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2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1 21:1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红烛
—— 闻一多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山,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作者简介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作者简介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美”主张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韵律)、绘画美(构图)、建筑美(整齐)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月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 仄,有韵脚,把握音韵、语句、节奏
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建筑美:强调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形式结构整齐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后期:
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写作背景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此处引子的作用有哪些?
蜡炬成灰泪始干
1、点明诗歌主题,此诗是无私奉献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创作心志的不同,诗人赋予其新的思想感情,即托红烛言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表达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与歌颂。
2、引子有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统摄诗人的情感,全诗以此为中心展开抒情,并借此引出诗歌的主体部分——灰(自焚)和泪(流泪)
3、引用此诗与结尾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彼此照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内容理解
第一层:1-4节。蜡烛自焚成灰。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爱国情感。
第二层:5-9节。蜡烛自焚流泪。
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灰”
“泪”
第一层:蜡烛自焚成灰
第一小节
开篇第一句,“红烛啊(呼告修辞,表抒情),这样红的烛”就突出了红烛“红”的意象特征,“红”——鲜血与赤诚。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其赤诚之心,理想人格的化身(比喻象征)。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若自己的心不能像红烛这样红,那就不配做一位诗人。一个“吐”字也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正在灼灼发热,就如同红烛跳动的火焰。
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诗人怀着敬慕之情在赞美红烛
象征:
1、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2、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
3、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
4、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5、迹象,特征。
例子:
“飞舟”是黑暗反动势力的象征
“红烛”是赤诚的象征,
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
第一层:蜡烛自焚成灰
第二小节
诗人运用比喻、设问,以“红烛”来比作“人”,将“蜡烛的烛身”比作“人的躯体”,将“蜡烛的火光”比作“人的灵魂”。
红烛舍身而放光出与诗人固有认知发生了冲突,作者起初是大惑不解的,于是作者说一误再误,开始质疑指责红烛。
诗人质疑红烛,自己陷入矛盾迷茫
第一层:蜡烛自焚成灰
第三小节
诗人此时醒悟过来,“不误,不误”一句用了反复手法,来彻底否定之前的答案,语气更加强烈,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突出表现了诗人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指责红烛的惭愧,思索后彻悟进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
诗人认可了红烛,明白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炫目明光。
诗人赞美红烛献身精神,也表明了自己的信念
第一层:蜡烛自焚成灰
诗人彻悟后对红烛的殷殷寄语,鼓励它继续烧着,放出光和热,照亮他人。诗人也借着红烛的形象自我勉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当时的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思想禁锢犹如迷梦未醒,面对压迫无动于衷,犹如身陷囵圄。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照亮沉睡的国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让他们热血沸腾地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强加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四小节
诗人效仿红烛,努力照亮国人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同情、惊疑的呼唤
红烛拟人化
使用拟人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5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
第五小节
诗人思考烛泪,发出惊疑的呼唤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同情、惊疑的呼唤
红烛拟人化
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 林和靖是了解梅花的,他把自己的人格和梅花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使梅花得到拟人化的效果。”。
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
第五小节
“又何苦伤心流泪?”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原因
象征反动势力,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
拟人、设问。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得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
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
第六小节
诗人找到流泪原因并理解了红烛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贡献。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第七小节
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
烛泪也是贡献,诗人宽慰红烛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的不公平、不合理。为了“创造光明”,结果却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使然。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诗人同情于红烛因果的不公
第八小节
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
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
第九小节
引用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点明主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第二层:蜡烛自焚流泪
第九小节
诗人对红烛及自己进行劝勉
卒章显志
引用
全诗总结
1.赞叹红烛的“红”——扬
2.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抑
3.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4.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5.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贡献)——扬
6.同情于红烛不公平的因果——抑
7.全诗收束,劝勉红烛及自己——扬
思考:有人说在《红烛》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四扬三抑
《红烛》以诗人与红烛的心际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