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进程——家的选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城镇化进程——家的选择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31 19: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一课时)
——家的选择
【课标要求】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教材分析】
本课时包含城镇化概况(含义、表现、动力机制)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两大部分。其中城镇化的概况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教材利用一处“探究”、两处“活动”及图片和图表信息,介绍城镇化的含义、表现、动力机制,重点点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发展。由世界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引出世界城镇化的时空差异,着重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征、中国的城镇化特点。“阅读”内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明确强调了我国的城镇化特色。
【学习目标】
通过“课前调查活动——现在,我的家在哪里?”,感受太原市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变化,探究城镇化的含义、表现和动力机制。
结合“英国城镇化进程”案例和“世界城镇化进程图”,说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城镇化特点,并概括城镇化的进程及特征。
结合材料,绘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并学会城镇化地域差异比较。
4.通过“活动探究——未来,你的家会在哪里?”,明确我国城镇化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我国城镇化将从“规模与速度”特征向“质量和品质”特征转变,体现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城镇化的内涵和动力机制
城镇化的时空差异
【课前准备】
课前调查活动:现在,我的家在哪里?
(一)找一找,你的家在哪里?
在太原市行政区划图中标注自己家所居住的位置。
(二)查一查,你的家人来自哪里?
你的家人中有哪些是从外地迁入太原市的?迁出地是哪里?
调查其迁入的时间以及迁入原因。
(三)访一访,“时光太原——城市记忆”,太原城区不同时期老照片。
(四)说一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五)想一想,推动城市发生显著变化的动力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形式汇报。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学生汇报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调查感受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景观增多,产业发生变化。教师提供数据,加以佐证太原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变化。
“数”说太原变化
表1:1949-2019年:太原市城镇人口变化
表2:1949-2019年太原市三大产业增加值变化
图1:1992-2013年太原市建成区面积变化
社会调查:城镇化内涵及动力
城镇化内涵: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称为城镇化(城市化)。其内涵如下图所示:
城镇化最重要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城镇化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城市体系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其中农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而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区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承转】
然而并非所有地区城镇化发展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分析1950年以来世界主要地区城镇化状况。
【延伸拓展】虚假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思考:
1.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体现了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
2.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拉美、南美的城镇化水平有什么特点?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请说明理由。
拉丁美洲的城镇化水平高达 77 .4% , 超过了大洋洲的水平,且南美城镇化水平达到 81 .6% , 己经超过了欧洲和北美的水平。
【教师总结】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称为虚假城镇化。
3.分析虚假城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大量的乡村人口在推力因素作用下盲目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迁移,从而导致城市人口过快膨胀、城市失业问题严重、交通拥挤、环境卫生状况恶化、城市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城市病”。这是一种不利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4.相比较巴西的“虚假城镇化”,印度城镇化水平有什么特点?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属于滞后城镇化。导致城市规模和经济在效益上面无法充分发挥,使工业化及农业发展受阻。
【承转】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又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前进。城市虽早已有之, 但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却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而且在时间、空间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合作探究:世界城镇化进程及地域差异
(一)图表分析:读“城镇化进程示意”图,比较不同阶段城镇化特点,完成表格。
城镇化发展阶段 城镇人口比例(%)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发展速度
初期
中期
后期
(二)案例分析:阅读“英国城镇化进程”,概括英国不同阶段城镇化的人口流动情况,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每个阶段的情况绘制在示意图中。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 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也在迅远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
材料二: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 1961-1971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 年人口减少了10.1%。 英国的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伴随着这一过程,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等现象。
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政府和规划师着力开发大城市的中心衰落区,并改善其生活环境,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工作和居住,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
学生绘图并说明不同时期人口流动情况。
19世纪到20世纪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城镇化);20世纪上半叶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郊区城镇化);20世纪下半叶人口迁往乡村(逆城镇化);21世纪以来人口重新迁回城镇中心(再城镇化)。
【总结】
在时间进程上,城镇化分为以下阶段: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那未来城市又会进入怎样的阶段呢?留下疑问,等待大家的继续探索)
逆城镇化不是城镇化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趋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 是在高度城镇化基础上的城市人口分布的调整和完善,而之后开始实现中心城区的自我恢复,也就是再城镇化,使城市的功能逐渐最大化,成为理想中的城市。
【承转】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都会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但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目前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非常明显的空间差异。
空间差异比较:
阅读材料,绘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曲线
材料:18 世纪 60 年代在英国兴起工业革命是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革命,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一万人。而接下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镇化了,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
在西欧国家和美国轰轰烈烈革命时,中国清王朝正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整个社会财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水平。这时城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从先进工业国的一种趋向,变成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不再局限在西欧、北美的局部地区。
学生对照数据,修正自行绘制的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并做比较分析。
【师生总结】城镇化地域差异主要从起步时间、水平和速度三方面作比较
国家类型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起步时间 城镇化速度 目前所处阶段 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承转】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内部差异很大。尽管中国人修城筑市的历史己有4000多年,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有10.64%,而当时世界的城镇化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早己超过6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不足20%快速提高到60%以上,在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以年均2000万左右人口实现着城镇化,堪称世界城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总结: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6%,预计2025年将达到65%。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何谓“新”?何谓“型”?
所谓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所谓的“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镇”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承转】
以人为核心,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发展,现代都市圈形成,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未来,你的家会选择在哪里?
(二)展望,规划——未来,你的家会在哪里?
播放视频《数说“十四五”:在城镇化推进中如何让更多人“留得下”“过得好”》
通过视频,学生了解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有以下几大方面的变化:
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
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大小并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总结:乡村,小城镇、大都市,未来的你,无论选择居住在哪里,都能享受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城镇化正迈向绿色、低碳的健康发展之路。
【结束语】
城市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真正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现代化生活,提高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向爷爷一样进城务工的人,会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分子,不会再有爷爷的困扰。今后,我国城镇化将从“规模与速度”特征向“质量和品质”特征转变,从“十三五”提出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到“十四五”规划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我国一直在寻求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上前行。
【课堂训练】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 A )
A. 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 60年代城市数目减少,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C. 2000年以来城镇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
D. 近半个世纪以来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2.该国可能是( B )
A.印度 B.中国 C.美国 D.印度尼西亚
3.城镇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D )
A. 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河网系统
B. 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
D. 信息更加发达,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图2示意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3示意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完成问题。
4.我国属于图3中的( C )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5.关于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1965~2005年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镇化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镇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镇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