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18 牛和鹅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是在路上碰到鹅,我们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B.虽然它远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但我极高兴地接受了它。
C.即使嵌上滚珠,也钉上铁钉,冰尜儿都不会裂开。 D.鹅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2.给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在路上碰到鹅, 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
A.要是…就… B.不仅…而且… C.即使…也… D.虽然…但是…
3.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 )(多选)
A.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B.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
C.不能相信别人的话。
4.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我觉得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是我们平白地欺负它干吗?( )
A.牛看得我们比它大,只要牛不惹我,我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欺负它了!
B.通过对鹅的态度转变,也懂得了以后对牛的态度,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B.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C.鹅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二、填空题
6.想一想,你能准确地给词语找朋友吗?试试吧!
近义词:
思索( ) 推测( ) 疲劳( )
夸奖( ) 抱怨( ) 淘气( )
反义词:
成功( ) 复杂( ) 迟钝( )
抽象( ) 冷淡( ) 懒惰( )
7.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____________,后来金奎叔帮忙____________,此后再也不怕鹅的故事。课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仿写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巨人终于明白清楚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只画眉鸟在枝头兴奋地叫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早晨来到学校,就看到同学们幸福的笑脸和广播里欢乐的歌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兵马俑让中国人感到骄傲。(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一个词,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它。
害怕 生气 快乐 着急 伤心
例:写“害怕”:
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妈妈一走,我就把屋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然后钻进被窝,蒙上头,大气都不敢喘。
写“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前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10.用“ ”将文中表现“我”很害怕的心理描写的句子画出来。
11.“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前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这句写出了( )
A.鹅对“我”的喜欢 B.“我”的胆小懦弱 C.“我”对鹅的放任 D.鹅的凶狠
12.这段话主要写的是“我”被追时的惊慌失措,是通过______描写、心理描写和______描写等表现出来的。
阅读理解
明星的悲剧
有一个鸡蛋,长得又大又漂亮。同伴们很羡慕她,把她当成鸡蛋明星。
有一天,明星照照镜子,发现自己美丽的身上有一层薄薄的白霜,她想,这白霜很影响她的容貌,就来到水龙头前准备洗澡。
同伴们见了 纷纷嚷道 明星 这白霜盖住身体上的气孔 保护你的健康 可万万洗不得呀
“你这一洗,该死的细菌就会从气孔进入你的身体啦!”
“是呀,你洗澡以后,身体里的水分也会顺着气孔蒸发掉的。”
“真是多管闲事!”明星小声咕哝着。她并不理睬同伴们的劝告,洗了个痛快澡,然后在镜子前欣赏:“我真是太漂亮了!”
二十多天过去了,主人要做饭招待客人,同伴们一个个都被请走了,只剩下明星一个。主人仔细地打量她一番,把她摇了摇,最后叹了一口气,把她扔进了垃圾堆。明星的身子被摔破了,流出了一股臭水,这时她才醒悟过来,后悔了,可是已经太晚了。
13.给第3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4.给下列带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A、醒悟( )
①酒醉或麻醉后神志恢复正常 ②睡眠状态结束 ③觉悟到
B、洗了个痛快澡( )
①舒畅;高兴 ②尽兴 ③爽快;直率
15.文中的“同伴”是指____________。文中表示“说”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鸡蛋上白霜的作用是: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17.“这时,她才醒悟过来”, 鸡蛋明星醒悟到什么?
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关联词的运用。
A.正确。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用条件关联词“要是……就…… ”相连。
B.正确。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用转折关联词“虽然……但…… ”
C.不正确。“嵌上滚珠,钉上铁钉”和“冰尜儿都不会裂开。”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用条件关联词“无论……还是…… ”相连。
D.正确。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用转折关联词“虽然……可…… ”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这是假设关系,选A。
3.AB
【解析】
【详解】
《牛和鹅》是著名儿童文学家任大霖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最后导致改变事物的结果。课文给我们的启发: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不要盲目的恐惧,也不盲目地欺负别人。选项C与文章不符。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辨析。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牛和鹅》这篇课文写了“我”因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这句话,常欺负牛,怕鹅。在遭到鹅袭击时,怯懦、不敢还击,金奎叔将鹅制服,鼓励我不要怕鹅,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学生需对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理解,可根据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手法,学生平时要多阅读,才能迅速判断出修辞手法。
A项: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稻田”比作了“银毯”,形象写出了稻田在皎洁月色下的美丽状态,故A项正确;
B项:该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虱子”比作了“车轮”,同时夸张地写出虱子的形态之大,故B项正确;
C项:该句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故C项不正确。
6. 思考 猜测 疲顿 称赞 埋怨 调皮 失败 简单 机敏 具体 热情 勤劳
【解析】
略
7. 被鹅追赶 赶走了鹅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故答案为:被鹅追赶 赶走了鹅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8. 这么高的天都峰我能爬的上去吗?能。 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画眉鸟叫着。 我早晨来到学校,就看到同学们幸福的笑脸,听到广播里欢乐的歌声。 秦兵马俑难道不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吗?
【解析】
略
9. 生气 小明被小红欺负了,他此时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解析】
略
10.我想,它一定把我咬死了。
11.D
12. 动作 语言
【解析】
【分析】
10.
此题考查学生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人物描写的常用方法有: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文中“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是对作者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11.
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文中的“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这句写出了鹅的凶狠。
12.
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可知,文中的这段话主要写的是“我”被鹅追赶时的惊慌失措,是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表现出来的。
13., :“ , , , !”
14. ③ ②
15. 其他的鸡蛋 嚷 咕哝 劝告
16. 盖住身体上的气孔,防止细菌进行体内 防止水分蒸发
17.(1)身上的白霜是有用的;(2)同伴们的劝告是正确的。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