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8.1.正弦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在Rt△ABC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个固定值. 2.理解并掌握锐角的正弦的定义.能应用锐角的正弦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
教学 重点 掌握锐角的正弦的定义.
教学 难点 用锐角的正弦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2、进行预习方法指导;3、对学生预习任务进行检查与评定。 1、阅读教材61—63页内容,用铅笔勾画重点概念;2、完成《练习册》51-53页例1、例2、例3。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 理解新知 一、师生互动、引问激思(运用教材,梳理知识) 1、正弦的概念 例1:如图,在Rt OABC中,∠C=90°. (1)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____与斜____边的比叫∠A的正弦,记作_____,即sin A=____.(2)在这个图形中,当∠A的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A的正弦值都是一个定值. 2、求锐角的正弦值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AD=4,CD=3,求sinA,sin B的值. 3、已知锐角的正弦值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例3:如图,D是OABC的边AC上一点,且CD = 2AD, AE⊥BC于点E.若BD=8,sin∠CBD=3/4,求AE的长. 一、进入情境、领会所学(理解教材,领悟新知) 1、分小组分享例1解答; 2、在课本上用红色笔勾画标记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正弦过程图形的位置变化; 1、分小组展示例2解答; 2、根据正弦概念说出相应对应元素; 3、勾画课本上相应的重点语句; 1、分小组展示例3解答; 2、进一步夯实正弦概念。 课堂前阶段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温故知新,初步领会锐角三角函数正弦的定义。 通过例1,理解正弦概念,为后续变式练习作铺垫。 通过例1、2、3,理解正弦的要素,会应用到各种实际问题中。
互动交流 巩固所学 二、点导评析、归类拓展(运用教辅,解疑释惑) 例1变式:如图,在Rt△ABC中∠C =90°,AC =3,BC =4,求sin A,sin B的值 例2变式:如图,在矩形ABCD中,AB =8,BC = 12,点E是BC的中点,连接AE,将OABE沿着AE折叠,点B落在点F处,连接FC,求sin∠ECF. 例3变式:如图,BC是00的直径,点A在圆上,AD⊥BC于D,若sin∠ACD=3/5,BD=6,求AB的长. 课堂小结:《练习册》第53页“方法归纳”。 二、课堂展示、体系建构(例题展示,变式操练) 1、会规范快速求解 2、准确说清解题依据; 1、会规范快速求解 2、规范书写例题解答格式 1、进一步应用正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动脑筋,快速求解 1、将课堂小结的两个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好简要笔记。 课堂中阶段通过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拓展知识,为当堂测评高过关率作好充分的铺垫。进一步规范解题格式,探索解题思想方法,归纳所学,建构认知体系。
当堂测评 分享收获 三、监测反馈、辅导调整(精选试题,实施检测) 1、当堂测评:《白册子》第66页:1、2、3、4、5、6(每题20分,共100分),附加题:12(50分) 2、课堂巡视,了解检测情况,个别面辅,收集共性问题在练习课上重点解决。 3、选择性点评共性问题。 三、兴趣信心、互助提升(满意高分,组间争雄) 1、独立作答,仔细检查,余下的考试时间完成当天课后作业题。 2、组间交换批阅或收交教师批阅,试题返还后,组长统分,统计好小组评比加分表,交科代表汇总上报老师。 3、先独立安静纠错,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轻声请教组内同学“一帮一”。 课堂后阶段通过当堂测评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多数学生能考出高分数,分享学习数学的愉悦
课后作业 1、预习作业:认真阅读教材64—65页内容,铅笔勾画重点概念,完成《练习册》54-55页例1、例2; 2、课后作业:《白册子》67页7、8、9、10、11题。(难题教师要课后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