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30 21:42:45

文档简介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石景山期末)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司机开车要系安全带
B.跳高运动员起跳后继续向上运动
C.坐公交车时,要抓好扶手
D.空中下落的石块,速度越来越大
【答案】B
【知识点】惯性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A.司机开车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急刹车时,司机由于惯性向前冲出,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A不符合题意;
B.跳高运动员起跳后,由于运动员有惯性,会继续向上运动,是利用了运动员的惯性来达到一定的高度,B符合题意;
C.坐公交车时,车加速时,人由于惯性,要向后倒,车刹车时,人由于惯性,要向前倾,因此要抓好扶手,是为了防止惯性造成的伤害,C不符合题意;
D.空中下落的石块,速度越来越大,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和惯性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惯性使物体保持原有状态,利用惯性使运动的物体继续运动。
2.(2021八上·白云期末)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相对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青山 C.两岸 D.太阳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没有以青山、两岸和太阳为参照物,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间有位置变化时,是相对运动的。
3.(2021八上·昆明期末)一个物体在空中由静止竖直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假设物体突然失去重力,那么物体将(  )
A.立即停止运动
B.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运动
C.以失去重力时刻的速度继续下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继续下落,速度越来越大
【答案】C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解答】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题意可知,一个物体在空中由静止竖直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是运动的,不计空气阻力时,假设物体突然失去重力,那么物体将以失去重力时刻的速度继续下落,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C。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2021八上·尚志期末)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做加速直线运动,乙车匀速做直运动
C.在20s 3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比甲车大
D.在0 40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则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AB不符合题意;
C.在20s 3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为s甲=900m-600m=300m
甲车的平均速度为
在20s 30s内,乙车运动的路程为s乙=750m-450m=300m
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乙车的平均速度与甲车相等。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0 40s内,甲、乙两车都运动了1200m。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等,所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为匀速直线运动。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求得速度,比较即可。
5.(2021八上·麦积期末)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甲和乙 D.乙和丁
【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图甲是v-t图像,表示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为匀速直线运动,图乙是s-t图像,表示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即为静止,图丙是v-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而增大,即加速运动,图丁是s-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成正比变化,即为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图甲和图丁 为匀速直线运动;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6.(2021八上·石景山期末)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头顶球时,头会痛,说明球对头有作用力,球没有受到头的作用力
B. 图乙中,滑冰运动员冲过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是因为他受到了惯性作用
C. 图丙中,足球比赛罚球时,运动员脚踢球的作用力大于球给脚的作用力
D. 图丁中,未掷出的冰壶在水平冰面上静止时,其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答案】D
【知识点】力作用的相互性;惯性及其现象;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解答】A.图甲中,头顶球时,头会痛,说明球对头有作用力,头对球也有作用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不符合题意;
B.滑冰运动员冲过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是因为人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人受到惯性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足球比赛罚球时,运动员脚踢球的作用力等于球对脚的作用力,二者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不符合题意;
D.冰壶受到的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在冰壶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7.(2021八上·麦积期末)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闯入100m决赛,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苏炳添、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苏炳添
C.羚羊、汽车、苏炳添 D.苏炳添、羚羊、汽车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运动员苏炳添的速度
汽车的速度
羚羊的速度
因此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羚羊、汽车、苏炳添。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根据速度的大小进行比较。
8.(2021八上·方正期末)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物体在2~4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4~6 s内运动的速度是10 m/s
C.物体在0~2 s内比在4~6 s内运动的慢
D.物体在0~6 s内运动的路程是10 m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4 s内的路程不随时间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A不符合题意.
物体在4~6 s内通过路程:,则速度:,B不符合题意.
物体在0~2 s内的速度:,因为:,所以物体在0~2 s内比在4~6 s内运动的慢,C符合题意.
