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河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不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河南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不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3 19: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一、课标文言文21篇单篇阅读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5题。(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人不堪其忧 堪:
(4)三军可夺帅也 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课文中有些话已演变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3分)
4.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3分)
5.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结合文中孔子的语录,说说后世敬仰孔子的原因。(3分)
第2篇 曹刿论战
二、(2019衡阳)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5题。(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①又何间焉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①忠之属也 ②属引凄异
C. ①战则请从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 ①故逐之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①肉食者谋之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①可以一战 ②以君之力
C. ①战于长勺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D. 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第3篇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三、(2018内江)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第1~4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灾祸) B.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C. 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到)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朝而往,暮而归
B. 得之则生 或以钱币乞之
C. 乡为身死而不受 好为《梁甫吟》
D. 所恶有甚于死者 求石兽于水中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 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 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 “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富贵不能淫
四、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1~5题。(16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往之女家 女:
(3)以顺为正者 正:
(4)居天下之广居 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顺为正者”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余以为宫中之事
B. 策之不以其道
C. 不以物喜
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志,与民由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3分)
5.请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3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2019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管夷吾/举于/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必/先苦/其心志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 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第4篇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
六、(2019呼和浩特)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1分)
第5篇 《礼记》一则(虽有嘉肴)
七、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虽有嘉肴 嘉:
(2)弗食 弗:
(3)不知其旨也 旨: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然后能自强也”中“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盖竹柏影也 B.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 安能求其千里也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教学相长也。
4.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5.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第6篇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八、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志在登高山 志:  
(2)伯牙所念 念:
(3)钟子期必得之 得:
(4)卒逢暴雨 卒: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一老河兵闻之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水陆草木之花 D. 马之千里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2分)
第7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2018青海)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6题。(14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孰视之   
(2)臣之妻私臣
(3)客之美我者
(4)期年之后
2.下列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邹忌修八尺有余 重修岳阳楼
B. 宋何罪之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奉命于危难之间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5.“群臣吏民”向齐王进谏的方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分)
6.邹忌善谏,齐王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1分)
第8篇 出师表
十、(2019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10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以光先帝遗德 仿佛若有光
B.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
D. 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把“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 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 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 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 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第9篇 桃花源记
十一、(2019重庆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      )
(2)便要还家 (      )
(3)便扶向路 (      )
(4)处处志之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分)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第10篇 答谢中书书
十二、(2019德州)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2题。(5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四时俱备       (    )
(2)沉鳞竞跃 (    )
2.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3分)
第11 篇 三峡
十三、阅读《三峡》,完成1~5题。(14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
(2)至于夏水襄陵 襄:  
(3)属引凄异 属:
(4)哀转久绝 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虽”与“虽乘奔御风”中的“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故虽有名马 B.虽不能察
C. 故余虽愚 D.虽欲言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2分)
5.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第12篇 马说
十四、(2019娄底)阅读《马说》,完成1~5题。(1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是马也(这)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 执策而临之(马鞭)
D.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5分)
第13篇 陋室铭
十五、(2018海南)阅读《陋室铭》,完成1~4题。(1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陋室铭(mínɡ) B. 苔痕上阶绿(héng)
C. 草色入帘青(lián) D. 南阳诸葛庐(l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
(3)可以调素琴 ____________
(4)孔子云 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第14篇 小石潭记
十六、(2019重庆A卷)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4题。(15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
(2)佁然不动 (     )
(3)俶尔远逝 (     )
(4)以其境过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 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 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 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 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链接材料】
仆[1]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2]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3],一遇和景[4],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1]仆:对自己的谦称。[2]已:过一会儿。[3]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4]和景:温暖的日光。
第15篇 岳阳楼记
十七、(2019广东)阅读《岳阳楼记》,完成1~3题。(10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
(2)去国怀乡 (    )
(3)宠辱偕忘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第16篇 醉翁亭记
十八、(2018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名之者谁 (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3)觥筹交错 (    )
(4)树林阴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 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 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 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第17篇 爱莲说
十九、(2018遵义)阅读。(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____________
②不蔓不枝 枝:____________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3分)
第18篇 记承天寺夜游
二十、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13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1)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 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逐齐师
D. 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一、(2019甘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1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俟其欣悦________ (2)持汤沃灌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B.
