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综合练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综合练 (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16: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与其他三句意思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B.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C.人类难道不是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吗?
D.人类不是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
2.“其他昆虫,如螳螂、蜻蜓、蜗牛,它们的家又在哪里呢?”结合《蝴蝶的家》一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来的?( )
A.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来的
B.从写法上提出来的
C.从得到启示的角度提出来的
D.从创作目的提出来的
3.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虽然)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物支起来。
B.(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C.(只要)有人告诉我蝴蝶的家在哪里,我(就)不着急了。
D.科学(如果)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下列句子中词语选填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1)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 ),其( )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 )我们的生活。
(3)他( )了学习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A.改善 改观 改变 改进 B.改善 改观 改进 改变
C.改观 改善 改变 改进 D.改观 改善 改进 改变
5.以下名言警句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最合适的是哪一项?( )
①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说: ,所以当我们遇到不懂的地方时要大胆地提问;即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求教就不会明白,正如王充所说: ;李明不愿意接受别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老师提醒他: ;对待学习,我们既要广泛地学习,也要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实行,正所谓: 。
A.① ③ ④ ② B.① ④ ③ ② C.④ ③ ① ② D.④ ③ ② ①
二、填空题
6.根据阅读积累填空。
1.《暮江吟》一诗中“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露珠圆润、新月如弓的夜景。
2.宋代诗人卢钺的《雪梅》一诗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借梅雪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老师在指导我们写作文时,常用苏轼的名句“______,______”来教育我们写作时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诗句“______,______”蕴含的哲理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其中谚语“八月里来雁开门,____”就预示着“霜降”这一节气快要到了。请你再写一句与节气“立秋”有关的谚语:“______,____。”
5.几场秋雨,带走了夏季的炎热,气温一下子低了很多,妈妈一边给我穿厚衣服,一边告诉我:“______,______。”
7.日积月累。(补充成语)
1.尺有所短,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时不再来。
3.差之毫厘,_________________。
4.病从口入,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驷马难追。
6.比上_________________,比下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水和人烟。(改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机在夜里飞行。(扩句,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至两个描述一种情景。
逐渐 忽然 顿时 一会儿工夫
_________。
2.我和阿妈在溪岸走着。(把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
3.仿写句子。
(1)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_________。
(2)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仿写句子)
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白荷
①春末夏初,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白荷禁不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引诱,慢慢地从睡梦中苏醒了。
②静悄悄的,泥水中开始冒出一支支嫩绿色的小荷角,默默地立在池中,也有的平躺在水面上,偶尔有一两只蜻蜓立在荷尖上,使小荷角增添了几分生气。
③在微风的爱抚下,小荷逐渐长大了,嫩绿色的荷角慢慢地舒展成一个圆形的大盘子。再过几天,你看到的再不是什么“大盘子”,也不是原先嫩绿的小荷角,呈现在你眼前的已是一把把碧绿晶莹的“小雨伞”。不是我夸大其词,长大以后的荷叶真像一把小雨伞,细长带刺的“伞柄”顶住又大又圆的“大伞帽”,笔直地挺立在荷池中。你可别小看这些碧绿的“小雨伞”,告诉你,它的用处可大呢。不管谁感冒发烧,只要将它摘下煮水喝,保证“叶到病除”。夏季喝了可以避免中暑,还能够提神醒脑呢!