由图象可知,物体在0~6 s内运动的路程是60 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v=求出各段内的速度,进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9.(2021八上·弋江期中)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用时为6s,平均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0m/s,则物体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25m/s B.10m/s C.50m/s D.24m/s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全程为s,前一半路程用平均速度v1=20 m/s,时间为t前,后一半路程用平均速度v2=30 m/s,时间为t后,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
10.(2021八上·大埔期中)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   同学,跑得最慢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   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4.3 13.8 13.7
【答案】丙;甲;路程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甲、乙、丙三同学跑的路程都是100m,丙用的时间最少,甲用时最多,所以丙跑得最快,甲跑得最慢,采用的方法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时间少的跑得快。
【分析】在路程相同时,时间越少,速度越快;时间越大,速度越小。
11.(2021八上·云浮期末)近十几年中国高铁发展迅猛,至2020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已位列世界第一,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也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列车启动时,列车的运动状态   (选填“改变”或“不变”);坐在车上的小明同学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写一个);匀速行驶时,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答案】改变;列车;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列车启动时,列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坐在车上的小明同学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安全员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所选择的参照物可以是列车。
匀速行驶时,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静止的。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12.(2021八上·昆明期末)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船夫用桨不断向后划水,小舟会向前行驶,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如图所示,锤头松动时,用力敲锤柄是利用   使锤头套紧。
【答案】运动;相互;惯性
【知识点】力作用的相互性;惯性及其现象;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以河岸为参照物,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故船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向后划水时浆对水施加向后的作用力,水对浆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使船向前行驶,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图,锤柄停止运动后,锤头仍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所以锤头就会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13.(2021八下·酒泉期末)在打篮球的过程中,抛出的篮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说明正在空中的篮球受到的   平衡力,当三分进球后,落地的篮球最终在地面上停下来,说明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两空均选填“是”或“不是”),若正在地面滚动的篮球所受力全部消失,篮球将做   。
【答案】不是;是;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解答】抛出的篮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处于非平衡状态,说明正在空中的篮球受到的不是平衡力。
落地前篮球处于运动状态,落地后篮球最终在地面上停下来,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正在地面滚动的篮球所受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篮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4.(2021八上·浈江期末)小亮的妈妈在开车赶往飞机场的过程中,看到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信息是    ,此时收音机播报“上午10:00整”,速度表如图乙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km/h,按这个速度匀速行驶,妈妈    (选填“能”或“不能”)在10:30前到达飞机场。
【答案】交通标志牌处距离飞机场有50km;80;不能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甲知,交通标志牌处距离飞机场有50km。
由图乙知,时速表的读数为80km/h,即汽车的速度为80km/h。
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到达飞机场需要的时间
而10:00至10:30,时长30min<37.5min,所以不能在10:30前到达飞机场。
【分析】交通标志牌上方框中的数据表示距离;根据速度盘上的指针测量速度;利用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
15.(2021八上·揭西期末)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答案】运动快慢;9∶8;8∶9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速度是单位时间所通过的路程,是表示物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根据,速度之比为
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9∶8。
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根据,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8∶9。
【分析】速度变速运动的快慢;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再计算比值;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再计算时间比。
16.(2021八上·佛山月考)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的s-t运动图象,仔细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   m。在距离O点   m的时候,两车相遇。
【答案】大于;50;1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知,甲从5min开始运动,乙从0min开始运动,乙10min运动了100m,甲运动的时间10min-5min=5min
通过的路程为100m,即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短,根据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
那么第5分钟时,乙车移动的距离为s乙=v乙t'=10m/min×5min=50m
甲运动的距离为0,
故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和乙车相距50m。
由图知在距离O点100m的时候,两车相遇。
【分析】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结合速度计算公式分析解答。
三、作图题
17.(2021八上·宁远期中)已知物体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甲,请在图乙中画出与此对应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甲图为s-t图象,由甲图可知,物体在0-2s内通过的路程为零,说明物体静止,即速度为零;2-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
乙图为v-t图象,在纵轴的1.5m/s处作横轴的平行线段,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中,时间改变时,速度保持不变。
四、实验探究题
18.(2021八上·徐闻期中)小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问题: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如图所示,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运动到底端C点所用的时间是
   s,如果在斜面中点B处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2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为    m/s;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为    m/s;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或“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
【答案】(1);刻度尺;秒表
(2)小;长
(3)3;0.25;0.5
(4)变速;小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速度公式 可知,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3)由图可知,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运动到底端C点所用的时间是
如果在斜面中点B处装上金属片,小车通过上半段的路程
所用时间
则上半段平均速度为
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
所用时间
则下半段平均速度为

(4)根据(3)中分析可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时间;
(2)斜面的坡度越小,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秒表的时刻差,计算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4)斜面下滑的物体做加速运动。
19.(2021八上·讷河期中)小秋为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让同一小车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为了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滑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法(选填“微小量放大”、“模型”或“控制变量”).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就越   (选填“远”或“近”),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   (选填“快”或“慢”).
