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定向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不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 B.脂肪摄入人体后的变化
C.氢氧燃料电池D.中和反应微观实质
2、民以食为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不能食用
B.生活中常见的汽水、牛奶、冰水均属于溶液
C.人体缺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易得佝偻病
D.在食用皮蛋时可以蘸点食醋,以中和皮蛋中含有的少量碱性物质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霉变的食物煮熟后再食用
B.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
C.使用煤炉时紧闭窗户保持温度
D.用燃烧法区分黄铜和黄金
4、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干冰“升华”提升舞台效果 B.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满足人类需要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D.铵态氮肥与KOH混合使用以增强肥效
5、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人类换好生活开启智慧之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煤、石油、氢气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D.食用加碘盐可以补充碘元素
6、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霉变的大米先淘洗,经高温蒸煮后即可食用
B.室内发生火灾,应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医疗上用硝酸铵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D.老年人应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
7、下列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乙醇燃烧:
B.实验室制备氢气:
C.镁在空气中燃烧: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8、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元素或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汞元素、铂元素、铜元素
B.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铁、钙、锌、碘
C.混合物——空气、大理石、矿泉水
D.氧化物——五氧化二磷、氧化铝、过氧化氢
9、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10、下列物品不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A.汽油 B.蔗糖 C.酒精 D.鞭炮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非常重要。
(1)多数汽车使用的汽油是由___________加工的产品,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冬季使用脱硫煤可以减少空气中___________的排放,从而减轻___________危害。
2、学习化学要树立正确的元素观和粒子观,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可知,硒元素属于___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硒元素在人体中属于________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2)A、B、C、D四种粒子中,表示原子的粒子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______。
3、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共享电动车,电动汽车等利用的就是新能源。使用新能源的产品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它对环境保护有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煤作为传统的燃料,在生活中用煤制成蜂窝煤,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工业上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国家推行使用乙醇汽油,乙醇属于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变暖。自然界中海水能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长征二号F遥12运载火箭助推器以偏二甲肼(C2H8N2)和氧化剂四氧化二氮为燃料。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5)氢气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河南省是最早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省份之一,乙醇汽油中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家中使用酒精消毒液时闻到酒精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现有C4H8和C6H12组成的混合物14g,它们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g。
5、化学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改造周围的世界,促进社会发展。下表为某品牌燕麦片标签中的一部分。
每100g含有营养成分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维生素C 钙 镁 钠 锌
7.6g 7.8g 7.4g 18mg 200mg 18.2mg 30.8mg 8.1mg
(1)燕麦片的营养成分中能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
(2)每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放出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
(3)上表中钠、磷、钙指的是____________(选填“单质”、“元素”、“离子”);
(4)该品牌燕麦片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有____________类。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苹果酸(化学式为C4H6O5)是苹果醋中的主要成分,具有解毒、降脂等药效。请问:
(1)苹果酸由_____种元素组成,苹果酸中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2)苹果酸属于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苹果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
2、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有助于减少“白色污染”。常见塑料购物袋是由聚乙烯(化学式表示为(CH2CH2)n)加工而成的。
(1)聚乙烯是一种具有____(填“热固”或“热塑”)性的材料。
(2)聚乙烯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表达式为____。
(3)聚乙烯分子中各元素质量比为____。
(4)苯乙烯(化学式为C8H8)是生产另一种常用塑料﹣﹣聚苯乙烯的原料,苯乙烯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结果精确到0.1%)
3、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xZn,其相对分子质量455,求:
(1)葡萄糖酸锌由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属于常量元素的是___,属于微量元素的是______。
(2)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中x=__________。
(3)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4、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为做好个人防护,生活中常用75%的乙醇溶液进行手部消毒。另外,乙醇还用作酒精灯的燃料,酒精灯添加燃料不得超过其容量的2/3,约含乙醇92g。已知:乙醇完全燃烧的反应为。
请问:
(1)从是否含碳元素的角度,乙醇属于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92g乙醇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5、柠檬酸铁铵(化学式为C6H8FeNO7)添加到食盐中可作营养增长剂,且能使食盐保持干燥。某品牌食盐配料表上注有:柠檬酸铁铵≤26.2mg/kg。
(1)柠檬酸铁铵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柠檬酸铁铵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铁元素是人体中的 元素(填“常量”或“微量”),缺铁易得 疾病。
(3)1kg这种食盐含铁元素质量最多为多少mg?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下图是某食盐包装上的部分说明。食盐中加入碘酸钾的目的是补充微量元素___________。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汤、菜即将煮好时再加入碘盐才能确保碘效?
