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3.2减法的运算性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1-22页的内容《减法的运算性质》。我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完成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1.减法的运算性质一课是是本单元关于运算定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完了加法的运算定律,自然地就会想到减法也会有运算定律。
2.探究运算定律的方法,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探索思路,为接下来研究的乘除法的运算定律打下了基础。
3.新课标将数学课程分为四大部分,本节课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的第(二)部分:数与运算。新课标对用字母表示数中运算定律的要求是:探索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说学情
1.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混合运算和运算定律以及加法的运算定律,并且初步了解了探究规律的方法并能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分析: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探究方法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仍然感到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合理适时的引导,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目标:
理解减法运算性质,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的字母表示方法。为能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打基础。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究减法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概括能力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四、说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情况、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本课减法的运算性质我采用的是探究教学6环节的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提出问题;3.小组探究;4.汇报交流;5.总结提升;6.巩固应用。
五、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课教学,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根据“合作、探究、汇报、总结”的基本模式要求,结合“猜测—验证—结论—应用”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
讲故事的形式出示情境,理解题意,要求学生边听边画线段图,列式解答。生板演。师巡视,寻找不同的解答,也板书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依据教材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兴趣,并训练学生的倾听和作图能力,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
1.以上的三种方法都可以解决小明的问题,帮小明算出了还剩下多少页没有背诵,那么这三个算式之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2. 你能说出这个个等式吗?
234-66 -34 = 234 -34 -66 =234 -(66+34)
3.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及每个算式的含义)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猜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第二个数,再减第一个数;也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4、猜一猜是不是所有的减法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还是只在以上这三个数中存在着这样的规律?
5.可以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两个问题引入本课要研究的课题减法的运算性质。
(三)小组探究:
1. 学生分组验证他讨论以上问题。
2.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验证的方法,学生借助计算器任意找出三个数举例验证。(多验证几组)
(四)汇报交流
由组内派代表进行汇报,可多选几个组说一说。注意指导学生的数学语言和表达方法。
(五)总结提升:
1.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发现无论换成哪三个数,两个算式的结果都相等,说明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第二个数,再减第一个数;也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三个数具有这样的性质。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四个、五个、多个数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再次举例验证,得出相同的结论。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字母、文字、图形等)
4.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规律用字母表示为:a-b-c =a-c -b = a-(b+ c)
(六)巩固练习
做一做1题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减法的性质:
a-b-c = a-b-c =a-(b+ c)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再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