(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   .说明运动的物体   力来维持(选填“需要”、“不需要”).
(4)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___
A.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B.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所以不能确定这个定律是否正确
C.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
【答案】(1)同一位置(或“同一高度”);控制变量
(2)远;慢
(3)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
(4)C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在实验中,为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这用到的是控制变量法;
(2)根据实验结果知道,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行驶的越远;
(3)进一步推理,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不受摩擦力,而小车速度不再发生变化,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说明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但是个正确的定律,C符合题意
【分析】(1)在实验中,为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这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在速度相等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
(3)假如表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不受摩擦阻力作用,小车将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20.(2021八下·富平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学习小组设计了图甲和乙两种实验方案,
(1)当物体静止或做   运动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从实验效果的角度分析,你认为   (选填甲或乙)方案更好,理由是   。
(3)乙实验中向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盘砝码质量   时,小卡片静止。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到小卡片转动,最后恢复到静止状态,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才能平衡。
(4)在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再松手,发现小卡片运动,由此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才能平衡。
【答案】(1)匀速直线
(2)乙;乙方案中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较小
(3)相等;同一直线上
(4)同一物体上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解答】(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乙实验中轻质小卡片没有和桌面接触,所以不受桌面的摩擦力,可以有效的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3)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当两盘砝码质量相等时,小卡片才能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此时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观察到小卡片转动,此时小卡片不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在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小卡片变成了两个,此时小卡片运动不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分析】(1)平衡状态分为两种,一是静止,而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该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应该尽量减小重力,选择质量比较小的物体从而减小对实验的影响;
(3)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两个平衡的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要探究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把中间的物体剪为两部分进行观察是否平衡,以此判断二力平衡条件之一为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五、计算题
21.(2021八上·钦北期末)小明参加学校运动会1000 米跑,前300米用时50秒,后700米用时2分30秒,求∶
(1)小明前300 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小时?
