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8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hóng)良
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学习任务一 诵读课文,初窥文章情感
1.[初读,正音辨字]朗读课文,给下面的蓝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嗥( )鸣 山涧( ) 镐( )头 污秽( )
斑lán ( ) lán ( )语 gèn ( ) 古 zhì ( )痛
háo
jiàn
huì
gǎo
斓
谰
亘
挚
学习任务一 诵读课文,初窥文章情感
2.[二读,入文]朗读,是进入文本、接近作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古人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回顾学过的朗读知识,再次诵读课文,并在文中画出你深有感触的语句。(反复轻声诵读,加深感受)
3.[三读,入情]国家有难,国土沦丧,沉重的历史时刻,谁不沉痛感念?“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事变发生后,难民逃亡关内,当时正在西安二中教书的音乐家张寒晖,天天目睹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人间惨剧,有感而发,谱写出后来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松花江上》。在了解那段历史的基础上,欣赏《松花江上》,并在这首歌的伴奏下,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任务一 诵读课文,初窥文章情感
再一次朗读课文,我读到的作者的誓言是:
倾听作者对土地的誓言,我感受到:
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或“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饱满、热烈而深沉的爱
学习任务二 批注语句,品读抒情风格
4.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倾诉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这样的抒情方式很值得我们品读学习。请先回顾抒情方法的知识,再参照示例,结合给出的句子或自己摘录课文句子,根据提示做批注。
知识卡片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指直接对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例如郑振铎的《猫》中作者的内心独白:“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感情强烈、真挚。
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例如《邓稼先》一文中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在议论中饱含敬仰之情。
学习任务二 批注语句,品读抒情风格
(1)本文的抒情特点之一:直抒胸臆,大声呼告。(写文章时,感情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将想象中的人或物都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这种手法叫呼告修辞法)
【示例】
句子: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批注: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是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移情于物,揭示出故乡和自己的“默契”关系,对故土的爱恋之情显得更加浓烈、深挚。
句子: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批注:对土地以“你”相称,是作者情绪逐渐激动的表现,他不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热爱的土地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
学习任务二 批注语句,品读抒情风格
(2)本文的抒情特点之二: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
句子: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批注:牛角上挂着蛛丝、吃饱了粮食到处纷飞的麻雀都是生活中温馨可爱的事物,将这些故乡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土的真挚思念。
学习任务二 批注语句,品读抒情风格
(3)本文的抒情特点之三: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批注:昔日在田垄间的欢笑早已不复存在,捉过的蚱蜢、劳动过的镐头只留在回忆中,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将回忆的片段连在一起,情感逐渐增强,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学习任务三 改写文字,学习铺陈手法
5.细读知识卡片,回答问题。
知识卡片
铺陈是一种浓墨重彩地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的手法,能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和表达上的激情美。
著名诗人艾青,幼年由乳母大叶荷抚养,成年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运用了铺陈手法来极致赞美养育了自己的大堰河(大叶荷)。下面是这首诗的节选,诗人运用铺陈手法,历数了大堰河劳作的辛苦和繁重,赞美了她的勤劳和任劳任怨,更在反复吟唱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中,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怀念。
学习任务三 改写文字,学习铺陈手法
5.细读知识卡片,回答问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人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请在《土地的誓言》中找出作者运用铺陈手法的语句,仿照《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形式,将它们适当分行,稍做修改,并拟诗题。
学习任务三 改写文字,学习铺陈手法
5.细读知识卡片,回答问题。
(1)请在《土地的誓言》中找出作者运用铺陈手法的语句,仿照《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形式,将它们适当分行,稍做修改,并拟诗题。
故乡
当我躺在土地上,
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
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
我想起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当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当我听见深夜嗥鸣的蒙古狗,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唤我回去。
学习任务三 改写文字,学习铺陈手法
5.细读知识卡片,回答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诵自己改写后的诗作,并思考:课文运用铺陈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作者铺陈了故乡的景物,竭力地赞美故乡的丰饶和殷实,富有生机并充满力量,体现了作者与故乡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故乡的呼唤反复出现,仿佛呢喃,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学习任务四 比较阅读,领会抒情差异
6. 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阅读下面相关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
《松花江上》和《嘉陵江上》是抗日战争时期传唱最广的两首歌曲,有很多共同之处。1939年春末,端木蕻良在重庆教书,每天傍晚沿嘉陵江边散步,创作了散文《嘉陵江上》。该诗后来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谱曲,传唱一时,影响深远。
嘉陵江上
端木蕻良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学习任务四 比较阅读,领会抒情差异
6. 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阅读下面相关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
《松花江上》和《嘉陵江上》是抗日战争时期传唱最广的两首歌曲,有很多共同之处。1939年春末,端木蕻良在重庆教书,每天傍晚沿嘉陵江边散步,创作了散文《嘉陵江上》。该诗后来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谱曲,传唱一时,影响深远。
松花江上
张寒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能欢聚一堂?
学习任务四 比较阅读,领会抒情差异
6. 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阅读下面相关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
据传,这两首歌曲还颇有渊源:原来端木蕻良在重庆教书时,诗人方殷到重庆北碚探望他。两人谈起《松花江上》,端木认为该歌曲道出了东北人民 ,但在感情基调上过于 (A.激昂 B.低沉),于是决定写一首 (A.激昂 B.低沉)基调的歌词。这就是《嘉陵江上》。
试比较这两首歌,根据你的感受,在上文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内容,并结合两首歌的歌词内容谈谈你这么填的理由。
对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
B
A
松花江上》更多地书写人民的悲惨,歌词中反复地强调自身的苦难,对于未来以设问的方式来遥想,没有坚定的回答,显得无奈而凄苦;而《嘉陵江上》虽然也有对故乡沦丧的忧伤,但反复吟唱的“我必须回去”显得坚定果敢,尤其是“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更是显得充满力量,所以感情是激昂的。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着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 沧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