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用法解析(下)
一、则
1、表示转折关系,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
A、欲速则不达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于是
A、学而不思则罔
B、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则又请焉
3、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句,引出假设情况,译为“如果、假使、那么”
反而
却
就
便
就
于是
二、因
1、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A、未若柳絮因风起
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顺着”
例:罔不因势象形
3、副词,可译为“因此”
A、因以为号焉
B、余因得遍观群书
A、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出则无敌国外患
如果
假如
假如
凭借
依靠
顺着
因此
因此
三、乃
1、表顺承,可译为:才、于是、就
A、乃悟前狼假寐
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屠乃奔倚其下
2、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竟然、反而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乃大惊
4、连词,可译为:于是,就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因屏人曰
于是
于是
才
才
就
竟然
竟然
3、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且
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
A、且壮士不死及已,死即举大名耳
B、且秦灭韩亡魏
C、且焉置土石?
2、将近
A、年且九十
3、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者且偷生
4、表并列关系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B、不义而富且贵,富贵于我如浮云
5、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五、若(如)
1、表示比况,可译作:如、像、好像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表示比较,可译作:如、及、比得上、相当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A、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B、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六、所
1、作名词,处所,地方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翻译时应加上适当的中心词。
4、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假使
A、若跨有荆、益
B、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隆中对》
C、若士必怒,休襟降于天
七、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其间、于何”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汉之阴,无垄断焉
E、且焉置土石?
在其中
从这里
在那里
在那里
到哪里
A、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白雪纷纷何所似?
D、所欲有甚于生者
……的话
……的情况
……的样子
……的东西
3、作助词,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各种语气,可译为:了,啊,呢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雕栏相望焉
2、作疑问代词,代事物,代处所,代原因等,可译作哪里、怎么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割鸡焉用牛刀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
哪里
怎么
八、与
1、作介词,译作:和,跟,同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吾孰与徐公美
2、作连词,和,跟,同
A、念无与为乐者
B、得志,与民由之
C、吾与汝毕力平险
D、天与云与山与水
3、作动词,译作:给予,授予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B、蹴尔而与之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语气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A、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九、然
1、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A、然足下卜之鬼乎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A、秦王怫然怒
B、若听茶声然
C 、公欣然曰
4、译为:对的、正确的
A、吴广以为然
B、谓为信然
5、有时与“而”连用,译为:如此,可是
A、然而不胜,是地理不如人和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6、与“则”连用,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A、然则北通巫峡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十、耳
1、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C、止增笑耳
2、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A、田横,齐之壮士耳
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耳朵
例:俯身倾耳以请
十一、何
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A、然则何时而耶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A、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其如土石何?
C、何苦而不平
十二、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
A、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丈夫,fū
A、其夫呓语《口技》
B、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fū
A、荷担者三夫
B、此庸夫之怒也
十三、虽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A、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B、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C、虽不能察,必以情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风力虽尚劲
C、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十四、或
1、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今或闻无罪
2、副词,译为:有时
A、或王命急宣
B、一食或尽粟一石
C、而或长烟一空
3、副词,译为: 或许
例:或异二者之为
十五、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A、投诸渤海之尾
B、不必若我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众
A、其西南诸峰
B、不求闻达于诸侯
3、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
把它(土石)
向别人
十六、会
1、作副词
A、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
B、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C、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
2、作动词
A、会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B、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十七、尔
1、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A、尔安敢轻吾射
B、尔辈究物理
2、作指示代词,可译为:此、那
A、问君何能尔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用作动词、形容词词尾,译为:的、地、着
A、呼尔而与之
B、蹴尔而与之
4、用于句末,表限制语气,译为:罢了、而已
A、以头抢地尔
B、但手熟尔
十八、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
2、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 苟无饥渴
试一试:
判断下列句中“则”的用法及含义
A、却,可是;B、如果;C、就;D、那么;E、就是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2、则责攸之、祎、允等之过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5、战则请从
6、则又请焉
7、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8、然则北通巫峡
9、则有去国怀乡
10、有仙则名
C,就
D,那么
C,就
D,那么
C,就
C,就
A,却
D,那么
C,就
C,就
小试牛刀
1、与“公将焉之”的“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且焉置土石 B、惧有伏焉
C、使一反焉 D、不复出焉
2、下列红色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若啸呼状 貌若甚戚者
B、若听茶声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中峨冠而多髯者 感极而悲者
D、居右者左手执蒲葵扇 陈胜者,阳城人也
D
A
3、红色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旨意 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屋舍俨然
4、红色字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 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 全石以为底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问 其如土石何
B
C
5、红色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8、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6、 下面红色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课故,上使外将兵。
A、以衾拥覆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此独以跛之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C
7、指出下列句中加红色字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乃入见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非死则徒尔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D、问之,则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下列句中“其”字指代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与( )
A、一狼洞其中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D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