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导入新课
观察北宋1111年形势图,回答问题。
2、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
1、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下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生产生活情况
契丹族
根据图片资料说说契丹族生活的地理位置与生活方式。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生产生活情况
契丹族
契丹归猎图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是辽代皇帝颁赏给官僚的赏赐品,意为“天朝万顺”或“天朝万岁”。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契丹(辽)的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契丹族
阅读教材第33页,找到契丹政权建立的关键信息。
上京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3.契丹(辽)的发展
契丹族
①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人的政治制度;
②设置州县;
③发展生产,创制文字等。
契丹文字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党项族的起源
党项族
观看视频,了解党项族。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根据形势图找出党项族生活的地理位置。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西夏的建立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党项族
阅读教材第34页,找到西夏建立的关键信息。
兴庆
西夏 李元昊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3.西夏的发展
党项族
西夏的货币
西夏符牌
西夏王朝的符牌用以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一般由两个能套合在一起的圆形铜牌组成。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3.西夏的发展
党项族
《冶铁图》(甘肃安西榆林窟壁画)
西夏文字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知识归纳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
(今宁夏银川)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东京
(今河南开封)
政权并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
后晋高祖石敬瑭
(892—942)
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和
宋太祖晚期
宋太祖
(927—976)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双方互通使节
战
宋太宗
宋太宗
(939—997)
数次攻辽
“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辽史》
澶州之战
宋真宗
宋真宗
(968—1022)
第一次攻辽,御驾亲征,在幽州大败
第二次攻辽,轻率冒进,整盘计划崩溃
攻辽失利,改为防御
杨业
( —986)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和
宋太祖晚期
战
宋太宗
澶州之战
宋真宗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宋史·寇准传》
寇准
(961—1023)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根据材料思考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
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辽虽俨然成为北方一个大国,但与宋军交战,孤军深入,不占优势。况且早年间辽先祖即已认定和汉政策是明智之举。
——《浅谈辽史》
北宋统治者认为整顿内部秩序意义更加重要
辽统治者认为议和对双方都有好处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根据《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后人的评价,谈谈你对《澶渊之盟》
的看法,它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材料一:(1004年)宰相王钦若 :“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1029年)“自景德(宋真宗年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据统计北宋耕地面积增加了68%左右)
——《宋史》
材料三:(1044年)宰相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资治通鉴》
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澶渊之盟》换来了长期的和平,有利于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观看视频,了解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朝肿么了?为何这么弱?
重文轻武
冗兵、冗官、冗费……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 李元昊
1044年宋夏和议:宋每年“赏赐”西夏绸缎13万匹,银币5万两,茶叶2万斤;元昊取消帝号,接收册封为夏国主。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辽、北宋、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根据相关史事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思考宋辽、宋夏议和的影响。
知识拓展: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①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榷场形制想象图
积极: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消极:宋给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总结归纳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北宋战与和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议和影响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东京
1004,澶州之战
1005,宋辽议和
史称《澶渊之盟》
1044宋夏议和
积极: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消极:宋给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总结归纳
促进民族大交融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战
和
澶渊之盟
宋夏和约
澶渊之战
宋夏战争
西夏
辽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