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下)1.3中古时期的欧洲习题专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下)1.3中古时期的欧洲习题专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2 10: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下)1.3中古时期的欧洲习题专练
一.中世纪的欧洲(共9小题)
1.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要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  )
A.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B.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
C.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D.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2.随着货币地租的流行,从13世纪起,法国出现了纳赋永佃和定期租佃制:租种庄园主份地的自由农民拥有永佃权,租额长期不变,领主自营地则开始征收固定地租或分成制地租。这说明法国(  )
A.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封建庄园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赋税征收中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
D.自由农民成为农村社会结构的主体
3.8世纪,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每个自由的基督徒都要缴纳什一税。在此之前,什一税是自愿交给教会以供教会日常所需。800年,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这主要反映出中世纪(  )
A.王权与教权结盟 B.君权神授
C.教会地位最显赫 D.王权与教权合一
4.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时期西欧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君封臣制度是基本特征之一
B.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C.基督教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
D.城市在王权的支持下实现了完全自治
5.一位西方学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质》中讨论城市的起源时说:“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他所说的城市属于(  )
A.古代的雅典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中国 D.近代的美国
6.从12世纪开始,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经济的发展要求(  )
A.加强王权,统一国家 B.扩大教会的势力范围
C.维护封君封臣关系 D.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7.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指出: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作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该材料主要表明(  )
A.统一是大势所趋
B.贵族和国王之间矛盾尖锐
C.城市和王权的结盟是利益的结盟
D.城市具有深谋远虑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如表是11﹣13世纪部分特许状的内容摘要。
城市 内容摘要
洛里斯 任何人只要在城市中居住一年零一天,即可获得自由,原主人不得干涉。
维尔纳伊 每位市民取得3英亩的土地和花园,无论他在其中盖多少房子,都只需每年交纳12丹尼尔,并且享有购买和出售的权利。
克劳彻斯特 除非是涉及市外地产持有权,否则一切诉讼都在该市内进行,任何郡官都不得对该城的诉讼进行干涉
朴茨茅斯 城市向国王或领主缴纳一笔总的款项后,市民们可免除通行税、市场摆摊的占地税等各种封建性苛捐杂税。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许多城市在获得自治权后,成为自由城市。在意大利,有些城市试行了税收、档案保管等一系列新制度。部分城市还提供校址,给学者以法律保护,建立了新的学校。
——摘编自[美]罗伯特 E 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欧城市特许状所赋予的自由权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自由城市的兴起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印度某制度规定:如果身处婆罗门阶层和身处刹帝利阶层的人结婚,孩子是刹帝利阶层;如果婆罗门阶层和吠舍阶层结婚,子女属于吠舍阶层。
材料二: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以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三:《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按照自己的道路独立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用了几百年,—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等《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四: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占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中的规定,概括规定中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市民阶层争取城市自治权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
(4)根据材料四,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新政体”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二.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共6小题)
10.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据此可知(  )
A.宗教改革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
B.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反民族压迫
D.宗教改革者支持强化世俗政权
11.欧洲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 D.更好地传播神学
12.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
A.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
B.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C.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
D.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
13.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14.赫乔 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5.中世纪大学
英国当代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学者科班说:“总的来说,中世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既能胜任专门化的职业工作,又是社会有用的成员:他们构成了中世纪社会劳动力的精英。他们是舆论的制造者,是引导社会力量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中世纪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受过训练的头脑,它们将影响政治观点和形成教会的政策。然而,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保存制度的技师而不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和行动方式的发起人。自13世纪以来,大学一直是欧洲各时期有争议的政治和神学问题公开辩论的传声器:一种共同的大学舆论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问题:
(1)概括材料中“大学”的历史作用。
(2)材料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表现(共1小题)
16.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
A.路德教派 B.卡尔文教派 C.英国国教 D.英国清教徒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共8小题)