C.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4分)
第20篇 湖心亭看雪
二十二、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1~4题。(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
(2)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
(3)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_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 然则何时而乐耶 B. 乃记之而去
C.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 而伯乐不常有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4分)
第21篇 河中石兽
二十三、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5题。(14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阅十余岁            阅:
(2)竟不可得 竟:
(3)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山门圮于河 相与步于中庭
B. 闻之笑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其反激之力 其真无马邪
D. 然则天下之事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文章叙写了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一是在石兽落水处寻找,二是在河的下游寻找,三是到河底寻找,四是到河的上游寻找。
B. 老兵之所以能够提出正确的寻找方法,是因为他镇守河防多年,善于观察和总结,他说的“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C. 文中两次写到“笑”,第一次是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在落水处和下游寻找石兽的做法感到可笑,第二次是老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做法的嘲笑。
D. 文章告诉人们,遇到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二、统编37篇文言文176个重点实词分组集训
第一组
1. 【安】
(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5)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____________
(7)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
2. 【备】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
(2)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
(3)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4)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
(5)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
3. 【奔】
(1)虽乘奔御风《三峡》
(2)屠乃奔倚其下《狼》 ____________
(3)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4)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
4. 【本】
(1)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2)请循其本《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4)臣本布衣《出师表》
5. 【毕】
(1)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6. 【蔽】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2)隐天蔽日《三峡》
(3)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4)苫蔽成丘《狼》
7. 【兵】
(1)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周亚夫军细柳》
(3)兵甲已足《出师表》
8. 【并】
(1)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
(3)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9. 【薄】
(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10. 【才】
(1)才通人《桃花源记》
(2)才美不外见《马说》
(3)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4)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
(5)卿今者才略《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
11. 【策】
(1)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马说》
12. 【曾】
(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2)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4)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3. 【朝】
(1)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2)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3)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4)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5)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14. 【长】
(1)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2)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5)常有高猿长啸《三峡》
(6)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7)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15. 【常】
(1)常有高猿长啸《三峡》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第二组
16. 【称】
(1)使人称谢《周亚夫军细柳》
(2)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3)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4)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5)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17. 【诚】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____________
18. 【出】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3)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不复出焉《桃花源记》____________
(6)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7)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19. 【传】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2)空谷传响《三峡》
(3)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
20. 【辞】
(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2)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3)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4)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1. 【从】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2)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4)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周亚夫军细柳》
(5)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6)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
(7)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10)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1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22. 【达】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2)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
(3)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4)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3. 【当】
(1)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杞人忧天》
(2)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卖油翁》
(3)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4)卿今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5)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6)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7)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8)今当远离《出师表》
24. 【道】
(1)伐竹取道《小石潭记》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6)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7)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8)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9)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25. 【得】
(1)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6)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河中石兽》
(7)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9)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10)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周亚夫军细柳》
(1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26. 【敌】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盖以诱敌《狼》____________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7. 【定】
(1)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2)北定中原《出师表》
28. 【动】
(1)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
(3)佁然不动《小石潭记》
(4)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29. 【独】
(1)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2)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3)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4)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6)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30. 【对】
(1)对子骂父《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
(2)丁氏对曰《穿井得一人》
(3)有两人铺毡对坐《湖心亭看雪》
(4)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第三组
31. 【发】
(1)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2)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3)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5)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32. 【伐】
(1)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2)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33. 【法】
(1)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4. 【反】
(1)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3)然后能自反也《虽有嘉肴》
(4)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5)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35. 【方】
(1)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2)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3)方欲行《狼》
(4)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36. 【废】
(1)废寝食者《杞人忧天》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7. 【分】
(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3)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4)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8. 【奉】
(1)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3)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39. 【拂】
(1)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0. 【服】
(1)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
(2)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41. 【负】
(1)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2)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42. 【复】
(1)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2)兴复汉室《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4)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5)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43. 【感】
(1)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2)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
44. 【更】
