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级
高一
学 科
化学
版 本
人教实验版
内容标题
专题三:高考题精选
编稿老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专题三:高考题精选
二. 重点、难点
1. 掌握高考考试特点和难度,在学习中学成适合的学习方法。
2. 了解当前所学知识在高考的高度如何综合考察。
三. 具体内容
根据高考的难度,我们在这个专题里将第一学期所学知识加以深化和提高
(一)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反应顺序
电子得失守恒的运用是重要的计算方法
(二)离子反应
重点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即生成沉淀、气体、水或弱电解质。
离子共存问题也是利用了离子反应的条件。
(三)元素化合物
对于物质的基本性质熟悉,并对于各反应间对于计算的影响考虑全面。
(四)物质的量浓度
注意基本计算公式和其他浓度计算方式的结合。
【典型例题】
[例1]已知:2Fe3++2I-=2Fe2++I2;2Fe2++Br2=2Fe3++2Br-。
(1)含有1mol FeI2和2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2mol Cl2,此时被氧化的离子是___,被氧化的离子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
(2)如果向原溶液中通入3mol Cl2,则被氧化的离子是______,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_。
(3)若向含amol FeI2和bmol FeBr2溶液中通入cmol Cl2,当I-、Fe2+、Br-完全被氧化时,c为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I-、Fe2+;I-为2mol、Fe2+为2mol;I-、Fe2+、Br-;I2为1mol、Fe3+为3mol、Br2为0.5mol;3(a+b)/2
解析:该题应用了同一种氧化剂和不同还原剂反应的先后顺序。
[例2]将足量稀盐酸加入到下列固体混合物中,只能发生一种反应的是( )
A. Mg、AlCl3、NaAlO2 B. KNO3、NaCl、CH3COONa
C. NaClO、Na2SO3、BaCl2 D. 、FeSO4、NH4HCO3
答案:B
解析:考虑题中要求只发生一种反应,要考虑组内离子之间和氢离子相互的作用。
[例3]在某种接近中性的含Na+的溶液中,可能还存在NH4+、Fe2+、Br-、
CO32-、I-、SO32-等6种离子中的几种。① 在原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黄色;② 向呈橙黄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③ 橙黄色不能使淀粉变蓝。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推断,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为( )
A. NH4+、Br-、CO32- B. NH4+、SO32-、I-
C. Fe2+、I-、SO32- D. Fe2+、CO32-、I-
答案:C
解析:该题为离子共存问题,要求根据条件逐步推断,要保证每一步推断全面。
[例4]将一小块表面部分氧化成淡黄色物质的金属钠投入水中,反应后在标况下收集到气体1232mL,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2L,测得溶液的OH-的浓度为0.1mol/L,求钠的百分含量?
答案:74.4%
解析:关键在于分析各物质的成分有哪些来源。
[例5]在一定温度下,某无水盐R在水中溶解度为23g,向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Bg该无水盐,保持温度不变,析出R的结晶水合物Wg,从原饱和溶液中析出溶质R的质量为( )
A. 23(W-B)/123g B. 22(W-B)/77g
C. 23(W-B)/100g D.(W-77B/23)/g
答案:A
解析:利于物质结晶来解题,析出的物质为饱和溶液作为本题的入手点。
[例6]已知某饱和溶液的:① 体积;② 密度;③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④ 溶质的摩尔质量,要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上述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 )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物质的量和质量分数的推导计算公式来判断。
[例7]向一种溶液中滴加另一种溶液后,溶液的颜色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 硫酸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C. 碘水中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
D.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滴加亚硫酸钠溶液
答案:A
解析:利用物质的性质和现象来判断。
[例8]把7.2g铁粉投入40mL某HN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1.6g,产生NO和NO2的混合气体0.08mol。则原H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3.5mol/L B. 4.5 mol/L C. 7.0 mol/L D. 9.0 mol/L
答案:C
解析:注意铁粉剩余的隐含意义为生成铁+2价,再利用元素守恒计算。
【模拟试题】
1. 在100mL含等物质的量的HBr和H2SO3的溶液里通入0.01mol Cl2,有一半Br-变为Br2(已知Br2能氧化H2SO3)。原溶液中HBr和H2SO3的浓度都等于( )
A. 0.0075mol/L B. 0.0018 mol/L C. 0.075 mol/L D. 0.08 mol/L
2. 根据以下实验事实,判断四种微粒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 向FeCl3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加入CCl4振荡,CCl4层呈紫色
② 向FeCl2溶液中加入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呈红色
③ 向KMnO4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振荡后紫色褪去
A. I2>Cl2>Fe3+>MnO4- B. MnO4->Cl2>Fe3+>I2
C. Cl2>I2>Fe3+>MnO4- D. Fe3+>MnO4->Cl2>I2
3.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 Cu与HNO3溶液;② Cu与FeCl3溶液;③ Zn与H2SO4溶液;④ Fe与HCl溶液。由于浓度不同而能发生不同氧化反应的是( )
A. ①③???? ? B. ③④????? C. ①②??? ?? D. ①③④
4. 将5.4 g Al 投入到200.0 mL 2.0 mol·L-1的某溶液中有氢气产生,充分反应后有金属剩余。该溶液可能为( )
A. HNO3溶液 B. 溶液 C. H2SO4溶液 D. HCl溶液
5. 某非金属单质A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B。B为气体,其体积是反应掉氧气体积的两倍(同温同压)。以下对B分子组成的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
A. 有1个氧原子????? B. 有2个氧原子
C. 有1个A原子????? D. 有2个A原子
6.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9 g D2O中含有的电子数为5 NA ?