17.16世纪中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强行剥夺尼德兰17省的自治权,还利用宗教裁判所残酷压迫新教徒;据统计,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在尼德兰因宗教迫害而外迁的潮流中,有上万名熟练工匠逃至英国。这一事例说明(  )
A.殖民争霸战争提升了英国国际地位
B.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英国发展轨迹
C.技术人才流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D.工业革命提高了英国的人オ吸引力
18.15世纪以前,西欧修女普遍相信“独身是基督徒的理想生活”。16世纪开始,修女们则跨出修道院走进婚姻殿堂,16世纪末,修道院在很多国家消失。这主要得益于(  )
A.宗教改革的开展 B.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19.“因为鼓励人们阅读《圣经》,就是鼓励人们学习和阅读。在瑞典,路德教会把识字当作入会的条件。学习文化成为信徒必须具有的条件……”据此可以推断,宗教改革(  )
A.肯定了教会在信仰中的作用
B.催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20.在那个混乱无序的时代,王权是新兴民族国家的象征,代表了历史进步的因素。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王权与市民阶级在反对封建世俗贵族和教会僧侣的斗争中,在统一民族国家的斗争中暂时达成一致,这成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觉醒的表现。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D.动摇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21.16世纪以前,欧洲天主教徒的洗礼通常只有教士才能实行。但16世纪以后,在德意志的一些地方洗礼则常常由一个俗人来进行。这一变化(  )
A.表明路德派简化了宗教仪式
B.导致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C.说明教会的权威被彻底打破
D.彰显了因信称义的宗教理念
22.雅克 巴尔赞在论述欧洲历史上的﹣﹣场运动时说“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它培养了一种新的国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同祖的一体感。”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
A.推动了西欧各国走向了联合
B.增强了欧洲各国的民族认同
C.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D.成为近代欧洲分裂动荡根源
23.16世纪上半叶,当神圣罗马帝国在反抗罗马教廷的斗争泥潭中无法自拔之际,欧洲其他地方的君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力,强化了对税收的控制能力,逐渐成长为实力强大的主权国家。这说明宗教改革客观上(  )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消除了教会的世俗影响
C.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4.有学者认为,16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把世俗和宗教权威合到一起,因而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同时,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种族的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这说明欧洲宗教改革后(  )
①产生了各种新兴的基督派别
②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
③出现教会从属于国家的趋势
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下)1.3中古时期的欧洲习题专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中世纪的欧洲(共9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要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反映了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庄园所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产品大多自给自足,而很少对外销售,这体现了此时期庄园的自给自足的特征,A项正确;
材料反映英国庄园对外出售小麦、水果和酒,无法说明副业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自给自足,而非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自给自足的情况,无法体现供求关系的紧张状态,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封建主对庄园的管理方式有所调整,领主自身不再直接经营土地,转而收取地租,自由农民获取了土地的长期耕作和定额纳租权利,这种庄园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弱化了农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过去领主和农奴的关系向地主和佃农的关系转变,即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B项正确;
封建庄园仍然存在,但庄园内部管理机制有所调整,排除A项;
C、D两项夸大了货币地租和自由农民在13世纪封建庄园中所占比例,事实上这仅仅是变革的开端,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来分析。
【解答】法兰克王国查理颁布法令扶持教会,说明王权推动教会发展,而“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说明教会支持王权,可得出王权与教权结盟,故选A项;
君权神授只能体现“教皇为查理戴上了皇帝的皇冠”,故排除B项;
“最显赫”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C项;
王权和教权还是分离的,只是互相依靠,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世纪的欧洲,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1 世纪,随着城市的产生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人的兴起,法国王权与城市商人形成联盟,反对封建割剧势力。城市商人以金钱和武力支持国王,国王给以城市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D符合题意;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庄园制度,故A、B不符题意;
据所学可知,在西欧的封建社会基督教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是最大的封建主,C不符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世纪欧洲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结合中世纪欧洲的城市特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可知,当时城市具有自治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符合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征,故B项正确;
古代雅典和封建时代的中国的城市中基督教教堂不具有突出的地位,故AC两项错误;
近代美国的城市特点与材料“城市必须设防自卫”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的城市特征,同时注意把握古代雅典、封建时代的中国以及近代美国城市的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历史发展情况。依据材料“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封建割据必然造成国内市场的分割,难以形成国内的统一市场,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商品可以自由流通.所以,此时,加强王权,形成国内统一的商品市场是关键,故A正确,排除B;
C是无关项,排除;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政教合一”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14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王想收拾贵族,扩大权力,作真正的一国之君;城市愿意得到国王的保护,因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国王是一国之内最高的领主,所有的土地分封都是从他开始的”。
【解答】国王为了反对贵族而拉拢城市,城市为了自身安全支持国王,可见二者各取所需,维护各自利益,C正确;
此时国家名义上是统一的,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国王贵族相互的矛盾冲突,B错误;