(查阅资料)碘酸钾的化学式是KIO3,是一种白色粉末,熔点560℃。采用热重分析仪对碘酸钾加热过程展开研究,混合物中碘酸钾的的质量分数(纵坐标)随温度(横坐标)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
(猜想假设1)KIO3与KClO3性质类似,受热分解产生O2。
(实验探究1)研究小组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宜选用装置___________进行。验证KIO3分解产生氧气的操作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1)KIO3受热同时生成碘化钾(KI),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生成KI就会降低碘效?
(查阅资料2)KIO3在人体内转化为I-而被吸收。KI是白色固体,在空气中与O2、CO2、H2O中的两种或三种物质反应生成单质I2而泛黄变质。
(实验探究2)研究小组开展以下实验。
操 作 现 象 结 论
如下图所示,在燃烧匙中放入KI固体,然后分别放置在① ② ③号试管中,数日后观察现象。 _________ KI固体在空气中与O2、CO2、H2O共同作用而变质导致碘效降低。
(反思提高)
⑴ 讨论后大家认为以上实验方案有所欠缺。甲同学做了补充实验:_____________,数日后观察无明显现象,证明以上结论正确。
⑵ 乙同学推测另一种产物是碳酸盐,请用实验加以证明:______________,证明推测正确。
(拓展应用)生活中鉴别真假加碘盐的方法是:取少量碘盐样品在干净的锅里高温爆炒2分钟,再加入部分未爆炒过的碘盐在碗中混合,加少量白醋,再把刚切好的土豆片浸泡其中,20分钟后若溶液变蓝,则是加碘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实验中土豆片不可用其它食品代替
B.直接将加碘盐放在土豆片上不能呈现蓝色
C.可能是酸性条件下KIO3和KI能反应生成I2
D.烹饪时加醋可能增大食盐中的碘流失
2、维生素C(简称V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人体缺乏V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探究如下:
探究一:检验三种饮品中Vc含量的顺序。
(查阅资料)Vc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设计方案)分别向盛有lmL等浓度高锰酸钾稀溶液的三只试管中逐滴滴加果味饮料、苹果汁和梨汁,边滴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数据)
果味饮料 苹果汁 梨汁
加的滴数 40 10 20
(实验结论)分析数据可知,三种饮品中Vc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含量是否有影响。
(设计方案)请你用新鲜的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高锰酸钾稀溶液和必要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 取两种黄瓜榨汁,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的含量有影响。
(实验反思)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试管的大小不同 B.量取的被测物质的体积不同
C.每次实验所用的果汁颜色不同 D.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
3、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柠檬酸。为了得到维生素C含量高的柠檬水,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研究。
(查阅资料)
①维生素C易溶于水,具有酸性,能与碘水反应。
②柠檬酸是一种易溶于水的酸,不能与碘水反应。
③柠檬中其他物质不与碘水反应。
④淀粉溶液遇碘水变为蓝色。
Ⅰ.选择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试剂
实验1:
序号 1-1 1-2
实验
现象 ___________ 溶液蓝色褪去
(解释与结论)
(1)柠檬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答1种即可)。
(2)实验1中均观察到明显现象。实验1-1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同学甲认为不能用实验1-1测定柠檬汁中的维生素C含量,其理由是___________。
Ⅱ.探究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
柠檬水的泡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验2:用实验1-2的方法,探究泡制温度对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泡制温度/℃ 70 70 70 24 24 24
泡制时间/min 15 15 15 15 15 15
柠檬水滴数 50 51 48 96 98 94
实验3:用实验1-2的方法,探究泡制时间对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序号 3-1 3-2 3-3
泡制温度/℃ 70 70 70
泡制时间/min 10 20 30
柠檬水滴数 59 43 34
(解释与结论)
(4)实验2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时,记录柠檬水滴数。
(5)实验3中,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___________(填“减小”或“增大”)。
(反思与评价)
(6)实验3中,泡制柠檬水时,除要从同一柠檬中取形状和质量相近的柠檬片外,还应控制泡制温度和___________相同。
(7)结合上述实验,要提高柠檬水中维生素C的含量,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
4、化学兴趣小组对葡萄糖进行研究.
(1)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__作用.生成的有机物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是一种有甜味、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固体.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
(2)某同学称取纯净的葡萄糖,在空气中缓慢加热,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是学生们的猜想,其中可能正确的是____.