【答案】(1)解:前300米所用的时间t1=50s,则前300米的平均速度
答:小明前300米的平均速度为6m/s;
(2)解:跑完全程的时间t=t1+t2=50s+2min30s=200s
全程的平均速度
1m/s等于3.6km/h,则5m/s等于18km/h。
答: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合18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速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先求得跑完全程的时间,再利用速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六、综合题
22.(2021八上·新丰期中)“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题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 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 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
(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说明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但是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2)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km/h,轿车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
【答案】(1)李明(轿车);地面(公路);相对
(2)不会;150;会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意思是说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轿车(李明)。
但监控装置相对于地面没有位置的变化,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因为
所以不会被判为超速。
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
则轿车的平均速度
该轿车超速。
【分析】(1)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
(2)根据速度大小判断是否超速;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23.(2021八下·清远期末)请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约为地球的11%,火星表面g为3.7N/kg。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是整个火星着陆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时刻。我国天问一号任务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四个阶段,历时“惊魂九分钟”,如图甲为探测器离轨着陆过程模拟图。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1)当搭载着火星车的着陆器缓慢着陆火星时,以着陆器为参照物,火星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如图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车有六个宽大的车轮,这是为了   ,每个车轮表面凹凸不平,这是为了   ;
(3)着陆巡视器在下降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为F,重力为G,则在伞系减速过程中,F   G,在空中悬停过程中,F   G(以上两空均选填“>”、“=”或“<”);
(4)若火星车整车质量为240kg,则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受到重力为   N,假如同一物体分别在地球和火星表面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在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   (选填“长”或“短”)。
【答案】(1)静止
(2)减小压强;增大摩擦
(3)>;=
(4)888;长
【知识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力与运动的关系;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当搭载着火星车的着陆器缓慢着陆火星时,以火星车为参照物,着陆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着陆器是静止的。
(2)火星车的车轮做得比较宽大,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车轮表面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3)着陆巡视器下降过程中,受到向上的空气阻力F和向下的火星引力G。在加速下降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F小于火星引力G;减速时,所受到的阻力F大于火星引力G;悬停时,处于静止状态,所受到的阻力F等于火星引力G。
(4)在火星表面受到的重力约为
在火星表面g为3.7N/kg,说明相同质量的物体,与地球上相比,其在火星上的重力更小,从而对水平面的压力更小,则物体与接触面间的摩擦阻力更小,因此,同一物体分别在地球和火星表面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在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长。
【分析】(1)研究对象和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2)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3)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解答;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根据G=mg得出在火星车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物体滑行的距离受摩擦力的影响,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结合火星上“g约为3.7N/kg”可做出分析。
1 / 1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石景山期末)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司机开车要系安全带
B.跳高运动员起跳后继续向上运动
C.坐公交车时,要抓好扶手
D.空中下落的石块,速度越来越大
2.(2021八上·白云期末)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相对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 B.青山 C.两岸 D.太阳
3.(2021八上·昆明期末)一个物体在空中由静止竖直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假设物体突然失去重力,那么物体将(  )
A.立即停止运动
B.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运动
C.以失去重力时刻的速度继续下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继续下落,速度越来越大
4.(2021八上·尚志期末)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做加速直线运动,乙车匀速做直运动
C.在20s 3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比甲车大
D.在0 40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5.(2021八上·麦积期末)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甲和乙 D.乙和丁
6.(2021八上·石景山期末)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头顶球时,头会痛,说明球对头有作用力,球没有受到头的作用力
B. 图乙中,滑冰运动员冲过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是因为他受到了惯性作用
C. 图丙中,足球比赛罚球时,运动员脚踢球的作用力大于球给脚的作用力
D. 图丁中,未掷出的冰壶在水平冰面上静止时,其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7.(2021八上·麦积期末)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闯入100m决赛,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苏炳添、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苏炳添
C.羚羊、汽车、苏炳添 D.苏炳添、羚羊、汽车
8.(2021八上·方正期末)一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物体在2~4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4~6 s内运动的速度是10 m/s
C.物体在0~2 s内比在4~6 s内运动的慢
D.物体在0~6 s内运动的路程是10 m
9.(2021八上·弋江期中)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用时为6s,平均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0m/s,则物体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25m/s B.10m/s C.50m/s D.24m/s
二、填空题