材料不体现“深谋远虑”,城市只是考虑现实的安危,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第(1)题,西欧城市特许状所赋予的自由权利,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来概括指出。第(2)题,自由城市的兴起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一、二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自由权利:根据材料“即可获得自由,原主人不得干涉”可归纳出人身自由;根据材料“都只需每年交纳12丹尼尔,并且享有购买和出售的权利”可归纳出财产自由;根据材料“任何郡官都不得对该城的诉讼进行干涉”可归纳出司法独立;根据材料“城市向国王或领主缴纳一笔总的款项后,市民们可免除通行税、市场摆摊的占地税等各种封建性苛捐杂税”可归纳出财政自由。
(2)影响:根据材料“许多城市在获得自治权后,成为自由城市”可归纳出冲击了西欧庄园制度,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有些城市试行了税收、档案保管等一系列新制度”可归纳出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水平;根据材料“部分城市还提供校址,给学者以法律保护,建立了新的学校”可归纳出促进了学校及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故答案为:
(1)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土地自由);司法独立;财政自由。
(2)冲击了西欧庄园制度;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学校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中世纪的欧洲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西罗马灭亡至神圣罗马帝国建立的中世纪前期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耳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中前期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古印度文明、西方代议制。第一问结合“婆罗门”“刹帝利”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与封建主们谈判,以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等信息概括;第三问结合“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按照自己的道路独立向前发展”归纳;第四问结合“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和所学知识分析。
【解答】(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婆罗门”“刹帝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信息:根据材料一中“如果身处婆罗门阶层和身处刹帝利阶层的人结婚,孩子是刹帝利阶层;如果婆罗门阶层和吠舍阶层结婚,子女属于吠舍阶层”可知,种姓制度不同等级之间界限分明,子女属于父母最低一方的阶层。
(2)途径:根据材料二“与封建主们谈判,以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可概括出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根据“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治权”可概括出武装斗争。
(3)特征:根据材料三中“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按照自己的道路独立向前发展”可概括出原生性(独立自主性);根据“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可概括出不成文性;根据“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用了几百年”可概括出延续性(保守性)。
宪政原则:根据“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可概括出法治;根据“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可概括出议会主权(或议会至上)。
(4)进步意义:根据材料四中“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可知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根据“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可概括出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从美英两国政体的形式、内容、原则和本质等方面分析可知,两者都属于代议制民主,都实行司法独立,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掌权。
故答案为:
(1)制度:种姓制度。
信息:不同等级之间界限分明;子女属于父母最低一方的阶层。
(2)途径:通过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3)特征:原生性(独立自主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
宪政原则:法治;议会主权。
(4)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古印度文明、西方代议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共6小题)
10.【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从材料中的“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可以得出,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宗教改革,故B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反封建,故C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11.【分析】本题以欧洲中世纪大学世俗教育的产生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城市经济复兴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大学世俗教育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故错误;
B、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经济有所发展,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世俗的力量,因此出现世俗教育,故正确;
C、题目考查的是根本原因,因此传统教育的兴起是世俗教育的发展之间不是根本与表象之间的关系,故错误;
D、传播神学与世俗教育之间不存在联系,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世俗教育出现根本原因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要明晰对根本原因的分析要采用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
12.【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可以看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
【解答】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这幅画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考查学生对欧洲宗教改革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4.【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解答】材料认为教皇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所以是想说明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世俗的君主的政治斗争,故D正确;
ABC均不是宗教改革的本质,故ABC错误。
故选:D。
【点评】宗教改革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15.【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大学。考查“大学”的历史作用以及中世纪大学反映的社会特征。
【解答】(1)本小问的历史作用,依据材料“他们构成了中世纪社会劳动力的精英。他们是舆论的制造者,是引导社会力量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中世纪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受过训练的头脑,它们将影响政治观点和形成教会的政策。然而,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保存制度的技师而不是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和行动方式的发起人”可以得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成为社会思想变革的聚焦点,酝酿了变革的力量,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了新式的社会阶层;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需要,产生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思想潮流的变革,成为社会舆论的导向仪;由于当时大学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学还不能担当起变革社会制度和完全实现世俗化的主角。
