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
*
同学们,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日子得益于曾经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从而解救了苦难的中国人民,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我们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被害日”指什么?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籍 屉 怖 瞅 魔 胖 刑
哼 峻 残 匪 窝 啃 舅
我会读
bù
xíng
jiù
pàng
jí
tì
chǒu
mó
hēng
jùn
cán
fěi
wō
kěn
(书籍)
(抽屉)
(恐怖)
(瞅见)
(魔术)
(肥胖)
(刑法)
(哼哈)
(严峻)
(残忍)
(土匪)
(窝火)
(啃东西)
(舅舅)
词语积累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残暴 匪徒 严峻
拘留 恐怖 军阀
窝窝头 舅姥爷 乱蓬蓬
*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标注段落。
二、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共32自然段)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重点回忆“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这四个方面的一些事情。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2-7):烧文件和书籍
被捕时(8-17):处变不惊
法庭上(18-29):安定、沉着
被害后(30-32):全家沉痛
课文回忆了关于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临危不惧 ,将生死置之度外,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人。
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的哪些句子看出。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他的朋友劝告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告。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反问句:不是常对你说吗?
陈述句:是常对你说。
反问句:我哪能离开呢?
陈述句:我不能离开。
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
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
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革命者。
法庭上: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和神态的词
语,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体会到了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依旧坚强,依旧对亲人充满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⑴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即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的严
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
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
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坚定沉着的革命者 。
(将生死置之度外)
李大钊是一位忠于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
在我们眼里,李大钊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眼里 ,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
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
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
说明敌人对李大钊用过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坚强。
“慈祥”说明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在女儿眼里,父亲是一个
对孩子慈爱,在危险面前给
予亲人信心和力量的父亲。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 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忠 于 革 命 事 业
临危不惧
将生死置之度外
记住——4月28日父亲被害
前首 后尾照呼应应
体会写法:
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后三自然
段,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 / 前后照应
作用:
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 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抽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往外走。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烈士汉白玉全身雕像
李大钊烈士碑文
*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
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
邓小平题写碑文
初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
1927年的春天,父亲有些反常,原来是军阀张作霖要来检查。一天,“我”和父亲在家中,突然,闯进一伙人,把“我们”带走了,在女拘留所里,“我”见了母亲和妹妹。十几天后的法庭上,和父亲匆匆见了一面,庭后,“我”、母亲、妹妹被释放了。第二天的报纸上却写着“李大钊等昨日已执行绞刑”,“我”和母亲昏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