10.(2021八上·大埔期中)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可知,跑得最快的是   同学,跑得最慢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   条件下比较时间的方法。
参赛者 甲 乙 丙
成绩/s 14.3 13.8 13.7
11.(2021八上·云浮期末)近十几年中国高铁发展迅猛,至2020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已位列世界第一,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也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列车启动时,列车的运动状态   (选填“改变”或“不变”);坐在车上的小明同学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写一个);匀速行驶时,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2.(2021八上·昆明期末)在《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船夫用桨不断向后划水,小舟会向前行驶,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如图所示,锤头松动时,用力敲锤柄是利用   使锤头套紧。
13.(2021八下·酒泉期末)在打篮球的过程中,抛出的篮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说明正在空中的篮球受到的   平衡力,当三分进球后,落地的篮球最终在地面上停下来,说明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两空均选填“是”或“不是”),若正在地面滚动的篮球所受力全部消失,篮球将做   。
14.(2021八上·浈江期末)小亮的妈妈在开车赶往飞机场的过程中,看到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信息是    ,此时收音机播报“上午10:00整”,速度表如图乙所示,指针显示汽车速度为    km/h,按这个速度匀速行驶,妈妈    (选填“能”或“不能”)在10:30前到达飞机场。
15.(2021八上·揭西期末)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16.(2021八上·佛山月考)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的s-t运动图象,仔细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   m。在距离O点   m的时候,两车相遇。
三、作图题
17.(2021八上·宁远期中)已知物体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甲,请在图乙中画出与此对应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四、实验探究题
18.(2021八上·徐闻期中)小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问题: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如图所示,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运动到底端C点所用的时间是
   s,如果在斜面中点B处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2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为    m/s;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为    m/s;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或“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
19.(2021八上·讷河期中)小秋为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让同一小车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为了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滑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法(选填“微小量放大”、“模型”或“控制变量”).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就越   (选填“远”或“近”),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   (选填“快”或“慢”).
(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   .说明运动的物体   力来维持(选填“需要”、“不需要”).
(4)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___
A.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B.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所以不能确定这个定律是否正确
C.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
20.(2021八下·富平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学习小组设计了图甲和乙两种实验方案,
(1)当物体静止或做   运动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从实验效果的角度分析,你认为   (选填甲或乙)方案更好,理由是   。
(3)乙实验中向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当两盘砝码质量   时,小卡片静止。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到小卡片转动,最后恢复到静止状态,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才能平衡。
(4)在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再松手,发现小卡片运动,由此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才能平衡。
五、计算题
21.(2021八上·钦北期末)小明参加学校运动会1000 米跑,前300米用时50秒,后700米用时2分30秒,求∶
(1)小明前300 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小时?
六、综合题
22.(2021八上·新丰期中)“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题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 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 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
(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说明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但是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2)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km/h,轿车   (选填“会”或“不会”)判为超速。
23.(2021八下·清远期末)请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约为地球的11%,火星表面g为3.7N/kg。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2021年5月15日,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的乌托邦平原,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是整个火星着陆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时刻。我国天问一号任务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四个阶段,历时“惊魂九分钟”,如图甲为探测器离轨着陆过程模拟图。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1)当搭载着火星车的着陆器缓慢着陆火星时,以着陆器为参照物,火星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如图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车有六个宽大的车轮,这是为了   ,每个车轮表面凹凸不平,这是为了   ;
(3)着陆巡视器在下降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为F,重力为G,则在伞系减速过程中,F   G,在空中悬停过程中,F   G(以上两空均选填“>”、“=”或“<”);
(4)若火星车整车质量为240kg,则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受到重力为   N,假如同一物体分别在地球和火星表面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在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   (选填“长”或“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惯性及其现象
【解析】【解答】A.司机开车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急刹车时,司机由于惯性向前冲出,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A不符合题意;
B.跳高运动员起跳后,由于运动员有惯性,会继续向上运动,是利用了运动员的惯性来达到一定的高度,B符合题意;
C.坐公交车时,车加速时,人由于惯性,要向后倒,车刹车时,人由于惯性,要向前倾,因此要抓好扶手,是为了防止惯性造成的伤害,C不符合题意;
