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 89~90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教学准备:课件,姓名卡片,白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每个学期,希望小学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小记者活动、小交警活动。看,这是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
课件出示:小记者 6人小交警 5人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预设:6+5=11(人)把两部分的人数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总人数,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
(二)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生观察具体名单,发现李明和王强两个活动都参加了。
师:有 2名学重复参加活动,还能直接用 6+5求总人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重复部分的问题——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开始学生可能都认为是 11人,随着学生名单的呈现,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研究 “重叠问题”变成了学生源自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索,交流解释
(一)组织比赛,制造矛盾
1、生玩抢名牌的小游戏
(1)先出示游戏规则
(2)师介绍左边同学和右边同学抢的具体名单。
(3)两生黑板上抢名牌,其他同学在白板上抢名牌,出现问题后同桌讨论,商量解决方案。
2、汇报
(1)汇报遇到的问题都想要抢重复的这 2张李明和王强。
(2)汇报解决方案让想出放中间的同学到黑板上摆一摆,并指一指参加小记者的 6人在哪,参加小交警的 5人在哪。
(二)经历过程,说图明理
1、全班同学伸出手圈一圈参加小记者的 6人在哪,参加小交警的 5人在哪。
2、找 1生到黑板上圈一圈
3、让黑板上的学生介绍红圈内表示什么?几人?蓝圈内表示什么?几人?中间重叠部分表示什么?几人?红色月牙部分表示?几人?蓝色月牙部分表示?几人?
4、再找 1生说说各部分表示什么?然后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三)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独立列式计算,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说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介绍。)
(1)、4+2+3=9(人)
(2)、5-2+6=9(人)
(3)、6-2+5=9(人)
(4)、6+5-2=9(人)
重点处理第 4种方法,理解为什么减 2。
小结: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直观、形象地解决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习利用直观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刚才我们解决的是 2人重复的问题,如何列式?还有可能几人重复?3人,怎么列式?
预设:6+5-3。
师:还有可能几人重复?4人,列式?5人,列式?
预设:6+5-4 6+5-5
追问:最多重复几人? 5人。为什么?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怎样解决重叠问题呢?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小结:解决重叠问题,用两部分人数的和减去重复的人数。(板书:和—重复人数=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生观察重叠人数不同时的算式,总结出重叠问题的模型】
(五)回顾联系旧知回顾
一年级上册学习的简单的重叠问题
(六)介绍韦恩图
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韦恩在 1881年发明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韦恩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图为韦恩图。剑桥大学彩色玻璃窗有对他这个发明的纪念。
三、自主练习,拓广应用
1、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四一班准备出演合唱和跳舞两项节目,每人至少参加一项。其中跳舞的有 14人,合唱的有 30人,两项都参加的有 9人。全班有多少人?
14+30-9=35(人)
答:全班有35人。
2、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 14人,合唱的有 30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一共有 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14+30-35=9(人)
答:两项都参加的有9人。
3、四(3)班有小义工 4人,小报童 3人。参加实践活动的可能会有多少人?
4+3=7(人)
4+3-1=6(人)
4+3-2=5(人)
4+3-3=4(人)
四、课堂总结
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
学会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方法?哪个环节最开心?
五、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
和-重复人数=总人数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6+5-2=9(人)
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