A 葡萄糖分解温度约为300℃,此时分解成C和H2O
B 葡萄糖受热分解,说明葡萄糖由碳和水组成
C 在500﹣600℃时,2.6g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
D 葡萄糖加热分解生成的气体有CO、CO2、H2O、H2等.
5、小丽午餐时买了一份清炒菠菜和一份豆腐肉片汤,但有同学告诉她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
[发现问题] 菠菜为什么不能与豆腐同食
[查阅资料] a.制作豆腐需要加入石膏(主要成分:CaSO4);
b.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盐等成分;
c.草酸钙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体,是诱发人体结石的物质之一。
[提出猜想] 菠菜与豆腐同食可能会产生人体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菠菜在少量开水中煮沸2~3min,取l~2mL滤液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___________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草酸钙生成
②在步骤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过量醋酸 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泡 被溶解的沉淀一定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新问题] 被溶解的沉淀是什么 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 于是她又设计如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③将步骤②产生的气体通入_______________中 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步骤②被溶解的沉淀是碳酸钙
[反思与应用] 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符合题意;
B、脂肪摄入人体后,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不符合题意;
C、氢氧燃料电池的原理是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
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具有致癌性,不能食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汽水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牛奶属于乳浊液,冰是固态的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
C、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皮蛋中含有碱性物质,在食用皮蛋时可以蘸点食醋,以中和皮蛋中含有的少量碱性物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A、霉变的食物煮熟也不能再食用,错误;
B、不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用聚乙烯塑料包装食品,错误;
C、使用煤炉时,若紧闭窗户容易导致煤气中毒,错误;
D、黄金化学性质温度,黄铜灼烧变黑色,用燃烧法区分黄铜和黄金,正确。
故选D。
4、A
【详解】
A、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可以形成雾,提升舞台效果,正确;
B、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不利于水资源保护,错误;
C、甲醛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错误;
D、铵态氮肥与KOH混合使用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错误。
故选A。
5、B
【详解】
A、干冰升华过程吸热,可使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故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氢气属于可再生资源,故B错误;
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后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C正确;
D、加碘盐中含有碘元素,可以食用加碘盐可以补充碘元素,故D正确;
故选B。
6、C
【详解】
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霉菌毒素,该物质在高温蒸煮后下也难以分解,所以霉变的大米不可再食用,选项错误;
B、室内发生火灾,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导致室外的新鲜空气涌入室内,提高了室内氧气的浓度,易造成火势增大,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周围温度降低,具有制冷效果,所以医疗上可用硝酸铵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选项正确;
D、铁是微量元素,钙元素是人体内的常量元素,选项错误;
故选C。
7、C
【详解】
A、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未配平,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通常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缺少气体符号,不符合题意;
C、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
A、铂元素、铜元素都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汞常温下是液态,也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分类正确;
B、铁、锌、碘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钙是常量元素,故选项分类不正确;
C、空气、大理石、矿泉水中都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分类正确;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五氧化二磷是由磷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铝是由铝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选项分类正确。
故选B。
9、B
【详解】
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故B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物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汽油属于易燃易爆物质,选项不符合题意;
B、蔗糖不属于易燃易爆物质,选项符合题意;
C、酒精属于易燃易爆物质,选项不符合题意;
D、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质,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
(1) 石油 物理
(2) 二氧化硫##SO2 酸雨
【分析】
(1)
汽油是由石油分馏得到的产品。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2)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所以脱硫煤可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二氧化硫可以和氧气、水反应形成酸雨,所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可以减轻酸雨危害。
2、
(1) 非金属 微量
(2) ABD CD
【分析】
(1)
