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五分册中国近代史1840年1919年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之路。第一单元单元主线:内忧与外患内容要点:两次鸦片战争(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内忧)
洋务运动 在内忧与外患刺激下的反应第一课考纲要求: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B);
(2页1、2自然段)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A);
(3页1自然段)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
(3页3自然段)
《南京条约》的影响(C)
(4页1、2、3自然段和5页1、2自然段)鸦片战争
(1840-1842)国际:
国内:虎门销烟清朝战败
被迫签定
《南京条约》
(1842年)结果背景直接原因(导火线)对华影响割地
赔款
开埠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地建屋社会性质变化
经济结构变化
社会矛盾变化
革命任务变化
历史分期变化
社会思潮变化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对外
社会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过程
意义 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武力侵华的开端。战争的胜负显现了中西社会发展的差距,也击碎了中国人的“天朝上国”迷梦。
《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自此,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境地;也不可否认鸦片战争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香港》
(1)诗中的“我”、“母亲”、“海狮”各指什么?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有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2、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试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种观点。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1、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块浮雕是虎门销烟图(如下图),这一安排的意义在于该事件
A.揭开近代国人奋起抗外辱序幕
B.成功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
C.弘扬林则徐学习西方远见卓识
D.告诫后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2、观察右图,《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的中国领土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①②③④3、判断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中国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
D.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发生变化4、鸦片战争爆发前,文人汪仲洋认为:西方人长腿不能弯曲,不能奔跑和跳跃,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林则徐也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认识基于清朝的
A.闭关政策 B.文字狱 C.重农抑商 D.吏治腐败 5、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是指
A.中国的经济成了列强经济的附庸
B.中国政府变成了列强统治和侵略中国的工具
C.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
D.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6.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
①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②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慢略
③ 反对资产阶级压迫 ④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列强大批人侵中国
C.中国开始卷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8.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标志着闭关锁国国政策的结束
B.奠定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
C.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D.传播了以法治国的思想 9、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最早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战争请思考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洲东部,一个在欧洲西部 ,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且耗时数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会爆发战争呢?”当时中英两国基本状况如何?
亚当·斯密:“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一个顶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
耕耘得最合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可是看来她长久以来
已在停滞状态。”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史学家戴逸的观点:“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
笼罩着。18世纪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
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
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
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
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
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
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死去。????????????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6页 材料一 1792 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任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脆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 摘编自《清实录》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前中英基本情况对比封建社会晚期,
危机四伏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
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自然经济占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英国1840率先
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工厂、强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坚船利炮,成为海上霸主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禁锢民主思想启蒙思想勃兴,成为社会变革发展
的思想动力闭关锁国对外扩张闭关锁国并不是断绝所有的对外交往,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弱强(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君主专制盛极而衰,装备陈旧阶级矛盾激化危机四伏长期保持宽松稳定局面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积极对外
殖民扩张国内: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虚骄自大对外闭关锁国中国成为
侵略目标战争背景拓展海外市场人多;衰落显露出工业文明强劲的扩张态势;
中国被侵略证明落后挨打的历史道理!鸦片输入的危害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政治腐败,
减少其税收和财政收入
削弱军队战斗力严重危害了
清朝统治严重摧残吸食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林则徐上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
鸦片泛滥将使“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
充纳之银”。 禁烟运动
(直接原因)销烟池遗址
①背景:
鸦片走私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1839年,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走私 ②时间、地点、人物、过程: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鸦片。 ③意义:
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虎门销烟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 发动战争战争原因侵略借口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定《南京条约》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⒈签订时间:1842年8月 ⒉主要内容 ①赔款2100万银元; ②割让香港岛; ③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⑤附件内容: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地点(1842)
*香港 中英《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南京条约》
内容赔款
开埠
割地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最惠国待遇
租地建屋(史)加剧国家财政、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的东南沿海
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逐步卷入
世界资本主义市场(1)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中国的 领土主权司法主权 关税主权 贸易主权 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国家危害
影响(论) 《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开端 五口通商的东南沿海
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逐步卷入
世界资本主义市场(1)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中国的 A.领土主权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贸易主权 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性质
1、社会性质 2、经济结构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的矛盾 4、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民族民主革命的近代史时期 6、思想领域:继承并发展“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改革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林则徐《四洲志》 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5、历史分期 随着鸦片战争后社会的转型、历史任务的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从古代史阶段过渡到近代史阶段 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武力侵华的开端。战争的胜负显现了中西社会发展的差距,也击碎了中国人的“天朝上国”迷梦。
《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自此,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境地。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鸦片战争在中国引起了一场革命” “会看到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1——22近代中国:沉沦与进步 怎样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认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因为:
政治上,由于受列强侵略,中国的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不断遭到破坏,已不再完整,但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从未被列强灭亡;
经济上,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不断增长中产生了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并且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并登上近代历史舞台后,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运动。
这一切都说明 1840年以后的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但同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增长,却在近代始终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而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1、19世纪前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为扩大销售、原料市场,在全球范围进行殖民扩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的主要侵略目标。(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统治者仍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欧美):
社会总体状况: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经 济:资本主义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成了现代
工业体系,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
强国;
政 治: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君主
立宪政体,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发展;
文 化:启蒙思想勃兴,成为社会变革发展的思想动力;
对外关系上: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全球殖民扩张(需要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军事:坚船利炮,成为海上霸主),
号称“日不落帝国”;
社 会:长期保持着宽松稳定的局面。中国:
社会总体状况: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经 济:依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
政 治:封建君主专制盛极而衰
文 化:实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禁锢民主思想
对外关系:实行闭关锁国(并不是断绝所有的对外交往,而是严格
限制对外交往),夜郎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
梦之中(军事:装备陈旧);
社 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危机四伏。材料1:“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南京条约》
材料4:“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二千一百万员,大皇帝准为补偿” ——《南京条约》
材料3:“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南京条约》
材料2: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协定关税开五口岸赔款将以下材料内容归纳成要点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2:《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3: 《虎门条约》规定:“……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任……” 租地造屋——“租界”“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将以下材料内容归纳成要点1842年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片面最惠国待遇”造成的危害是全面破坏中国主权?
?
因为“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享受了最惠国待遇,无论哪个国家享受的什么优惠待遇,它也就可以享受到了。最惠国待遇是通过条约确定的,一般应该是相互的。可是在旧中国,由于中国的落后无法与外国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因此,只能是外国到中国来享受各种特权,而中国无法到外国去享受特权,这就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就等于把各种特权无偿地让给了西方列强,因此,它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材料1说明司法主权遭破坏。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片面最惠国待遇”造成的危害是全面破坏中国主权?
?
答:因为“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享受了最惠国待遇,无论哪个国家享受的什么优惠待遇,它也就可以享受到了。最惠国待遇是通过条约确定的,一般应该是相互的。可是在旧中国,由于中国的落后无法与外国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因此,只能是外国到中国来享受各种特权,而中国无法到外国去享受特权,这就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这就等于把各种特权无偿地让给了西方列强,因此,它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