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同时人口迁移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本节教材由“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三部分组成。其中“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与“国际人口迁移”的大部分正文部分与旧教材相对照变化不大,“国内人口迁移”部分更新体量较大,对于改革开放前的人口迁移方向描述更加细致,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描述更加与时俱进,通过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展开分析,反映了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
教材中更新的案例和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描述分析人口迁移,重点理解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案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并结合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人口迁移的因素,提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既影响因素,并从迁入地和迁出地角度辩证地评价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归纳人口迁移给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
布置任务:绘制自己家庭的家谱树,图文结合地展示家庭成员的原住地和现住地,并调查原因。
【学生活动】调查并绘制家谱树。
【创设情境】
《山海情》电视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5%BF%E6%B5%B7%E5%9B%BA / 56340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1%B1%E6%B5%B7%E6%83%85 / _blank )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呢?如今迁入地和迁出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课本第10-12页“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概念理解:
①什么是人口迁移?
②什么是人口流动?
③说出人口迁移的本质属性。【如何界定人口迁移现象】
2.人口迁移的类型划分。
【学生回答】
人口迁移的属性:
2.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
3.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人口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活动】以学生课前调查为例,说明自己家人中哪些行为属人口迁移?哪些是人口流动现象。
【探究活动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材料一:西海固,就是1953年成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下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 取三县名称首字,即为“西海固”。这里的大部分地区曾属于“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电视剧中“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的场景,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这里十年九旱,放眼望去,全是一望无垠的荒凉黄土,千山万壑,土地贫瘠,加上风沙侵袭,农作物难以生长,西海固人只能靠耐旱的马铃薯活命。通过植树造林、封山禁牧、恢复植被。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固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19倍达到了26.7%。
材料二:闽宁镇位于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199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西部一个叫玉泉营的地方,茫茫戈壁、连绵沙丘。4月份的一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带队来到宁夏考察,闽宁两省区负责同志共同商定,要在这里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
思考:
影响西海固地区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迁入地为何选择在银川市近郊永宁县内(闽宁镇)?
【总结】
【“推拉理论”】
在每个区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拉力”,留住在这里生活的人,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推力”,多种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 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人类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耕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早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行成
环境 生活环境恶化导致人口迁出,优美的环境吸引人口迁入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当地遭到了核污染,当地居民全部迁出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难民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 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 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国
交通和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时间距离,降低了迁移的困难程度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近年来人口迁移更加便捷
家庭婚姻 婚姻使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 军人家属随军
政策 政策,尤其是人口迁移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我国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促使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
政治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了人类政策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2011年持续至今的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
文化 改变人们的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 科技移民
【承转】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影响着我国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是什么?
【探究活动三】我国人口迁移与国际人口迁移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14-16页“三、我国人口迁移”的图文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迁移分几个阶段?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时期 原因 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 建都咸阳,秦始皇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 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
西晋、唐代、北宋 西晋发生的“永嘉丧乱”、唐代发生的“安史之乱”、北宋发生的“靖康之乱” 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移民快速增加
现代(抗战时期) 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1942年发生的中原大饥荒 中原人口大规模向西南、西北诸省区迁移
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主要原因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主要流向 东部到中部;东部、中部到西北、东北、西南 中部到东部;西南、西北到东部;我国到发达国家
特点 以行政导向为主,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典型案例 ①20世纪50-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境省份、支援国家“三线”建设;②20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迁入地以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为主
【材料解读】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增长很快。与以往相比,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中。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人们进城干活不单是为了挣钱,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从人口流动方式来看,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从流动形态来看,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1)这些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为什么一部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会有所增强?
【学生回答】
(1)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中。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人口流动方式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流动形态由“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
(2)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人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小组归纳】
阅读课本第12-14页“二、国际人口迁移”的图文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国际人口迁移分几个阶段?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具有什么特点?
【小组总结】
国际人口迁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分为两个阶段:二战前以旧大陆到新大陆的人口迁移为主,二战后以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为主。
二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主要原因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扩展
主要特点 目的地主要使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迁出地 欧洲、非洲
迁入地 美洲(南、北美洲)、大洋洲
典型案例 ①15世界发现“新大陆”后,导致两类移民的到来:一类移民来自欧洲,他们是“新大陆”的殖民者;另一类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意义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期间的人口迁移
战乱造成大量移民,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特点 典型案例
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界,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互有人口迁移。②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主国。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压力减轻,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于是,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州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探究活动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观看视频,结合图文资料,对比西海固与闽宁镇地理环境的变化,归纳西海固生态移民对两地的影响。
2.进一步结合教材14页阅读材料小组合作讨论抽象出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
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
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
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补充】
我国的民工流现象
特点 流向 从农村向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地区
方式 以自发为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目的
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增多;②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大;③国家推出一系列允许农民进城的政策
影响 有利 ①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城市工商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方便居民生活;③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
不利 ①增加城市交通、卫生、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压力;②不利于城市社会管理;③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外来人口已超过了本国人口,其主要原因是 ( C )
A .本国人口稀少,缺少劳动力
B、经济发展水平高,能够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
C 石油收人大增,经济发展快,吸引大批外籍工人
D .人口老化现象严重,需青壮年劳动从事脏累工作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与民工潮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D )
A. 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巨大的拉力因素
C. 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 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好的生活水平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是人口迁人地区(或国家)的是 ( C )
A .西欧 B .拉美 C .澳大利亚 D .西亚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D )
A.自然因素 B.婚姻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6.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下图中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D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8.引起上述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 )
A.收入差距 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 D.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