硒元素的名称是硒,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人体中的微量元素是铁、锌、铜、锰、铬、硒、钒、碘等,因此硒元素在人体中属于微量元素,故填:非金属;微量。
(2)
A粒子中质子数为9,核外电子数为9,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B粒子中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7,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C粒子中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D粒子中质子数为18,核外电子数为18,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若粒子只有一层,最外层是2个电子,含有多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称为相对稳定结构,A、B、C、D四种粒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7、7、8、8,所以达到稳定结构的是CD,故填:ABD;CD。
3、
(1)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2) 沸点 可再生
(3)
(4)46.7%
(5)氢气燃烧的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等
【解析】
(1)
煤作为传统的燃料,在生活中用煤制成蜂窝煤,可以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故填: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2)
工业上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乙醇我们可以通过生物方法制取,例如发酵淀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就可合成淀粉,可以不断合成,因此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故填:沸点;可再生。
(3)
自然界中海水能吸收二氧化碳,实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填:。
(4)
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C2H8N2,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填:46.7%。
(5)
氢气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因为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故填:氢气燃烧的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
4、 分子在不断运动 44
【详解】
乙醇与氧气反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使用酒精消毒液时闻到酒精的气味,是由于酒精易挥发,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原因;C4H8和C6H1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均为6:1,故14g混合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2g,故可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故C4H8和C6H12组成的混合物14g,它们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5、
(1)蛋白质
(2)油脂
(3)元素
(4)5五
【解析】
(1)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所以燕麦片的营养成分中能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的营养物质是蛋白质。
(2)
糖类、油脂、蛋白质氧化时均会放出热量,完全氧化时每克蛋白质约放出18kJ热量,每克葡萄糖约放出16kJ热量,每克油脂约放出39kJ热量,油脂放出能量最多。
(3)
上表中钠、磷、钙指的是物质的组成成份,指的是元素。
(4)
该品牌燕麦片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5类,不含水。
三、计算题
1、3;氧(或O);有机物;134
【详解】
(1)由化学式可知,苹果酸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故填3;
苹果酸中,碳、氢、氧的质量比=(12×4):(1×6):(16×5)=24:3:40,所以苹果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填氧(或O)。
(2)由化学式可知,苹果酸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符合有机物的组成特点,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物。
(3)苹果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4+1×6+16×5=134,故填134。
2、(1)热塑(2)28n(3)6:1(4)92.3%
【详解】
(1)聚乙烯塑料加热时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加热后又可以熔化,属热塑性塑料;
(2)聚乙烯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28n;
(3)聚乙烯分子中C:H= =6:1;
(4)乙烯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92.3%
3、(1)四;C、H、O;Zn;(2)14;(3)14.3%
【详解】
(1)根据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C12H22OxZn可知,它由C、H、O、Zn四种元素组成;常量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包括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等;
故填:四;C、H、O;Zn。
(2)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22+16×x+65=455,解得x=14,故填:14。
(3)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填:14.3%。
4、(1)有机物
(2)解:设消耗氧气的质量是x
答:消耗氧气的质量是192g。
【详解】
(1)乙醇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见答案。
5、 (1)5,9:1,(2)微量,贫血;
(3)1kg这种食盐含铁元素质量最多为:
1kg×26.2mg/kg×。
【详解】
(1)由化学式可知,柠檬酸铁铵是由C、H、Fe、N、O共五种元素组成;
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8=9:1;
(2)柠檬酸铁铵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铁元素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缺铁易得缺铁性贫血;
(3)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碘(I) 甲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复燃 2KIO3 2KI+3O2↑ (条件写“高温”也对) ①②号试管中固体无明显变化,③中固体泛黄 其他条件不变,将碘化钾放入装有H2O和 O2的试管中进行对比实验 取适量实验后③号试管内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食盐中加入碘酸钾的目的是补充微量元素碘,碘是人体必不可缺少微量元素。【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汤、菜即将煮好时再加入碘盐才能确保碘效?【猜想假设1】KIO3与KClO3性质类似,受热分解产生O2。【实验探究1】研究小组进行如图11所示实验,宜选用装置甲进行。验证KIO3分解产生氧气的操作和现象为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复燃,这是我们检验氧气常用的方法。【得出结论1】KIO3受热同时生成碘化钾(KI),反应方程式为2KIO3 2KI+3O2↑。【提出新问题】为什么生成KI就会降低碘效?【实验探究2】研究小组开展以下实验。
