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馆
老舍
素养目标
1. 了解《茶馆》剧情及作品创作时清末到民国时的社会背景。
2. 分析剧中人物的对话,理清戏剧冲突,从人物之间、人物与时代的矛盾中,感受旧时代的黑暗社会现状。
3. 品味贴合性格与情境的京味语言,欣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加深对现代戏剧的了解。
老舍(1899—1966),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作者简介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作者简介
老舍作品大多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士足的艺术世界。老舍作品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他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作品就是《茶馆》。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创作背景
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剧情介绍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剧情介绍(一)
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黑暗年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人物对话揭示矛盾冲突,揭露了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剧情介绍(二)
第二幕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剧情介绍(三)
第三幕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所反映的时代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所反映的矛盾冲突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茶馆》的结构
在话剧创作中,《茶馆》的结构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一个情节镶嵌进去。以课文节选的第二幕为例。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个。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台词也不多,只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事情,在茶馆中一闪而过。比如崔久峰的出现,只是表现他理想破灭后的悲观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不过反映了他那类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穿全剧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不过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着自己。剧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馆中的一个画面,把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成了一幅画卷,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除了人物,这一幕也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很单一。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这样,一个一个小情节,一个一个小故事,像画面一样,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茶馆》这幅长长的画卷。
题目解说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在文中,“茶馆”指王利发在北京开的“裕泰茶馆”,它是剧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
戏剧知识
戏剧的三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
①舞台说明: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还有关于幕启、幕落的等。
②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
③人物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个性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戏剧人物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潜台词(戏剧人物没说出来,或是用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初读课文,了解剧情,拟写提纲,明确剧本的矛盾冲突。
第一部分:矛盾冲突一——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常四爷与二德子的矛盾冲突。
第二部分:矛盾冲突二——刘麻子拉纤,康六卖女。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预示着大革命即将爆发。
第三部分:矛盾冲突三——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表示担忧。这一部分其实是写洋货冲击与清政府无能之间的矛盾。
第四部分:矛盾冲突四——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这揭示了穷人与富人在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情感对立。
第五部分:矛盾冲突五——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谦卑求情。这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之间的矛盾。
第六部分:矛盾冲突六——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想要实业救国。这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富有正义感的民众之间的矛盾。
第七部分:矛盾冲突七——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议论谭嗣同。这揭示了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民众对维新变革或不了解、或反对的社会现实。
第八部分:矛盾冲突七——常四爷被捕,庞总管买妻。揭示了保守势力对舆论和进步人士的严密控制以及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刘麻子拉纤、穷康六卖女
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舌战庞总管、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常四爷被捕、庞总管买妻
《茶馆(节选)》
冲突一
冲突二
冲突三
冲突四
冲突五
冲突六
冲突七
冲突八
爱国者与地痞的矛盾
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洋货冲击与清廷无能的矛盾
穷人富人生活和情感的矛盾
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的矛盾
民族资本家与正义民众的矛盾
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保守派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文本内容、结构、冲突
理清人物,并给人物归类。
《茶馆》第一幕人物众多,请按照人物出场顺序依次说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他们的身份职业。
人物出场顺序:
王利发 唐铁嘴 松二爷 常四爷 二德子 马五爷 刘麻子 康 六
黄胖子 老 人 秦仲义 乡 妇 小 妞 庞太监 宋恩子 吴祥子 康顺子
王利发
唐铁嘴
松二爷、常四爷
二德子
马五爷
刘麻子
康 六
二十多岁,茶馆老板。
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
三十来岁,旗人。
二十多岁,打手、善扑营当差。
三十多岁,吃洋教的小恶霸。
三十来岁,说媒拉纤。
京郊贫农
黄胖子
老 人
秦仲义
乡妇
小妞
庞太监
宋恩子、吴祥子
流氓头子
八十二岁,无依无靠。
二十多岁,茶馆房东,阔少。
三十多岁,贫农。
十岁,乡妇的女儿。
四十岁,宫里太监总管。
二十多岁,老式特务。
《茶馆》第一幕人物众多,试按照社会阶层给这些人物归类。
①下层劳动人民: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乡妇、小妞、康顺子。
②有闲阶级:松二爷,常四爷,茶客甲、乙、丙、丁。
③民族资本家:秦仲义。
④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或帮凶:二德子、马五爷、庞太监、宋恩子、吴祥子。
⑤社会渣滓:唐铁嘴、刘麻子、黄胖子。
小茶馆大社会。借由这些人物,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人物 人物与社会
王利发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 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 病态社会的畸形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唐铁嘴 病态社会的畸形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秦仲义 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马五爷施威
康六卖女
常四爷骂洋货
鸽子之争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
常四爷被抓
庞太监买妻
(帝国主义的势力庞大)
(农村经济凋敝)
(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封建统治的荒淫)
(高压政策,言论不自由)
(民族资本家兴起又渺茫)
(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朝的对垒)
(达官贵人精神的空虚)
茶客对话
(茶客们冷血懦弱,苟且偷生)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老舍谈《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谈《茶馆》
主要人物形象
王利发
王利发: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裕泰茶馆的掌柜,年富力强,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王利发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典型。他用尽心思维持茶馆的经营,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活。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揭露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
常四爷
常四爷:爱国旗人的形象。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帝国主义更是憎恨。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看不惯官府兵营的人充当富人的打手,看不惯吃洋饭的人,在二德子等打手及宋恩子等官差面前不服软。
热爱国家,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洋货冲击充满忧虑,感叹“大清国要完”;看到康六卖女,他感慨“乡下是怎么了?”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他送给一对乡妇母女两碗面。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秦仲义
秦仲义:家道殷实,主张维新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他有一个自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实业救国”。
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言辞凿凿地要收回茶馆;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似乎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
缺乏同情心,但敢跟保守势力针锋相对,主张实业救国。面对乡妇母女,他对王利发说:“轰出去!”要把土地和买卖都卖了办工厂,认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面对保守势力代表庞太监,他也敢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这一形象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既有斗争性又有软弱性,既有干事业的狂热一面,又有在挫折面前软弱灰心一面的特点。
其他人物
松二爷:胆小而懒散的旗人。
心眼好,胆小怕事。二德子找碴儿,他好言相劝,但无效;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他维护朋友但又不敢为朋友出头。
游手好闲,懒散而无能。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他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② 刘麻子: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从中牟取暴利。一面在穷人跟前卖弄本事,一面在权贵跟前奴颜婢膝。这是一个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他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深入探究
茶馆处处贴着、王利发事事时时提醒“莫谈国事”,这些有什么作用?
