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01 06:4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课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教材以 4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为例,让学生在回忆中整理关于小学阶段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教材中并不出现具体的特征和计算公式),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求不规则图形体积的方法。
学情分析:
经过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相应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也掌握了一些知识整理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对旧知识的整理能力。但是知识的繁多也会造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甚至混淆。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选一选、想一想等活动,回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复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对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过程,理解立体图形知识之间的结构,学习知识整理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3、通过灵活的练习形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沟通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知识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所学的立体圆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
(点)想一想,将点移一移,所留下的痕迹,你能想到什么?(线)很好,看来联想对学数学很重要,继续想。如果将线再这样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面)刚才大家由点想到了线,由线又想到了面,接着想,如果把这个面再向上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体)总结:刚才我们想象的过程其实可以用 12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整理复习
1. 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师:你还记得它们的特征么?今天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整理复习,(板书课题:立体图形整理复习)
2. 进行活动
1: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特征。并且完成学习单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预设:
生 1:长方体长方体有 6个面。每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 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 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此过程生利用学具边指边说。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
师:谁还有补充?
生:棱按长度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 4条棱。
请学生接着说正方体,预设:1.有 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2.有 8个顶点。3.有 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师:同学们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生:顶点,棱,面。
(师板书)谁能总结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说师板书。没说全的师可补充。进行活动
2: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和圆锥学具,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特征。完成学习单中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找生上台展示并总结。
师重点展示圆柱和圆锥侧面的展开图,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设置简单练习题,学生练习。
三、整理知识点,系统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课件图片,询问学生表面积与体积的概念。
2、在课本上默写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板书)
3、讨论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看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说一说)
长方体 6 个面一般都是( ),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 )形,6个面的面积( ),12条棱( ),正方体是特殊的( )。长方形正方形相等正方都相等长度相等长方体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相对的棱( )。
圆柱由( )个底面和一个( )面组成,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一个圆柱的高有( )条。
什么是表面积?什么是体积?
一个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四、应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及体积
(1) (15×9+9×5+15×5) ×2
(2) 15×9×5
2、计算正方体表面积及体积
(1) 8×8×6 (2) 8×8×8
3、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
(1) 3.14×3×2×5+3.14×3 ×2 (2) 3.14×3 ×5
(板书立体图形表面积公式)
5、综合练习本节课题目。
我会做
1.一个长宽深分别为20米、15米、2米的游泳池求:①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0×15=300(平方米)
②把这个游泳池放满水,需要水多少立方米?
20×15×2=600(立方米)
③若在四周和底面铺上瓷砖,需要贴多少面积?
20×15+(20×2+15×2)×2=440(平方米)
2.做一个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7分米的圆柱形无盖铁皮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3.14×4×7+3.14×(4÷2)2=87.92+12.56=100.48≈101(平方分米)
答:大约需要101平方分米的铁皮。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上了一节复习课,在整理复习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别的吗?重点落在整理复习的方法,希望能把今天课堂上复习的方法迁移到其它知识复习中去,提高复习的效率。
教学反思:
优点:
1、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本节课我抓住两个点:一是空间图形的形成;二是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是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串成教学主线。在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中,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中。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板书中的梳理知识脉络,并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上述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的认识,旨在将小学部分所学的所有立体图形进行梳理,沟通联系,并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这一点主要集中在对一个教具上,通过学生自主建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达到复习空间图形相关知识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如在学生提出圆柱体积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时,我顺势问学生一定是长方形吗?有几种何能?并将几种切法作了比较,以期在比较辨析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改进之处:
上完这堂课,总觉得自己在很多细节之处处理得不够好。我认为本节课在几个地方需要改进:
1、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这一堂复习课,更多的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梳理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设计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对于一些中下学生,可能效果不明显。因为本节课没有在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中进行具体的应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还是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填空、判断等应用性练习穿插在课内。我的困惑是:一节复习课要如何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体现具体的应用?
2、侧重对特征的归纳,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应用。在教学技巧上, 我侧重于让学生对特征进行自主的梳理与建构,而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时间,去理知识,交流知识点的联系,为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单调的问答程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浮于表面,所以今后我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把握好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为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沟通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