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下第26 、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问题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复习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a+b=b+a
(a×b) ×c=a×(b×c)
2、师生赛一赛,出示:589×4+589×6,(40+4)×25,学生每人挑一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比赛结果,教师获胜。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中,用挑战性的问题“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诀吗?”让学生既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又激发问题解决的动机。】
二、 创设情境,感知模型。
1、课件出示:4个黄色笑脸排成一列。
提问:表示几个4?
课件又依次一列一列出示黄色笑脸,学生看着屏幕相机说出:2个4、3个4、4个4、5个4。
师:现在一共有几个4?用算式怎么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4)
课件出示:在黄色笑脸的右边再依次一列一列出示红色笑脸,学生看着屏幕相机说出:1个4、2个4、3个4。
师:红色笑脸一共有几个4?用算式怎么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
师:要求黄色笑脸和红色笑脸一共有多少个?用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5×4+3×4
追问: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5+3)×4
追问:这里5×4表示几个4相加?3×4表示几个4相加?合起来表示一共几个4?算式(5+3)×4也可以表示几个几?(8个4)
师:既然都表示8个4 ,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起来?
教师板书:(5+3)×4=5×4+3×4
2、在读中感悟规律。
师:这个等式连起来怎么读?
学生尝试读等式:(5+3)×4=5×4+3×4
师:要求不读出括号,又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读?
教师配上手势等动作示范读等式:5加3的和乘4等于5乘4的积加3乘4的积。
指名读算式:再让学生齐读(加上动作)
3、指名汇报后小结:等号两边数据相同,运算符号都相同,也即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有谁发现等式两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分小组阐述观点。
小结:等式左边先算两个数的和,再算积。等式右边先算5乘4的积和3乘4的积,再把两个积合起来,也就是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丰富的表象(黄色笑脸和红色笑脸),通过从乘法意义的角度分析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模型。另外通过加动作读等式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运算形式的整体感知。】
三、引领探究,提出猜想。
1、质疑:像黑板上这样的等式,左边先算两个数的和,再算积,等号右边先算两个积,再算加,结果有没有变?(没有变)那数学上出现这种现象是否仅仅是巧合呢?(不是)
追问:有没有别的可能?如果把5、3、1换成别的数,还是这样的结构,左右两边结果依然相等的吗?
2、学生猜测。
师:那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四、自主探究,举例验证猜想
指名板演等号左边算式后,让学生先想一想,等号右边该怎么写,再让板演的学生写出等号右边的算式。
学生评价板演学生写的算式跟自己的想法是否一样?
请板演学生配合动作把等式读完整。
引导学生验证:等式左边是几个几?右边是几个几加几个几,合起来是几个几?两边相等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验证方法。
大量的例子验证同学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把上面的5、3、1换成a、b、c,还是这样的结构,左右两边结果依然相等的吗?
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写不完)说明这样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数学上叫什么呢?(板书:乘法分配律)
那到底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仔细看看,刚才我们已经用字母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了,是不是?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学生齐读算式,加上动作。再倒过来,从右往左读一遍。
小结:这个字母表达式就是乘法分配律,它表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问:如果不用字母,能换成你喜欢的符号或图形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写在本子上,指名板演。请其他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对话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根据得到的初步发现进行合理猜想,再举出大量的例子加以验证,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进而得出结论。在亲历“猜想—举例—验证”的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运用规律,内化理解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现象也很多。(电脑出示例题场景图)你能找出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吗?写出两种不同的算法,指名板演。
(70+40)×5=70×5+40×5
学生齐读算式。看看有没有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在里面?
追问:左边算式中70+40在场景图中求的是什么?再看右边70×5算得是什么?40×5算得是什么?等号两边相等吗?(肯定相等)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等式填写完成。(“做一做”第1题)
指名读等式,师生评价读等式的同学填写等式:左边表示几个几?右边表示几个几加几个几,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几?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3、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依次出示:
(1)15×39+45×39=(15+45)×39
(2)74×(20+1)=74×20+74
(3)(28+16)×7=28×7+16
(4)40×50+50×90=40×(50+90)
师:看清楚了再判断,到底是对还是错了?为什么错?错在哪?
重点讨论第4题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没有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例题作为一道练习题,凸显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六、回顾旧知,沟通联系
1、回顾两位数乘1位数的口算
出示:14 ×2
指名说说口算过程。
课件相机出示计算过程。
14 ×2
=(10+4)×2
=10×2+4×2
=20+8
=28
小结:先把14分成10加4的和,把10和4分别跟2相乘,再结合气起来,这样的想法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2、回顾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不仅在计算中用到乘法分配律,我们在三年级还学过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出示:
b
a
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你会用两种不同的算式来表示吗?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a+b)×2 a×2+b×2
这两个算式相等吗?(板书:=)符合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齐读算式(配合动作)。
3、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分配律,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可以使某些计算更简便)
还记得上课一开始,老师和同学们比赛计算:589×4+589×6,(40+4)×25这两道算式,现在有谁知道老师获胜的秘诀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电脑相机出示计算过程:
589×4+589×6 (40+4)×25
=40×25+4×25 =589×(4+6)
=1000+100 =589×10
=1100 =5890
看来,有时利用乘法分配律的确可以使计算简便,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学问,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整理,架起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呼应开头,解开秘密,让学生感觉到乘法分配律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