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手舞足蹈 蹈:跳动
B.无缘无故 缘:沿,顺着
C.山崩地裂 裂:破开,开了缝
2.下列词语分类有误的一项是( )。
A.风和日丽 月朗星稀 桃红柳绿 B.膀大腰圆 挽弓搭箭 亭亭玉立
C.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掩耳盗铃 D.视死如归 刚正不阿 大公无私
3.下列加点的多音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涨红(zhàng) 投奔(bèn) 蒙古(měng)
B.家雀(què) 投降( xiáng) 弯曲(qū)
C.露出(lòu) 角色(jiǎo) 要求(yāo)
D.钉子(dīng) 旋转(xuán) 将领(jiāng)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金榜题名(写上,签署)
B.著书立说(写文章,写书)
C.顽固不化(愚蠢,愚笨)
D.呆若木鸡(死板,发愣)
5.选词填空。
横贯 横卧
1.宽阔的钱塘江( )在眼前。
2.那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 )江面。
二、填空题
6.课内文段赏析。
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正如刘禹锡《浪淘沙》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7.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
2.形容隐隐约约。( )
3.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
4.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
5.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照样子,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静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江大潮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zhèn)得颤动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好像( )。顿时( ),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
10.给文章空白处补充完整。
11.解释“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时间顺序把这段话分成两层,用“|”标出。
13.第一层写江潮要来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阅读
那条白色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江面。在近些,只见白浪(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4.将上面文段补充完整。
15.用“ ”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该句的本体是 ,喻体是 。
16.这段话从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17.用“﹏﹏”画出文段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作者这样描写的好处是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是(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8.作者是按照_________的观察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从“向我们移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理解词语基础上理解生字意思。
A项,正确。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脚跳跃。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蹈:跳动。
B项,错误。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缘:原因、缘由。
C项, 正确。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裂:破开,开了缝。
2.B
【解析】
【详解】
A都是与风景有关。
B膀大腰圆和亭亭玉立是写人的外在形象,弯弓搭箭是写人的动作。
C三个词语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历史故事。
D都是形容人的品质。
3.A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字音。
B错误。家雀(què)应为qiǎo。
C错误。角色(jiǎo)应为 jué。
D错误。将领(jiāng)应为jiàng。
4.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A.正确。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 指科举得中。题:写上,签署。
B.正确。著书立说:撰写著作,创立学说,泛指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工作。著:写文章,写书。
C.不正确。顽固不化:坚持保守或反动的立场观点,拒不改变。顽:坚持、坚守。
D.正确。呆若木鸡:死板板的,好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呆:死板,发愣。
5.横卧 横贯
【解析】
【详解】
略
6.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与诗句的理解记忆。答题时,学生需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在联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诗句,注意“涛”不要写成“滔”,“触”不要写成“出”。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内容是:“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其中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描写的情景与课文《观潮》中第4自然段的这几句话相对应:“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7. 人山人海 若隐若现 风平浪静 齐头并进 人声鼎沸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看出根据意思写词语。可以从与意思具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找。
1.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2.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3.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比喻平静。
4.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5.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8. 学校还没有放学,校门口接孩子的人群早已人山人海。 江面上笼罩着薄雾。 难道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解析】
【详解】
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包含“还没有……人山人海”的句子,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3.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
1.学校还没有放学,校门口接孩子的人群早已人山人海。
2.江面上笼罩着薄雾。
3.难道钱塘江大潮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9.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解析】
【详解】
略
10.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沸腾
11. 人声喧闹的意思。 春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都急着看舞狮子表演呢!
12.在“过了一会儿”前面分层。
13. 江面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江潮来时的特点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了一条白线。
【解析】
略
14.横贯 翻滚 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1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浪潮 千万匹白色战马
16. 形状 声音 大潮来时的景象
17.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浪潮来时的声势浩大。 C
18. 由远及近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解析】
14.
考查课文默写与填空,注意不写错别字,不加字。不漏字。
15.
考查对修辞的理解。文中的这句话“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一个比喻句,句子中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
16.
考查了内容理解及概括。结合第二自然段可知,文段从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17.
考查了修辞手法。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浪潮来时的声势浩大。选项A、B都是夸张手法,C选项是比喻手法。
18.
考查了作者的观察顺序。结合内容理解,“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可知,“向我们移来”“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这几个词组可以看出作者按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