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上课思路:
1.文学常识:
2.知人论世(了解艾青及写作背景)
3.梳理诗歌内容(概括“大堰河”人物形象”)
4.探究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5.艺术特色
6.诗歌主旨总结
一、文学常识:
1.文体:《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现代抒情诗。
2.“大堰河”简介(注释一)
3.自由诗:(《优化方案》53页)+补充
一般认为,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近现代主流自由诗的创始者,代表作《草叶集》。
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如郭沫若《女神》、胡适、刘半农、徐志摩
特点:
格律
自由诗从几千年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
思想内容
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工农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以大量篇幅,展现了他们现实人生的苦难,以此来揭示旧社会贫富尖锐对立和封建专制的本质特征。
是在反封建专制种种旧传统旧观念的精神禁锢和束缚的主题上更多地寄寓着渴求个性自由解放、独立的意义。
4.左翼美术联盟(《优化方案》54页)
二、知人论世及写作背景
艾青:优化方案53页+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4年5月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
1932年,诗人因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捕,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罪被判入狱6年。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梳理诗歌内容:(概括“大堰河”人物形象)
1.自读全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3节 介绍我和大堰河的关系
第二部分:4—8节 回忆大堰河生前的事情
第三部分:9—11节 叙述大堰河死后的事情
第四部分:12—13节 赞美大堰河
第一部分:1—3节
提问:1-3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1节———大堰河的身份
她的名字就是她村庄的名字——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童养媳)——命运悲苦
第2节:我的身份、与大堰河的关系
地主的儿子
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是我的乳母
第3节:大堰河死后的境况
提问:第三节描写了那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景物)意象:
雪压草盖的坟墓
檐头枯死的瓦菲
被典押了的园地
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
荒凉衰败
萧索凄凉
情感:
深情的怀念
低沉的哀思
第二部分:4-8节
提问:第4-8节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4节: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场景
搭好灶火后
拾起鸡蛋后
掐死虱子后
包扎伤手后
拍去炭灰后
尝过熟饭后
放好酱碗后
补好破衣后
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句式:八个排比句
描述了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虽辛苦劳累,却关心照料、深爱着乳儿;抒写大堰河的 勤劳与善良;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谊。
大堰河形象:勤劳善良、慈爱
第5节:离开大堰河,回亲生父母家
提问:“我”是情愿离开大堰河回亲生父母家的吗?
关键词:“被”“领回”
提问:大堰河哭了,这泪水中饱含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疼爱
第6节:“我”回“新”家后的生活
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自己陌生的家,有何作用?
从住、穿、吃、陌生的家人四个方面描写
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
作用:
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和爱憎: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句式:排比
作用:强烈表现出我回到新家的不自在和精神痛苦,间接表现我对大堰河的亲近和依恋。
对比
第7节:大堰河的劳动生活
提问: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地主家劳动要做哪些事?为什么反复强调“含着笑”?体现了她的哪些性格?
劳动内容:洗衣, 洗菜 切菜、喂猪、炖肉、晒豆和麦
原因:想表达出大堰河命运悲惨却乐观、容易满足、不向苦难生活低头的美好品质
性格:乐观、容易满足、不向苦难生活低头
手法:大堰河,为了生活——反复(勤劳、纯朴)
第8节:大堰河对我真挚的爱
提问1:大堰河对“我”的爱体现在那些事情上?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我”、做梦梦到我(爱的典型细节)
提问2:这一节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大堰河,深爱着他的乳儿”——反复
作用:强调了大堰河对我深沉、真挚的爱。
第三部分:9——11节(大堰河去世后的事情)
第9节:大堰河去世,家人悲痛。
打骂她的丈夫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哭得很悲
提问:“她死时,她的乳儿不在她的旁侧”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手法:反复
情感:强调自己的哀悼和歉疚
第10节:大堰河殡葬之薄
提问:那些词语体现了“大堰河”殡葬之薄?
“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土地”“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对比
对比手法的作用:
1.表达对大堰河的同情
2.对这如此不公的世道的揭露与控诉
提问:“大堰河,含泪地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手法:反复;
情感:
揭示了大堰河命运的悲惨,表达了我对大堰河的同情以及我对这世道的愤恨之情。
第11节:大堰河去世后,家人的悲惨遭遇
丈夫——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二儿子——死在炮火的烟里
三、四、五儿子——在师傅、地主的骂声中过日子
我——给这不公道的世界写咒语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道的控诉和诅咒。
第四部分:12——13节(赞美大堰河)
提问:第12节前6个“呈给…..”句式运用了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
情感:
深情的怀念
由衷的赞美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提问:第12节最后三句塑造了哪类群体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作用?
形象:千千万万个底层劳动人民形象
情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作用:升华主题,引起读者深思
四、大堰河人物形象意义
1.大堰河作为“我”的乳母——她慈爱、情感真挚、待我如亲生,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2.大堰河作为一个底层劳动人民——她贫穷、勤劳、纯朴善良、任劳任怨、坚强乐观
现实意义: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参命运的根源是这不公的世道,所以“我”要揭露这样的世道,控诉和诅咒,为千千万万个底层人民发声。
五、艺术手法:
1.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1——8叙事、间接抒情
12——13直接抒情
2.排比
3.反复
4.对比
5.自由的形式(长短句结合、不拘束于字数、行数等)
六、总结及诗歌主旨
第一部分1—3节 介绍我和大堰河的关系
第二部分:4—8节 回忆大堰河生前的事情
第三部分:9—11节 叙述大堰河死后的事情
第四部分:12—13节 赞美大堰河
悼念
眷恋、怀念
同情、控诉、诅咒
感恩、赞美
主旨:
作者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塑造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乐观、慈爱的形象,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表现了对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的同情与关注,表达了对黑暗的旧世界的痛恨和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