④盛夏,在这些“小雨伞”旁边,长出了一支支浅绿色的小花蕾。小花蕾慢慢长大了,洁白似玉的花瓣轻轻地展开。啊,花瓣白中带点儿浅绿,一片片有规律地围成一圈,中间是一个淡黄色的小莲蓬,朴素而淡雅,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穿白色衣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这样美丽的花朵,如果不亲眼看到,谁会相信是从又黑又脏的泥水中长出来的?荷花也可以泡水喝,你将荷花瓣剪下洗净,放在杯子中,再冲上水,加点儿白糖,然后盖上杯盖泡几分钟。当你揭开杯盖,一阵清香使扑鼻而入,那清凉甘甜的味道使你久久难忘。
⑤随着夏天的消逝,秋天的来临,荷花逐渐枯萎了。然而它为人类贡献出了最后两样“宝贝”——莲子和莲藕。莲子既可吃,也可入药。莲藕嫩脆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10.文章的开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拟人 B.比喻 C.白描 D.排比
11.文中写了白荷几方面的特点?( )
A.一个方面 B.两个方面 C.三个方面 D.四个方面
12.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
A.总分总顺序 B.时间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D.空间顺序
13.结合自己的认识,写出文中引号中的词所指的内容。
“大盘子”指( )“小雨伞”指( )“大伞帽”指( )“伞柄”指( )
A.白荷带刺的茎 B.长大后的白荷 C.刚长出不久的小荷叶 D.碧绿的大荷叶
14.白荷都具有哪些功用?
荷叶( ) 荷花( ) 莲子( ) 莲藕( )
A.既可吃,也可入药。B.治感冒发烧,能避免中暑,能提神醒脑。
C.泡水喝,清凉甘甜。D.嫩脆可口,是一道佳肴。
15.下面的句子可以用哪一句诗概括?
静悄悄的,泥水中开始冒出一支支嫩绿色的小荷角,默默地立在池中,也有的平躺在水面,偶尔有一两只蜻蜒立在荷尖上,使小荷角增添了几分生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白荷具有什么品质?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生命诞生的奇迹》,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诞生的奇迹
地球在出现海洋与陆地后,终于诞生了生命。据推断生命的诞生在40亿-38亿年前。
之前发现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约是35亿年前的化石,但2016年9月,在格陵兰岛发现了约37亿年前的岩石(叠层石),其中堆积了数层蓝藻类生物与其他堆积物。
探索生命诞生的瞬间,我们知道生命诞生的三个重要因素为水、能量、有机物(氨基酸等)。
其中,有机物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尚不得而知。
1953年,美国化学家史丹利.米勒把甲烷、氨、水蒸气等放在玻璃容器(封闭系统)中连续放电一周,得到了大量氨基酸等有机物,并提出了生命的大气起源说。但根据现有研究,生命诞生时的原始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与米勒假定的大气成分不同,因此大气起源说遭到质疑。
近年来,又有科学家提出了热水起源说与宇宙起源说。1979年,在海底深处发现了一处热水喷出口,它同时喷出了硫化氢、氨、甲烷等有机物的基本构成因素,基本具备了生命诞生的条件。
并且由于热水被海水冷却,有机物不会被热分解。
现今,我们能够确认的是,白瓜贝、管虫等生物与细菌最初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这一事实也有力说明了,热水喷出口周边是生命诞生的场所。
因为宇宙中存在上百种有机物,关于有机物的出现,认为是陨石坠落和彗星接近等将有机物带到地球这一说法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虽然现在关于有机物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生命诞生的场所,基本认为是在热水喷出口之类的环境下。
因原始大气中尚未出现氧气,所以当时出现的生命为不需要靠氧气存活的生物,即厌氧生物。
(节选自 日本博学俱乐部著《地球简史》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6月)
17.关于有机物的起源,本片段中一共提出了( )种说法。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8.下列哪一项表述与文章内容相符?( )
A.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约是35亿年前的化石。
B.生命诞生的三个重要因素为水、能量、有机物。
C.生命诞生时的原始大气成分为甲烷、氮气、水蒸气等。
D.史丹利.米勒提出了热水起源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19.美国化学家米勒的大气起源说遭到质疑的原因是( )
A.米勒的大气起源说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
B.米勒实验得到的大量氨基酸等有机物成分不纯。
C.根据现有研究,生命诞生时的原始大气成分与米勒假定成分不同。
D.米勒把甲烷、氨、水蒸气等放在玻璃容器中连续放电一周的做法不合理。
20.在几种生命起源说中,你最支持哪种观点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1.小练笔。
你还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简单写一写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A项,本句有问有答,是反问句。意思是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B项,本句是陈述句,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C项,本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意思是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D项,本句是否定句。意思是人类不是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
所以D选项与其他三句意思不相同。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课文的内容,本题考查的是课文《蝴蝶的家》本文以问题和思索为主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串首尾,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其他昆虫,如螳螂、蜻蜓、蜗牛,它们的家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中根据蝴蝶的家在哪里,从而因为思考得到启示,想想其他动物的家。所以是从得到启示的角度来提出问题的。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
A恰当。“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B恰当。“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
C恰当。“只要……就……”表示条件关系。
D不恰当。“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这里应该换成“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改善:(动)使原有情况变好一些。
改观:(动)①改变原来看法。②原来的样子改变成新的面貌。