D.空中下落的石块,速度越来越大,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和惯性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惯性使物体保持原有状态,利用惯性使运动的物体继续运动。
2.【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没有以青山、两岸和太阳为参照物,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间有位置变化时,是相对运动的。
3.【答案】C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解答】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题意可知,一个物体在空中由静止竖直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是运动的,不计空气阻力时,假设物体突然失去重力,那么物体将以失去重力时刻的速度继续下落,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C。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B.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则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AB不符合题意;
C.在20s 3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为s甲=900m-600m=300m
甲车的平均速度为
在20s 30s内,乙车运动的路程为s乙=750m-450m=300m
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乙车的平均速度与甲车相等。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0 40s内,甲、乙两车都运动了1200m。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等,所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则为匀速直线运动。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求得速度,比较即可。
5.【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图甲是v-t图像,表示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为匀速直线运动,图乙是s-t图像,表示路程不随时间变化,即为静止,图丙是v-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而增大,即加速运动,图丁是s-t图像,表示速度随时间成正比变化,即为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图甲和图丁 为匀速直线运动;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时,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6.【答案】D
【知识点】力作用的相互性;惯性及其现象;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解答】A.图甲中,头顶球时,头会痛,说明球对头有作用力,头对球也有作用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不符合题意;
B.滑冰运动员冲过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是因为人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人受到惯性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足球比赛罚球时,运动员脚踢球的作用力等于球对脚的作用力,二者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不符合题意;
D.冰壶受到的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在冰壶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7.【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运动员苏炳添的速度
汽车的速度
羚羊的速度
因此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羚羊、汽车、苏炳添。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根据速度的大小进行比较。
8.【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4 s内的路程不随时间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A不符合题意.
物体在4~6 s内通过路程:,则速度:,B不符合题意.
物体在0~2 s内的速度:,因为:,所以物体在0~2 s内比在4~6 s内运动的慢,C符合题意.
由图象可知,物体在0~6 s内运动的路程是60 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v=求出各段内的速度,进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9.【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全程为s,前一半路程用平均速度v1=20 m/s,时间为t前,后一半路程用平均速度v2=30 m/s,时间为t后,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10.【答案】丙;甲;路程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甲、乙、丙三同学跑的路程都是100m,丙用的时间最少,甲用时最多,所以丙跑得最快,甲跑得最慢,采用的方法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时间少的跑得快。
【分析】在路程相同时,时间越少,速度越快;时间越大,速度越小。
11.【答案】改变;列车;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列车启动时,列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坐在车上的小明同学觉得站在站台上的安全员在向后运动,安全员相对于列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所选择的参照物可以是列车。
匀速行驶时,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列车是静止的。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12.【答案】运动;相互;惯性
【知识点】力作用的相互性;惯性及其现象;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以河岸为参照物,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故船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向后划水时浆对水施加向后的作用力,水对浆施加向前的作用力,使船向前行驶,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图,锤柄停止运动后,锤头仍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所以锤头就会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13.【答案】不是;是;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解答】抛出的篮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处于非平衡状态,说明正在空中的篮球受到的不是平衡力。
落地前篮球处于运动状态,落地后篮球最终在地面上停下来,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正在地面滚动的篮球所受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篮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4.【答案】交通标志牌处距离飞机场有50km;80;不能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图甲知,交通标志牌处距离飞机场有50km。
由图乙知,时速表的读数为80km/h,即汽车的速度为80km/h。
汽车以这个速度行驶,到达飞机场需要的时间
而10:00至10:30,时长30min<37.5min,所以不能在10:30前到达飞机场。
【分析】交通标志牌上方框中的数据表示距离;根据速度盘上的指针测量速度;利用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
15.【答案】运动快慢;9∶8;8∶9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速度是单位时间所通过的路程,是表示物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为2∶3,根据,速度之比为
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9∶8。
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根据,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8∶9。
【分析】速度变速运动的快慢;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计算速度,再计算比值;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 计算时间,再计算时间比。
16.【答案】大于;50;1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图知,甲从5min开始运动,乙从0min开始运动,乙10min运动了100m,甲运动的时间10min-5min=5min
