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7.4 宇宙航行
敦煌飞天壁画
哈利波特与飞行扫帚
人类通过神话、科幻表达飞天梦想
翟志刚在太空行走
现代科技使飞天成为现实
探索历程
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
牛顿的设想:
牛顿的手稿
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地球,将绕着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
这个足够大的
速度应为多大?
思考:
可以先算出某一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行器的速度。
假设地球质量为M,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近地飞行器的质量为m,离地心的距离为R,求飞行器的速度v。
地球对飞行器的万有引力提供飞行器需要的向心力
7.9km/s这个速度是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线速。
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是近地卫星的环绕线速
一、宇宙速度
v=7.9km/s
7.9km/s第一宇宙速度
v=11.2km/s
第二宇宙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⑴定义:物体能克服地球的引力束缚,永远离开地球的最小发射速度
⑵大小:V2=11.2km/s
3.第三宇宙速度
⑴定义:物体能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飞到太阳系以外的最小发射速度
⑵大小:V3=16.7km/s
注:1.实际上,所有卫星
V发射 ≥ 7.9km/s
V运行 ≤7.9km/s
2.三个宇宙速度值是对地球而言,不同的天体有不同的宇宙速度值。
结论:随r的增大,所有量都在减小,只有周期在增大。
二.人造卫星的an、V、ω、T与r的关系
三、地球同步卫星
1、同步卫星:位于地面上方高度约36000km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卫星。T=24h
2.静止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重合,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卫星。T=24h
四、卫星变轨
1
2
3
P
Q
1 是圆轨道,2 是椭圆轨道,3 是圆轨道
O
1 轨道的Q点,点火加速,到达 2 轨道;
2 轨道的P点,再点火加速,到达 3 轨道;
2 椭圆轨道:
1、3 圆轨道:
综上:
变轨点
变轨点
开普勒第二定律
比较速度关系
离心运动:
1
2
3
P
Q
O
变轨点
变轨点
开普勒第三定律:
比较周期关系
椭圆轨道:
圆轨道:
(比较半径)
(比较半长轴)
综上:
1 是圆轨道,2 是椭圆轨道,3 是圆轨道
1
2
3
P
Q
O
变轨点
变轨点
比较加速度关系
1、3 圆轨道:
1、2 轨道的Q为同一个点:
2、3 轨道的P为同一个点:
综上:
1 是圆轨道,2 是椭圆轨道,3 是圆轨道
A.在P点由a轨道转变到b轨道时,速度必须变小
B.在Q点由d轨道转变到c轨道时,要加速才能实现(不计“嫦娥三号”的质量变化)
C.在b轨道上,卫星在P点的速度比在R点的速度大
D.“嫦娥三号”在a、b轨道上正常运行时,通过同一点P时,加速度相等
例1. (多选)“嫦娥三号”卫星从地球发射到月球过程的路线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嫦娥三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CD
例2.(多选)在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后,载人宇宙飞船要安全返回地面。如图习2-4所示,飞船在返回地面时,要在P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Q为轨道Ⅱ上的一点,M为轨道Ⅰ上的另一点。关于飞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点的速度小于经过Q点的速度
B.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点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M点的速度
C.飞船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飞船在轨道Ⅱ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M点的加速度
答案:AB
航天器加速会进入较高的轨道,减速会进入较低的轨道,都不能实现对接;
1
2
3
要使2追上3,可使2减速,做向心运动,然后再加速,做离心运动,实现对接。
五.卫星的追击相遇
2.如图所示,有A、B两颗行星绕同一颗恒星O做圆周运动,旋转方向相同。A行星的周期为 ,B行星的周期为 ,在某一时刻两行星第一次相距最近,再过多长时间再次相距最近?第一次离得最远需多长时间?
解:从最近到再次最近,A比B多运动一周
从最近到最远,A比B多运动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