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1 11:1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 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实施前提
设置空间
形式和权利
地位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新 东汉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蜀 西魏 北周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唐 五代 辽 西夏 元 明 清

十国 北宋
南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形成:
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3)民族问题重要性: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1、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于革命胜利后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
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的问题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见。
——黄铸《民族区域自治的由来》
(4)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民族英雄 马本斋
回民支队
(5)中国各民族在近代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建立了 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6)理论来源: 马克思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适合国情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建立过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
载入宪法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自治区:5个
自治州:30个
民族乡1173个
自治县(旗):120个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实行
“那一天,我们不停地摸着自己分得的牲畜,捧着地里的泥土,满眼泪花,和牲畜一起睡在分到的土地上。”
农奴翻身把歌唱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②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③1990年 三个离不开
④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确立为……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制度化、法律化)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个离不开
中共十五大明确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90年
1997年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2021年7月23日 习近平到西藏考察调研
三、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共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民族共同体意识
(1)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地位: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七十周年考察讲话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文化管理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山上有没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
——旧社会西藏的民歌
从农奴到主人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青藏铁路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
西部大开发典型工程
格桑花开新时代
全区共有广播电视台77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1%和98.6%。全年出版期刊2613千册,比上年增长7.0%;图书1965万册,增长49.4%。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201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批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对西藏的全方位扶持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交往融合中团结合作,这样的团结合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国家赋予的双重权利,各族人民既可以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又可以选举地方人大代表管理本民族的地方事务。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
——马寅《中国少数民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警惕: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9年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反对民族分裂
2020年8月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再回出生地那曲,参观后表示家乡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取得的,是通过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所取得的。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相同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0 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D
随堂演练
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B
3.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B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1990年9月
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与各族干部群众一起联欢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逐步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实现藏民族的新生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党史
农奴翻身把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