通过的路程为100m,即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短,根据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
那么第5分钟时,乙车移动的距离为s乙=v乙t'=10m/min×5min=50m
甲运动的距离为0,
故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和乙车相距50m。
由图知在距离O点100m的时候,两车相遇。
【分析】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结合速度计算公式分析解答。
17.【答案】解:如图所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甲图为s-t图象,由甲图可知,物体在0-2s内通过的路程为零,说明物体静止,即速度为零;2-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
乙图为v-t图象,在纵轴的1.5m/s处作横轴的平行线段,如图所示: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中,时间改变时,速度保持不变。
18.【答案】(1);刻度尺;秒表
(2)小;长
(3)3;0.25;0.5
(4)变速;小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由速度公式 可知,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3)由图可知,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运动到底端C点所用的时间是
如果在斜面中点B处装上金属片,小车通过上半段的路程
所用时间
则上半段平均速度为
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
所用时间
则下半段平均速度为

(4)根据(3)中分析可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小于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时间;
(2)斜面的坡度越小,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秒表的时刻差,计算时间,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4)斜面下滑的物体做加速运动。
19.【答案】(1)同一位置(或“同一高度”);控制变量
(2)远;慢
(3)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
(4)C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在实验中,为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这用到的是控制变量法;
(2)根据实验结果知道,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行驶的越远;
(3)进一步推理,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不受摩擦力,而小车速度不再发生变化,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说明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但是个正确的定律,C符合题意
【分析】(1)在实验中,为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应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这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在速度相等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
(3)假如表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不受摩擦阻力作用,小车将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20.【答案】(1)匀速直线
(2)乙;乙方案中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较小
(3)相等;同一直线上
(4)同一物体上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解答】(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乙实验中轻质小卡片没有和桌面接触,所以不受桌面的摩擦力,可以有效的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3)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当两盘砝码质量相等时,小卡片才能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此时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观察到小卡片转动,此时小卡片不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在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小卡片变成了两个,此时小卡片运动不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分析】(1)平衡状态分为两种,一是静止,而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该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应该尽量减小重力,选择质量比较小的物体从而减小对实验的影响;
(3)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两个平衡的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要探究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把中间的物体剪为两部分进行观察是否平衡,以此判断二力平衡条件之一为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1.【答案】(1)解:前300米所用的时间t1=50s,则前300米的平均速度
答:小明前300米的平均速度为6m/s;
(2)解:跑完全程的时间t=t1+t2=50s+2min30s=200s
全程的平均速度
1m/s等于3.6km/h,则5m/s等于18km/h。
答: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合18km/h。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利用速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先求得跑完全程的时间,再利用速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2.【答案】(1)李明(轿车);地面(公路);相对
(2)不会;150;会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意思是说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轿车(李明)。
但监控装置相对于地面没有位置的变化,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因为
所以不会被判为超速。
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
则轿车的平均速度
该轿车超速。
【分析】(1)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时,物体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
(2)根据速度大小判断是否超速;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23.【答案】(1)静止
(2)减小压强;增大摩擦
(3)>;=
(4)888;长
【知识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力与运动的关系;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当搭载着火星车的着陆器缓慢着陆火星时,以火星车为参照物,着陆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着陆器是静止的。
(2)火星车的车轮做得比较宽大,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车轮表面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3)着陆巡视器下降过程中,受到向上的空气阻力F和向下的火星引力G。在加速下降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F小于火星引力G;减速时,所受到的阻力F大于火星引力G;悬停时,处于静止状态,所受到的阻力F等于火星引力G。
(4)在火星表面受到的重力约为
在火星表面g为3.7N/kg,说明相同质量的物体,与地球上相比,其在火星上的重力更小,从而对水平面的压力更小,则物体与接触面间的摩擦阻力更小,因此,同一物体分别在地球和火星表面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在相同的水平面上滑行,在火星上滑行的距离会比地球上长。
【分析】(1)研究对象和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2)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3)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解答;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根据G=mg得出在火星车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物体滑行的距离受摩擦力的影响,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结合火星上“g约为3.7N/kg”可做出分析。
1 / 1