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检测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检测卷--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01 09: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检测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操作能够反应,且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
A. 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
B. Fe2O3加入NaOH溶液中
C. 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
D.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精盐是由粗盐提纯而来,在提纯过程中通常不需要的操作是(  )
A. 蒸发
B. 吸附
C. 过滤
D. 溶解
3.无土栽培是利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门技术。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其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某种作物在进行无土栽培时,需含氮、钾等元素的中性或弱酸性营养液,下面能用来配制营养液的是(  )
A. KCl、(NH4)2SO4、NaOH
B. NH4Cl、KCl、K2SO4
C. Na2CO3、K2CO3、Ca3(PO4)2
D. NH4HCO3、NH4NO3、H2SO4
4.有一包化学肥料,可能是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中的一种。取少量样品,观察到其外观为白色晶体,加水后能全部溶解;另取少量样品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没有刺激性气体放出。这种化肥是(  )
A. 氯化钾
B. 碳酸氢铵
C. 硫酸铵
D. 过磷酸钙
5.含有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下列物质属于硫酸盐的是(  )
A. H2SO4
B. Na2S
C. K2SO4
D. SO2
6.“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践行绿色生活”。下列措施不符合建设“生态漳州”的是(  )
A. 不向水中丢垃圾
B.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C.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D. 严查工厂排放的水是否达标
7.下列实验现象和对应的结论描述都正确的是(  )
A. 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D. 某固态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氨味——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8.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银和稀盐酸
B. 铜和硫酸铝溶液
C. 铝和硝酸银溶液
D. 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将干燥的紫色小花(石蕊浸泡)放到二氧化碳气体中,小花由紫色变成红色
B. 铁锈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成了浅绿色
C. 硫酸铵和熟石灰混合研磨,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D.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10.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胃酸过多可服用适量的小苏打
B. 纯碱可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C. 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D. 白醋可除去白衬衫上的铁锈
11.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是(  )
A. NaCl KNO3
B. CuSO4 NaOH
C. AgNO3 HCl
D. NaOH H2SO4
12.在某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K+、Cu2+、NO、SO
B. Na+、H+、CO、NO
C. Ba2+、NH、OH-、SO
D. Ba2+、K+、NO、OH-
13.下列各组溶液,只用一种试剂不能鉴别的是(  )
A. Na2SO4、CuSO4、NaCl
B. NaCl、Na2CO3、Na2SO4
C. FeCl2、NaNO3、Na2SO4
D. (NH4)2SO4、NH4Cl、NaCl
14.在化学实验中关注“气泡”情况很重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气泡)产生
B. 排水集气法: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还不能收集气体
C. 有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反应后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伸入水中,手握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含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火焰熄灭,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实验步骤:先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
D. 可用水来鉴定无水硫酸铜、碳酸钙、硝酸铵、氯化钠四种白色固体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组成相似的盐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①Cu(NO3)2溶液和CuSO4溶液都含有大量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向Cu(NO3)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片,充分反应后,可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述实验外,在溶液中与Cu(NO3)2和CuSO4均能反应的物质还有________、________(任举二例,填化学式,下同)。
(3)在溶液中能与CuSO4反应而不与Cu(NO3)2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任举一例)。
17.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久置的生石灰里可能会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假设久置的生石灰中不再含有其他成分)。为了探究久置的生石灰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18.某蔬菜基地在种植蔬菜时,常采用下列方法。
(1)施用适量的氮肥可以使种植的蔬菜叶色浓绿。
①下列化肥中,属于氮肥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氢铵(NH4HCO3)
B.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
C.磷矿粉[Ca3(PO4)2]
②草木灰呈碱性,你认为它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所选的氮肥混合施用。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大棚种植蔬菜时,常向大棚中补充气体肥料CO2。
①目的是促进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
②若提供的气体肥料CO2中混有少量的SO2,为了除去SO2,现设计以下两种方法。
甲方法:将气体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乙方法: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提供资料] CO2与NaHCO3不会发生反应;
SO2+2NaHCO3===Na2SO3+H2O+2CO2;SO2+2NaOH===Na2SO3+H2O。
请你利用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上述________方法可行(填“甲”或“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9.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NaCl,小丽同学取该样品23 g全部溶解于150 g水中,再逐滴加入160 g稀盐酸,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提示:相关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计算当恰好完全反应时: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克。