改进:(动)改变原来状况,使有所进步
改变:(动)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
(1)根据“大大”一词可以看出是原来的样子改变成新的面貌。选择改观,后面一个空是和原来相比好一些,用“改善”。
(2)“改变生活”固定搭配。
(3)“改进方法”固定搭配。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积累,注意结合语境作答,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第一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
第二空,“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有学问的有才智的人,靠努力学习,而成才,多问才能明白懂得更多知识。
第三空,“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第四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故选C。
6.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雪却输梅一段香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雁儿脚上带霜来 立了秋 把扇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意思是: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宋代的《雪梅》,全诗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4.“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意思是:天气变冷,大雁往南飞。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与节气“立秋”有关的谚语: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立了秋,凉飕飕。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了秋,把扇丢。
5.根据语境应填“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为立秋之后差不多两个半月的属时间就是立冬了,在这期间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若是下了十场秋雨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加厚衣服了,而十场秋雨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非得是十场雨。
7. 寸有所长 机不可失 谬以千里 祸从口出 一言既出 不足 有余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3.“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形容开头稍有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4.“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谚语,指病毒常常因饮食不注意而入侵,灾祸往往因说话不谨慎而引起。
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四匹马的车也追不回,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再收回。强调说话要算数,不能反悔。
6.“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8. 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凉爽的季节。 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崭新的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既……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表示两个方面都具备,造句为:秋天既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又是一个凉爽的季节。
(2)排比句:指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如: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3)扩句,把“夜里”和“飞机”前面加上修饰词即可。如:崭新的飞机在漆黑的夜里飞行。
9. 乌云越聚越密,天逐渐阴暗起来,一会儿工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和阿妈在月光闪闪的溪岸静静地走着。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什么?是教师。 是谁引领我们攀登科学的高峰?是敬爱的老师。
【解析】
【分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词语造句能力。做这类题,要根据给出的几个情景信息词,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可以说,情景想好了,写好了,这个句子也就扩展成功了,但是关键一点是要情景的描述要语句通顺连贯,同时还要注意所选用的表达方式要恰当。解答本题要认真分析题干要求,题干要求“选择一至两个描述一种情景”,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本题时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述出来,扩写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同时还要注意选用恰当地表达方式,做到扩写内容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此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能力。扩写句子时,在原句中加上修饰语,使句子更为具体形象,充实丰满即可。
我们可以在“溪岸”前加“月光闪闪的”或“崎岖的”等修饰性词语;在“走着”前加“高兴地”“慢慢地”“静静地”等修饰性词语。
3.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1)(2)句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我们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爸爸是工程师吗?是的。
10.A
11.C
12.B
13. C B D A
14. B C A D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6.朴素、淡雅,无私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一生。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引诱”意思是诱导,劝导。“苏醒”指昏迷后醒过来。引申为醒悟。文章赋予了“白荷”和“大自然美丽景色”人的行为。运用的是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
1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①——③段着重写了荷叶的形态,第④段写荷花的形态及食用价值,第⑤段写荷的功能。所以是写了白荷三个方面,及外形美丽、功能多样、亦可食用。选项C正确。
12.