尽管处处粘贴、时时提醒,可茶客们所谈都是国事,这预示着“茶馆”难以在国家的动荡、变革中置身事外,必然走向衰落的结局。
《茶馆(节选)》以王利发的茶馆为背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恶人猖獗,地痞横行,洋货充斥,民不聊生,穷人卖儿卖女,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抬头,爱国正直的人受迫害等。
在众茶客们的谈话与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些有闲的市民对时事漠不关心,对穷人的苦难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玩物丧志,无聊麻木——大清国的确气数已尽,日薄西山,走到了它“要完”的时候了。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茶馆(节选)》的戏剧冲突是什么?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
①《茶馆(节选)》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
《茶馆(节选)》自始至终没有一个贯穿整体的冲突,一幕之中众多独立的事件构成各自的戏剧冲突,众多各自独立的零碎的冲突合在一起使戏剧的每一幕都充满了高潮,也构成了全剧最大的冲突——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② 主题体现在剧中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之中。
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常四爷、王利发等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二德子、王麻子、黄胖子、宋恩子等地痞流氓和封建势力的鹰犬各有各的蝇营狗苟。
作者通过对这种与人们认知期望相悖的社会现实的展示,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日即将来临这一深刻主题。
《茶馆》第一幕被曹禺誉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试说说第一幕有哪些罕见之处?
①群像式的人物。人物众多:《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人物杂陈:宫廷内的太监总管、吃洋教的小恶霸、卖耳挖勺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穷人……各种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同处一个舞台空间之中。他们合起来,就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时代生活的巨幅画图。
②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③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人物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与时代的冲突。它们连缀在一起,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总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灭亡。
《茶馆》自发表以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请结合课文,分析人物语言鲜活的特点。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如王利发语言中透着谦恭、周到和小心翼翼;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二德子的语言显露出无赖与无礼;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②丰富的潜台词。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短短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骨子里却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
③语言浓浓的“京味儿”。“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写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还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选择。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
观点一:作者“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罕见”。
课文中的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 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家道殷实的民族资本家、吃洋饭的恶霸,下至卖小东西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妇——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观点二:老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罕见”。
在《茶馆》第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这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让他们出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完成使命之后,老舍又让他们“闪退”。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编剧手法罕见,即使是一闪而过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戏剧效果也不同凡响,让人难忘,从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幅色彩斑驳的时代图画。
观点三: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巧妙选择“罕见”。
老舍善于选择事件和让人物亮相的情节。第一幕的时代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顽固派获得了“胜利”,怎么来表现这个腐朽的“胜利”?老舍选择了“太监娶媳妇”这个情节,揭露顽固派的腐朽与荒唐。马五爷早就在茶馆了,但作者让他在二德子动手的时候亮相,马五爷短短的三句话就把这个小恶霸的气焰打了下去,也把压在旧社会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强调了出来。这种手法之妙罕见
主题探究
第一幕描写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时代,在表面看似生意兴隆的裕泰茶馆里,却笼罩着一种凄惨、冷酷的气氛。破产农民康六被迫将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宫里的太监庞总管;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进监狱;一心想办实业的维新资本家秦仲义和卫道的顽固派庞太监唇枪舌剑。
暗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与荒淫,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正直的爱国者惨遭镇压等。
主题思想
《茶馆(节选)》描写了裕泰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透视了戊戌变法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揭示其必然败亡的命运。
是一曲含泪带笑的
旧时代的哀歌,
是一个亦庄亦谐的
社会的葬礼
茶 馆
艺术特色(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
1、独特的戏剧冲突
《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
2、群像式的人物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着重刻画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
3、独特的喜剧样式
《茶馆》中有不少悲剧性的场面,但是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而且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如庞太监、马五爷及沈处长,但从处理这些人物的漫画式、剪影式的手法来看,他们也还是作为小人物来描写的。
4、鲜活的人物语言
《茶馆》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就是真实、形象,京味儿十足。
5、侧面透露的手法
作者通过纵、横两个侧面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侧面:作者选取了裕泰茶馆这个象征被摧残得衰败不堪的旧中国为观察窗口,通过对出入茶馆的各种人物的描写,来反映时代变迁。纵的侧面:通过贯穿全剧的人物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演变。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