B. 1 mol MgCl2中含有的离子数为2 NA
C. 1 mol CH4分子中原子氢总数为4 NA
D、7.1g C1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A
7. 下列物质不会因见光而分解的是( )
A. NaHCO3 B. HNO3 C. AgI D. HClO
8. 今有0.1mol/L Na2SO4溶液300mL,0.1mol/L MgSO4溶液200mL,0.1mol/L 溶液100mL,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之比是( )
A. 1:1:1 B. 3:2:2 C. 3:2:3 D. 1:1:3
9. 可以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NaOH B. NH3·H2O C. AgNO3 D. BaCl2
10. 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一种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区别的是( )
A. MnO2、CuO、FeO B. 、K2SO4、NH4Cl
C. AgNO3、KNO3、Na2CO3 D. Na2CO3、NaHCO3、K2CO3
11.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
NH4+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12. 6.4g铜与过量的硝酸(8mol/L 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H+为nmol,此时溶液中所含NO3-的物质的量是( )
A. 0.28mol B. 0.31mol C.(n+0.2)mol D.(n+0.4)mol
【试题答案】
1. D 2. B 3. A 4. D 5. A 6. C 7. A 8. D 9. A 10. D
11. C 12. C
【试题解析】
1. 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Br2能氧化H2SO3,说明还原性Br2<H2SO3,因此Br-能反应,说明H2SO3已经反应没了,所以设他们的物质的量都为X,则代入H2SO3的X,HBr的X/2,算出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之和应为0.01mol,可以解出X。
2. 根据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的原则判断顺序。
3. 考察浓度不同的氧化剂的氧化性的不同。
4. 利用得失电子守恒,5.4gAl,转移0.6mol电子,所以选项中电子转移数不到0.6mol的,才能保证Al剩余,只有D中氢离子转移电子数为0.4mol,少于铝。
5. 根据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氧气和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氧原子之比为2:1,所以为1个氧原子,而A的化合价未知,所以不能确定个数。
6. A中D表示氢的一种原子氘,其中子数为1,所以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因此9g不是0.5mol,所以错误;B中1molMgCl2中含3mol离子,所以应为3;D中1molCl2反应转移1mol电子,所以7.1g为0.1mol,应转移0.1mol。
7. 碳酸氢钠是受热分解,见光不分解,而其余物质都必须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防止见光分解。
8. 浓度比与体积无关,用物质的量浓度×硫酸根离子的角标数。
9. 利用NH4+与OH-产生气体,Mg2+产生白色沉淀,Al3+先沉淀后溶解,Fe3+红褐色沉淀。
10. A用盐酸,一个不溶,一个产生蓝色溶液,一个产生浅绿色溶液;B用氢氧化钡,一个产生气体和沉淀,一个只产生沉淀,一个只产生气体;C用盐酸,沉淀、无现象、气体。
11. A可能是SO32-;B可能是Ag+;D可能是Ca2+。
12. 剩余的酸为nmol,结合nmolNO3-,生成的铜盐为0.1mol,其中结合0.2molNO3-,所以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