(1)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3)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
45. 【共】
(1)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2)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3)左右各四,共八扇《核舟记》
(4)苏、黄共阅一手卷《核舟记》
第四组
46. 【故】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故虽有名马《马说》
(3)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47. 【顾】
(1)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2)顾野有麦场《狼》______________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8. 【固】
(1)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周亚夫军细柳》
(3)固不知子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
49. 【观】
(1)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由此观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5)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50. 【光】
(1)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杞人忧天》
(2)而承天子之宠光《送东阳马生序》
(3)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51. 【广】
(1)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
(2)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3)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4)有所广益《出师表》
52. 【归】
(1)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3)暮而归《醉翁亭记》
(4)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5)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53. 【国】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54. 【过】
(1)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2)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5)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5. 【好】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2)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
56. 【号】
(1)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7. 【患】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8. 【回】
(1)回清倒影《三峡》
(2)峰回路转《醉翁亭记》
59. 【或】
(1)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2)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3)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或王命急宣《三峡》
60. 【及】
(1)及郡下《桃花源记》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4)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5)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6)将复何及《诫子书》
第五组
61. 【极】
(1)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2)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4)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62. 【疾】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63. 【既】
(1)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4. 【加】
(1)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
(2)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3)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5)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65. 【假】
(1)乃悟前狼假寐《狼》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66. 【间】
(1)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3)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5)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67. 【见】
(1)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2)才美不外见《马说》
(3)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8. 【将】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将以下骑送迎《周亚夫军细柳》
(5)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9. 【交】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2)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3)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
(4)疏条交映《与朱元思书》
(5)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70. 【戒】
(1)往送之门,戒之曰《富贵不能淫》
(2)必敬必戒《富贵不能淫》
71. 【尽】
(1)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2)进尽忠言《出师表》
(3)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4)担中肉尽《狼》
(5)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72. 【径】
(1)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2)一狼径去《狼》
73. 【居】
(1)佛印居右《核舟记》
(2)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4)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5)居无何,上至《周亚夫军细柳》
(6)常一人居外《穿井得一人》
74. 【具】
(1)具答之《桃花源记》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4)各具情态《核舟记》
75. 【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沿溯阻绝《三峡》
(3)哀转久绝《三峡》
(4)绝多生怪柏《三峡》
(5)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6)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
(7)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______________
(8)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第六组
76. 【军】
(1)军霸上《周亚夫军细柳》
(2)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3)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77. 【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2)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78. 【空】
(1)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2)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3)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4)空谷传响《三峡》
(5)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6)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9. 【劳】
(1)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2)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
80. 【立】
(1)三十而立《〈论语〉十二章》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
(3)立天下之正位《富贵不能淫》
81. 【良】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3)此皆良实《出师表》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82. 【临】
(1)执策而临之《马说》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4)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5)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6)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中石兽》
(7)临表涕零《出师表》
83. 【乱】
(1)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
(4)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5)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6)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7)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84. 【略】
(1)卿今者才略《孙权劝学》
(2)略无阙处《三峡》
(3)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85. 【慢】
(1)淫慢则不能励精《诫子书》
(2)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86. 【面】
(1)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2)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87. 【明】
(1)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
(2)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3)晦明变化者《醉翁亭记》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5)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88. 【名】
(1)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有仙则名《陋室铭》
(3)故虽有名马《马说》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5)则题名其上《核舟记》
89. 【命】
(1)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十二章》
(2)或王命急宣《三峡》
(3)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富贵不能淫》
90. 【谋】
(1)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2)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
(3)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4)是故谋闭而不兴《大道之行也》
第七组
91. 【平】
(1)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土地平旷《桃花源记》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92. 【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93.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4)奇山异水《与朱元思书》
94. 【前】
(1)其一犬坐于前《狼》
(2)狼不敢前《狼》
(3)复前行《桃花源记》
(4)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95. 【遣】
(1)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96. 【强】
(1)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97. 【亲】
(1)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98. 【请】
(1)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2)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3)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4)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99. 【穷】
(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3)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100. 【求】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5)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6)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7)求闻之若此《穿井得一人》
101. 【去】
(1)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2)意与日去《诫子书》
(3)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02. 【全】
(1)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103. 【如】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2)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3)如鸣珮环《小石潭记》
(4)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104. 【入】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自钱孔入《卖油翁》
(3)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匈奴大入边《周亚夫军细柳》
(5)月色入户《记承天寺夜游》
105. 【若】
(1)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4)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5)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6)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7)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8)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第八组
106. 【塞】
(1)充塞四虚《杞人忧天》