操 作 现 象 结 论
如下图所示,在燃烧匙中放入KI固体,然后分别放置在① ② ③号试管中,数日后观察现象。 ①②号试管中固体无明显变化,③中固体泛黄。 KI固体在空气中与O2、CO2、H2O共同作用而变质导致碘效降低。
【反思提高】
⑴ 实验方案有所欠缺。甲同学做了补充实验:其他条件不变,将碘化钾放入装有H2O和 O2的试管中进行对比实验,数日后观察无明显现象,证明以上结论正确。⑵ 乙同学推测另一种产物是碳酸盐,实验证明:取适量实验后③号试管内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我们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拓展应用】生活中鉴别真假加碘盐的方法是:取少量碘盐样品在干净的锅里高温爆炒2分钟,再加入部分未爆炒过的碘盐在碗中混合,加少量白醋,再把刚切好的土豆片浸泡其中,20分钟后若溶液变蓝,则是加碘盐。A、实验中土豆片可用其它食品代替,凡是含有淀粉的食品均可,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我们检验淀粉常用的方法 ,故A错误;B、直接将加碘盐放在土豆片上不能呈现蓝色,使淀粉变蓝的是单质碘,而不是碘酸根离子,故B正确;C、可能是酸性条件下KIO3和KI能反应生成I2,酸性条件下KIO3 和KI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故C正确;D、烹饪时加醋可能增大食盐中的碘流失,KIO3受热同时生成碘化钾(KI),酸性条件下KIO3 和KI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碘有毒,不易被人体吸收,故D正确。点睛∶碘酸钾的化学式是KIO3,是一种白色粉末,熔点560℃。KIO3受热同时生成碘化钾(KI)而被吸收。KI是白色固体,在空气中与O2、CO2、H2O中的两种或三种物质反应生成单质I2而泛黄变质。
2、苹果汁> 梨汁 >果味饮料 分别向盛有lmL等浓度高锰酸钾稀溶液的两只试管中逐滴滴加两种黄瓜汁,边滴边振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所用两种黄瓜汁的量(滴数)不同 BCD
【详解】
此类题属于信息给予题 ,要特别注意读题,从题目中找到解题的相关依据。题目中告诉:Vc能和高锰酸钾反应,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高锰酸钾稀溶液是等量的,使用饮料的量越少,就说明其所含的Vc量越大。故探究一:【实验结论】苹果汁>梨汁>果味饮料。
探究二,考察了学生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这是控制实验变量法,即只有要控制的变量不同,其他条件均一样(而本题中的变量时是放置时间的长短)。所以解题时要注意这一点,其他方面,均可仿照探究一来执行,所以【实验结论】也就会和一类似。而【实验反思】中就要注意是否有其他量的变化(其他量应该是不变的),如果有,就会影响结果。故选BCD。
3、维生素 溶液红色褪去 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也可以与NaOH反应,使溶液红色褪去 溶液蓝色褪去 增大 水的用量 在较高温度的条件下,多泡制一段时间
【详解】
(1)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填:维生素。
(2)维生素C易溶于水后,水溶液呈酸性,会中和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且酸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实验1-1的现象是:溶液红色褪去。
(3)柠檬汁中除维生素C外,含有的柠檬酸也呈酸性,也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故填: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也可以与NaOH反应,使溶液红色褪去。
(4)记录柠檬水数据时应该是恰好完全反应时,淀粉溶液遇碘水变为蓝色,维生素C溶于水后能与碘水反应,柠檬酸及柠檬中其它物质均不能与碘水反应,故待碘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蓝色退去,故填:溶液蓝色褪去。
(5)分析实验3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待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柠檬水的滴数越来越少,说明柠檬水中维生素C含量越来越大,故填:增大。
(6)柠檬水中维生素C的含量除受泡制温度有关外,还跟加入的水的量有关,水量越大,浓度越小,故还应控制水的用量。
(7)通过实验2得到的结论是泡制温度越高,维生素C含量越高,实验3得到的结论是泡制的时间越长,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故要提高柠檬水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较高温度的条件下,多泡制一段时间。
4、光合 C6H12O6+6O26CO2+6H2O CD.
【详解】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缓慢氧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热量,符号表达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2)A、通过图象可知,葡萄糖分解温度约为200℃,此时分解成C和H2O,故A错误;
B、葡萄糖受热分解生成C和水,说明葡萄糖由碳、氢、氧组成,故B错误;
C、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黑色固体物质是碳,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葡萄糖加热分解生成的气体有CO、CO2、H2O、H2等,故D正确.
5、硫酸钙(或氯化钙等) 草酸钙 澄清石灰水[或Ca(OH)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二氧化碳(或CO2) 除去(或减少)菠菜中的草酸、草酸盐等
【解析】
本题在新的情境下,考查了盐的化学性质。理解题意(草酸钙的化学性质等),掌握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设计实验:①制作豆腐需要加入石膏(主要成分:CaSO4),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盐等成分,草酸钙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体,由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有草酸钙生成,则将菠菜在少量开水中煮沸2~3min,取l~2mL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的为少量硫酸钙(或氯化钙等);
②在步骤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过量醋酸,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泡,草酸钙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体,则被溶解的沉淀一定不是草酸钙;
发现新问题:由实验结论,步骤②被溶解的沉淀是碳酸钙,碳酸钙属于碳酸盐,碳酸盐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则将步骤②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或Ca(OH)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则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CO2);
反思与应用: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盐等成分,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煮沸2~3min捞出后再烹饪,其目的是除去菠菜中含有的草酸、草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