本题考查文章叙述顺序。
文段中有明显表示时间的词语,比如春末夏初、盛夏、随着夏天的消逝,秋天的来临等表示时间的词语。选项D正确。
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通过“再过几天,你看到的再不是什么“大盘子”,也不是原先嫩绿的小荷角,呈现在你眼前的已是一把把碧绿晶莹的“小雨伞”。不是我夸大其词,长大以后的荷叶真像一把小雨伞,细长带刺的“伞柄”顶住又大又圆的“大伞帽”,笔直地挺立在荷池中。”这些内容可以找出对应答案。
1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过第③段内容“你可别小看这些碧绿的“小雨伞”,告诉你,它的用处可大呢。不管谁感冒发烧,只要将它摘下煮水喝,保证“叶到病除”。夏季喝了可以避免中暑,还能够提神醒脑呢”第④段内容“荷花也可以泡水喝,你将荷花瓣剪下洗净,放在杯子中,再冲上水,加点儿白糖,然后盖上杯盖泡几分钟。当你揭开杯盖,一阵清香使扑鼻而入,那清凉甘甜的味道使你久久难忘”,第⑤段内容“莲子既可吃,也可入药。莲藕嫩脆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可得出对应答案。
15.
本题考查古诗识记积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宋代杨万里《小池》,句意: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全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表达。
可以从白荷的功能和价值进行陈述。最后第⑤段中的关键信息“然而它为人类贡献出了最后两样“宝贝”——莲子和莲藕”也可以分析出白荷对人的价值。
17.B
18.B
19.C
20.我支持热水起源说。因为科学家在1979年,在海底深处发现了一处热水喷出口,它同时喷出了硫化氢、氨、甲烷等有机物的基本构成因素,基本具备了生命诞生的条件。并且由于热水被海水冷却,有机物不会被热分解。现今,我们能够确认的是,白瓜贝、管虫等生物与细菌最初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这一事实也有力说明了,热水喷出口周边是生命诞生的场所。
【解析】
【分析】
17.
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能力。文中美国化学家史丹利.米勒提出了生命的大气起源说;有科学家提出了热水起源说与宇宙起源说。可以看出有三种说法。
18.
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能力。
A:从第二自然段“之前发现最古老的生物化石约是35亿年前的化石,但2016年9月,在格陵兰岛发现了约37亿年前的岩石(叠层石)”可以看出最古老的是37亿年前的,不是35亿年前。表述错误。
B:从文中“我们知道生命诞生的三个重要因素为水、能量、有机物(氨基酸等)。”可以看出表述正确。
C:根据美国化学家史丹利.米勒提出了生命的大气起源说,我们知道生命诞生时的原始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C选项表述错误。
D:从句子“因此大气起源说遭到质疑。”可以看出美国化学家史丹利.米勒提出了生命的大气起源说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支持。
19.
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能力。
此题根据题干可以将答案定位到第五自然段,从第五自然段“但根据现有研究,生命诞生时的原始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与米勒假定的大气成分不同,因此大气起源说遭到质疑。”中可得出答案。
20.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选择支持的观点,根据文章说出理由即可。
21.台灯与蜡烛
有一个人得家里有一盏漂亮的台灯,小主人还给它做了一些装饰品放在上面,就像给台灯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服,小主人很喜欢它,天天帮它把表面上的灰尘擦得干干净净。
有一天,小主人去上学。台灯心里就想小主人天天用我,我就是小主人的得力助手,谁也比不上我。不禁有些骄傲起来。它突然看见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有一支蜡烛,它全身落满了灰。台灯昂着头对蜡烛说:“旁边的那个蜡烛,你自己看看你土里土气的,全身都落满灰。你再看看我多干净,多漂亮,小主人天天给我擦身上的灰尘,你永远也比不上我!”旁边的蜡烛说:“台灯兄弟,你的确比我漂亮,我们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不应该这么骄傲!”
正说着话,停电了。台灯想:不好!没有电我怎么为小主人照亮呀!这时小主人拿起角落里的蜡烛点燃了。蜡烛燃烧起来,直到生命结束。小主人跟蜡烛说:“你的精神真伟大,还是你最好呀!”台灯听了后想:我以后不能用我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
是啊!每个人都有长处,更有短处,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
【解析】
【详解】
话题作文,写一篇你知道的童话故事。叙述一下你听过的、读过的童话故事即可。写清人物、故事情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