(2)此时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会生成白色沉淀,错误;B项,Fe2O3加入NaOH溶液中,二者不发生反应,错误;C项,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但没有沉淀和气体产生,没有明显现象,正确;D项,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会变浑浊,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粗盐提纯的操作过程是溶解、过滤、蒸发,不需要吸附操作。故选B。
3.【答案】B
【解析】A项,因为硫酸铵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错误;B项,氯化铵溶液显酸性,氯化钾溶液显中性,硫酸钾溶液显中性,溶液显酸性,并且含有氮、钾等元素,正确;C项,三种物质中没有含氮元素的物质,错误;D项,三种物质中没有含钾元素的物质,错误。故选B。
4.【答案】A
【解析】加水后能全部溶解说明不是过磷酸钙;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没有刺激性气体放出,说明不是铵盐,故只能是氯化钾。
5.【答案】C
【解析】A是硫酸;B是硫化钠不含硫酸根;C选项正确;D选项为二氧化硫,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6.【答案】B
【解析】A项,不向水中丢垃圾,能防止水体的污染,正确;B项,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的污染,错误;C项,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能减少水体的污染,正确;D项,严查工厂排放的水是否达标,能防止水体的污染,正确。故选B。
7.【答案】D
【解析】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固体很多,不一定是碳酸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一些盐的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使木条熄灭的无色气体很多,不一定是二氧化碳。铵态氮肥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反应生成氨气。
8.【答案】C
【解析】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分析并作出判断选项A、B、C所提供的物质能否发生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D选项;可以据此作答。
9.【答案】C
【解析】A项,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酸性,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变红,错误;B项,铁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错误;C项,硫酸铵属于铵盐,铵盐遇碱会放出氨气,正确;D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而不是白烟,错误。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项,小苏打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胃酸过多可服用适量的小苏打,正确;B项,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与纯碱反应,错误;C项,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食用加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正确;D项,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酸反应,白醋中含有醋酸,可除去白衬衫上的铁锈,正确。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项,KNO3、NaCl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错误;B项,CuSO4、NaOH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错误;C项,AgNO3、HCl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错误;D项,NaOH、H2SO4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钠和水,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正确。
12.【答案】D
13.【答案】B
【解析】用一种试剂能把物质鉴别出来要产生三种不同的现象。A中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用氯化钡溶液能把硫酸钠和氯化钠鉴别出来;C中氯化亚铁是浅绿色的,用化钡溶液能把硝酸钠和硫酸钠鉴别出来;(NH4)2SO4、NH4Cl、NaCl可用氢氧化钡溶液鉴别,(NH4)2SO4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NH4Cl中只能产生气体,氯化钠中无现象。故选B。
14.【答案】C
【解析】A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产生气体是其中的一个条件,正确;B项,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再收集,如果开始有气泡冒出就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正确;C项,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用手握容器外壁,若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正确。
15.【答案】B
【解析】A项,含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正确;B项,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火焰熄灭,不能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因为氮气、稀有气体等物质也不能支持木条燃烧,错误;C项,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时,能够把氢氧化钠除去,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因为硝酸钠、稀硝酸不能和硝酸银反应,而氯化钠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正确;D项,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碳酸钙不溶于水,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现象,可以用水来鉴定无水硫酸铜、碳酸钙、硝酸铵、氯化钠四种固体。
16.【答案】(1)①Cu2+ ②Cu(NO3)2+2NaOH===Cu(OH)2↓+2NaNO3 ③锌片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u2+ SO Zn2+ (2)Fe Mg (3)Ba(NO3)2
17.【答案】(1)CaO+H2O===Ca(OH)2 (2)CaCO3
(3)溶液先变红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 (4)碳酸钠和氯化钠 氢氧化钠 (5)Ca(OH)2、CaCO3
【解析】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氧化钙可以用作干燥剂;碳酸钙不溶于水,但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18.【答案】(1)①A ②不能 二者混合施用会生成氨气,降低肥效
(2)①光合 ②甲 NaHCO3与CO2不反应,与SO2反应,不但能除去SO2,而且还能增加CO2的含量
【解析】(1)①碳酸氢铵(NH4HCO3)只含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氮元素,为氮肥。②碳酸氢铵为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所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草木灰呈碱性,所以二者不能混合施用,以防二者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
(2)①二氧化碳充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②NaHCO3与CO2不反应,与SO2反应,不但能除去SO2,而且还能增加CO2的含量。所以甲可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乙不可行。
19.【答案】(1)8.8
(2)解:设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x=21.2 g,y=23.4 g
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4%。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