶体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正确;D项,t1℃时,a的溶解度为20 g,即120 g饱和溶液中含溶剂100 g,故饱和溶液60 g中含有溶剂50 g,正确。故选B。
15.【答案】A
【解析】A项,用量筒来量取液体时,俯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的体积小于要量取的体积,所以浓度要变大,正确;B项,指针左偏说明左盘重,这使得称得的物体质量偏小,这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错误;C项,溶液具有均一性,洒出的是配制好的溶液,对溶液的浓度没有影响,错误;D项,烧杯中有少量水没倒干净导致水的质量增加了,所以会导致溶液的浓度变小,错误。
16.【答案】(A) (B) (C) (B) (A) 氢氧化钙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17.【答案】碘 酒精 酒精 水 硫酸亚铁 水
【解析】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医用酒精是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溶液.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气逸出,所得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18.【答案】(1)蒸发皿 量筒、胶头滴管 试管或广口瓶 (2)玻璃棒 称量 溶解
【解析】(1)蒸发所用的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图中有的是蒸发皿,量取液体药品要用量筒和胶头滴管,制取O2、H2和CO2都可选用的玻璃仪器是试管或广口瓶。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要用烧杯和玻璃棒,图中缺少的是玻璃棒;用固体物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
19.【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当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
21.【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