(2)本小问的社会特征,依据材料从经济、政治、阶级结构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即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大学兴起;文化教育上:突破了单一的神学教育,世俗教育出现;阶级结构上:新式的社会阶层出现,引导了社会思潮变革。
故答案为:
(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成为社会思想变革的聚焦点,酝酿了变革的力量,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了新式的社会阶层;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需要,产生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社会思想潮流的变革,成为社会舆论的导向仪;由于当时大学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学还不能担当起变革社会制度和完全实现世俗化的主角。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大学兴起;文化教育上:突破了单一的神学教育,世俗教育出现;阶级结构上:新式的社会阶层出现,引导了社会思潮变革。
【点评】西欧中世纪大学:
1、特点:(1)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2)目的: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3)体制: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4)课程: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
(5)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2、意义: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表现(共1小题)
16.【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英国亨利八世改革,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但是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故C为正确答案。
A、B、D均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英国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改革的特点:①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②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共8小题)
17.【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强行剥夺尼德兰17省的自治权,还利用宗教裁判所残酷压迫新教徒;据统计,腓力二世在位期间,在尼德兰因宗教迫害而外迁的潮流中,有上万名熟练工匠逃至英国”。
【解答】由于受到宗教迫害,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逃到英国,这说明技术人才的流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C正确;
题干主旨是西班牙对于尼德兰的统治而非殖民争霸,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
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6世纪开始,修女们则跨出修道院走进婚姻殿堂,16世纪末,修道院在很多国家消失”。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开始,修女由独身到走进婚姻殿堂,修道院逐渐消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7年,欧洲爆发宗教改革,其中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下令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所以A正确;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所以B错误;
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所以C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女性政治地位,所以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宗教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在瑞典,路德教会把识字当作入会的条件。学习文化成为信徒必须具有的条件……”可得出宗教改革推动了识字率的提高,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
宗教改革否定教会的作用,排除A;
资本主义萌芽在宗教改革前,排除B;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欧洲宗教改革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0.【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王权与市民阶级在反对封建世俗贵族和教会僧侣的斗争中,在统一民族国家的斗争中暂时达成一致,这成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觉醒的表现”的主旨,结合宗教改革的影响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王权与市民阶级在反对封建世俗贵族和教会僧侣的斗争中,在统一民族国家的斗争中暂时达成一致,这成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觉醒的表现”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觉醒,从而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故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夸张,故A项错误;
宗教改革不是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故B项错误;
宗教改革斗争的矛头主要是天主教会,并不是动摇基督教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洗礼由教士变为俗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体现出路德派简化宗教仪式的主张,故A项正确;
宗教改革后人们仍然信仰宗教,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故B项错误;
C项中的“彻底”说法绝对化,排除;
因信称义强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改变了信仰的形式......提高了方言的地位”进行分析。
【解答】由材料“改变了信仰的形式......提高了方言的地位”,可知这一运动是宗教改革,故B项正确;
A项是德、法和解,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故A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国家利益、宗教矛盾是近代欧洲分裂的根源,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3.【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考生可结合材料“当神圣罗马帝国在反抗罗马教廷的斗争泥潭中无法自拔之际,欧洲其他地方的君主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力,强化了对税收的控制能力,逐渐成长为实力强大的主权国家”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地方君主趁神圣罗马帝国反抗罗马教廷的有利时机,纷纷加强了统治权,成长成为强大的主权国家,说明的是宗教改革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A正确;
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是在1555年《奥格斯堡条约》上,C排除;
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4.【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把世俗和宗教权威合到一起,因而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同时,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种族的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
【解答】从欧洲宗教改革“把基督教社会按统治者的宗教偏爱而划分”可推出①正确;
从“把世教权威合到一起”可推出③正确;
从“把世俗制度扩大至整个民族”及“人们不仅知道有其他人民,而且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语言、趣味、文化习惯和宗教”可推出④正确;
②在题干材从体现,它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实现的,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3/25 20:49:0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