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13:17: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作者简介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通读全文,感知“物候”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多样化的物候现象,揣摩现象传递的信息?
什么是物候?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
通读全文,感知“物候”
方法点拨:
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可以通过寻找概括性语句,准确筛选并适当整合信息。
方法实践:
请结合本文,概括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学: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读课文并归纳概括:
本文还介绍了与物候物候学相关的什么内容呢?
趁势而进,深探“物候”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方法点拨:
归纳小妙招:
1.找准问题所在的段落。
2.抓住关键词(表顺序或程度的副词、介词、连接词,与语段或文章中心相关相近的词语等)
3.抓住关键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首扩句、中心句等)
4.提取主干(中心句),去除枝叶,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根据刚才概括的课文内容,概括本文说明的层次:
基于内容,理清层次
(第1-3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6-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描述
作出
阐述
物候现象
科学解释
研究意义
梳理思路
本文层次
本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 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
“四季变迁”“草木枯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现象,但是,作者以科学家的眼光,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其中的科学道理,这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深度思考,感悟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第二课时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说明方法探究
深入梳理,体会严密逻辑
要求:
1.再次重点阅读这两部分,自读思考。
2.小组探究、展示。
重点品读,赏析语言特色
一.关注标题,评价不同表述
重点品读,赏析语言特色
二.再观内容,评价文本语言
生动性
准确性
采用生动还是平实的说明语言,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常见、众所周知
缓慢、难以察觉
实践操作,感受语言风格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关于本文的说明语言,第1段集中体现其生动性,第5段集中体现其准确性。
请任选其中一个段落进行细读、赏析、批注,自主完成后再在小组中进行分享探究活动。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 及 ,让我们了解了物候与农业的 、物候的 、以及研究物候学的 ,因此,本文是一篇按照 顺序来布局材料的 , 说明文。
物候
物候学
事理
逻辑
关系
成因
意义
学以致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纬度因素
决定这种物候现象的因素是什么?说说你的依据?
高下的差异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教学案和《同步方略》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