(2)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3)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07. 【色】
(1)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2)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108. 【善】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2)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3)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5)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
109. 【舍】
(1)便舍船《桃花源记》
(2)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3)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4)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5)至舍《送东阳马生序》
(6)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110. 【生】
(1)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2)绝多生怪柏《三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5)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6)孙又生子《愚公移山》
111. 【胜】
(1)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3)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12. 【师】
(1)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2)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113. 【失】
(1)凡河中失石《河中石兽》
(2)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3)引喻失义《出师表》
114. 【食】
(1)一箪食,一瓢饮《〈论语〉十二章》
(2)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3)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4)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6)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7)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115. 【实】
(1)此皆良实《出师表》
(2)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116. 【使】
(1)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2)使老有所终《大道之行也》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4)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
(5)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6)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117. 【始】
(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2)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3)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118. 【视】
(1)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2)下视其辙《曹刿论战》
119. 【受】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3)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
(4)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5)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120. 【书】
(1)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撰长书以为贽《送东阳马生序》
(3)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九组
121. 【孰】
(1)孰若孤《孙权劝学》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122. 【数】
(1)又数刀毙之《狼》
(2)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
(3)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4)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123. 【属】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2)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3)属引凄异《三峡》
(4)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5)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124. 【说】
(1)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2)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125. 【遂】
(1)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3)遂成枯落《诫子书》
126. 【汤】
(1)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2)浩浩汤汤《岳阳楼记》
127. 【通】
(1)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2)中通外直《爱莲说》
(3)通计一舟《核舟记》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5)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6)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7)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128. 【徒】
(1)亦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
(2)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129. 【亡】
(1)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身亡所寄《杞人忧天》
130. 【罔】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2)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131. 【望】
(1)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2)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3)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132. 【微】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各微侧《核舟记》
(3)但微颔之《卖油翁》
133. 【谓】
(1)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2)秦王谓唐雎曰《唐雎不辱使命》
(3)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5)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134. 【闻】
(1)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2)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3)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4)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5)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6)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7)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135. 【息】
(1)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2)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3)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第十组
136. 【鲜】
(1)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2)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3)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137. 【险】
(1)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2)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138. 【相】
(1)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2)眈眈相向《狼》
(3)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4)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139. 【晓】
(1)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2)晓雾将歇《答谢中书书》
(3)晓畅军事《出师表》
140. 【信】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2)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3)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4)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5)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6)小信未孚《曹刿论战》
141. 【兴】
(1)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
(2)是故谋闭而不兴《大道之行也》
(3)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142. 【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2)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3)缘溪行《桃花源记》
(4)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5)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6)性行淑均《出师表》
(7)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
143. 【修】
(1)静以修身《诫子书》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4)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144. 【许】
(1)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2)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145. 【寻】
(1)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2)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3)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146. 【一】
(1)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2)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3)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5)俱为一体《出师表》
147. 【夷】
(1)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2)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148. 【遗】
(1)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3)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
(4)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149. 【已】
(1)转转不已《河中石兽》
(2)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3)骨已尽矣《狼》
(4)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5)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150. 【异】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属引凄异《三峡》
(3)奇山异水《与朱元思书》
(4)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5)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第十一组
151. 【易】
(1)寒暑易节《愚公移山》
(2)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
152. 【意】
(1)意与日去《诫子书》
(2)目似瞑,意暇甚《狼》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5)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153. 【益】
(1)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2)香远益清《爱莲说》
(3)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5)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154. 【阴】
(1)朝晖夕阴《岳阳楼记》
(2)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3)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4)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155. 【引】
(1)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2)属引凄异《三峡》
(3)引喻失义《出师表》
156. 【由】
(1)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3)由此观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157. 【欲】
(1)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158. 【语】
(1)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2)如有所语《核舟记》
159. 【喻】
(1)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引喻失义《出师表》
160. 【寓】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2)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161. 【远】
(1)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2)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3)香远益清《爱莲说》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5)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
(6)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7)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8)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9)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162. 【阅】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163. 【再】
(1)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2)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164. 【正】
(1)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
(2)立天下之正位《富贵不能淫》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4)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心亭看雪》
165. 【知】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2)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3)不知其旨也《虽有嘉肴》
(4)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5)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十二组
166. 【直】
(1)中通外直《爱莲说》
(2)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
(3)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4)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167. 【止】
(1)止有剩骨《狼》
(2)一狼得骨止《狼》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168. 【指】
(1)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2)右手指卷《核舟记》
(3)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169. 【致】
(1)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170. 【质】
(1)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171. 【治】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3)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172. 【志】
(1)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3)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5)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6)《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______________
173. 【至】
(1)虽有至道《虽有嘉肴》
(2)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4)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5)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174. 【足】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
(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4)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5)兵甲已足《出师表》
175. 【坐】
(1)其一犬坐于前《狼》
(2)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3)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
176. 【作】
(1)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2)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3)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4)泠泠作响《与朱元思书》
(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6)作亭者谁《醉翁亭记》
(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8)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三、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群文对比阅读
第1篇 出师表
出师表【相关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对比点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对比点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对比点5】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对比点5】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对比点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对比点3】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19安徽)【对比点1:对君子与小人的态度,决定事业的成败】 【甲】(“亲贤臣……可计日而待也”)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释】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亲附。③狎:亲昵,亲近。
(2019连云港)【对比点2:不同文章叙述同一事件——刘备三顾茅庐】 【甲】(“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2019滨州)【对比点3:类似人物——诸葛亮和卜式的忠君爱国】 【甲】(“臣本布衣……不知所言”) 【乙】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①匈奴,式上书,愿输②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③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④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节选自班固《汉书》) 【注释】①事:此指交战。②输:送出。③见:被。④死:为……而死。
(2019河南)【相关点:人物相关——诸葛亮】 【甲】(“臣本布衣……不知所言”) 【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2018宜宾)【对比点4:诸葛亮提出的治国之策】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使内外异法也”)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⑤,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⑥,物理其本⑦,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⑧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戮:这里指“处罚”。⑥庶事精练:精通各类政事。⑦物理其本:治理百姓从根本上入手。⑧峻:严厉。
(2018张家界)【对比点5:诸葛亮和刘邦用人异同】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优劣得所”)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考点1 实词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每词/空1分)
1. (2019安徽,5分)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所以:
(2)未尝不叹息痛恨 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 愿:
(4)不私于物 私:
(5)今则不然 然:
2. (2019连云港,4分)
(1)躬耕于南阳
(2)先主器之
(3)先主遂诣亮
(4)孤不度德量力
3. (2018张家界,3分)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悉: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晓:
(3)战胜而不予人功 予:
4. (2019河南,2分)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隔篁竹,闻水声
B. 以伤先帝之明 明灭可见
C. 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5. (2019滨州,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元方入门不顾
C. 遂许先帝以驱驰 杂然相许
D. 上使使问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考点2 虚词
(2019滨州,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躬耕于南阳 皆以美于徐公
B. 不效,则治臣之罪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 如此而匈奴可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以田畜为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考点3 断句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每题2分)
1. (2019连云港)此 人 可 就 见 不 可 屈 致 也 将 军 宜 枉 驾 顾 之
2. (2019滨州) 邑 人 贫 者 贷 之,不 善 者 教 之
考点4 句子翻译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2或3分)
1. (2019安徽,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关键词:悉 )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关键词:斥)
2. (2019连云港,6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关键词:卑鄙、枉屈、顾;句式:状语后置)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关键词:已;句式:宾语前置)
3. (2019滨州,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关键词:闻达;句式:状语后置)
(2)臣生与人亡所争。(关键词:亡)
4. (2019河南,2分)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关键词:感激)
5. (2018宜宾,3分)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关键词:峻、怨、明)
6. (2018张家界,4分)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关键词:称、为)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关键词:所以、为;句式:被动句)
考点5 文意理解
1. (2019安徽)【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 ”,【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 (2019滨州)【甲】文寓情于事,恳切得体。叙殊遇,曰“三顾臣”、“咨臣”、“寄臣以大事”,叙报效,则曰“许先帝”、“受任”、“恐托付不效”,通篇洋溢着(1)“ ”(用文中语句作答)的至诚忠爱之情。汉朝名将霍去病征战匈奴有功,汉武帝要给他造一栋大宅,霍去病不要,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清人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卜式一介平民,却拥有(2)“ ”(用【乙】文中语句作答)的见识与胸怀,令人肃然起敬!诸葛亮和卜式都能为国分忧,具有(3)
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3. (2018张家界)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 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 乙文中高袓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 (2019安徽)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4分)
5. (2019连云港)【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3分)
6. (2019河南)语段【甲】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7. (2019河南)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
8. (2018宜宾) 请概括【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并写出【乙】文中分别与之对应的语句。(2分)
9. (2018张家界) 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第2篇 送东阳马生序
【对比点4】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点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对比点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对比点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对比点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对比点3】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对比点3】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2019兰州)【对比点1:宋濂与郑玄求学之难】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2019南充)【对比点2:宋濂与王生求学的态度】 【甲】(“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同“旋”,转身。②炯戒:明显的警戒。
(2018沈阳)【对比点3:宋濂与黄庭坚的劝学勉励】 【甲】(“余幼时即嗜学……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辞,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2018营口)【对比点4:宋濂与祖莹之好学】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考点1 实词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每词/空1分)
1. (2019南充,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缀公卿之后      
(3)莫逾自厌      
(4)迨年事蹉跎      
2. (2018营口,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疑质理      
(3)好学耽书      
(4)由是声誉甚盛      
3. (2019兰州)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4分)
(1)积累迁移法
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   ①  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  ②   之意。
(2)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     (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3)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     之意。
4. (2018沈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窘于衣食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